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内容复习整理.doc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内容复习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内容复习整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复习资料
1、《观潮》: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描写的。
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重点写“潮来时”时,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
重点语段: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张,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上面这段文字中找出一组近义词是:
犹如——如同——好像
b)这段话主要写:
潮来时,钱塘江大潮的形态和声势。
c)划横线的句子先写大潮的形态(样子、形状),从浩浩荡荡这个词语知道的;再写大潮的声音,是从山崩地裂这个词语知道的。
3、《鸟的天堂》作者是著名作家巴金。
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
分别是傍晚时候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时候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形容大榕树的词有:
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独木成林、枝繁叶茂
重点语段:
1、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找出一对近义词:
好像——似乎
b)“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描写大榕树枝叶繁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描写大榕树充满生机
c)划线句子的理解:
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
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
2、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a)两个“到处”用得非常恰当,说明鸟的数量多,叫声欢。
b)用“大、小、花、黑”写出了鸟儿的不同形态和颜色。
运用一个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突出了鸟的姿态各异。
c)“应接不暇”是指优美的风景很多,看不过来。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应接不暇”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句子中两次提到“鸟的天堂”,他们的意思不一样。
第一个指对大榕树的称呼,第二个指这里的确是鸟栖息的好地方,作者由衷的赞叹。
4、《火烧云》
重点语段: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1)这段话写火烧云颜色变化极多。
2)ABB形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补充:
黑乎乎、灰蒙蒙、蓝莹莹、红艳艳、白茫茫、红彤彤、黄澄澄、绿油油……
事物特点的颜色:
枣红、银白、雪白、墨黑、苹果绿、橄榄绿、
百合色、古铜色、咖啡色、玫瑰色
5、《古诗两首》
1.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相接近。
与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画杨桃》一样,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题:
书写,题写。
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
因为。
2、宋代诗人陆游写的《游山西村》一诗中,千古流传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陷入困境,似乎已经没有希望,忽然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山西村:
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
腊酒:
腊月酿的酒。
豚:
猪疑:
怀疑
6、《爬山虎的脚》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课文重点部分是第3~5自然段。
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自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从“小圆片、巴、萎、灰色”等描写中,我知道作者是从“形状、动作、颜色”等方面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7、《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
他还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
1)蟋蟀建筑住宅的过程:
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蟋蟀先用前足扒土,接着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然后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用后退上的两排锯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最后一点一点地修理平整。
2)称蟋蟀的住宅为“伟大的工程”是因为,蟋蟀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挖掘洞穴的工具仅仅是它那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正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所以不能不说,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重点语段:
所有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经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随遇而安:
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2)从划线部分我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概括地回答是:
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靠自己挖掘。
(选址和自己挖掘这两方面都必须提到)
两位作者能把所描绘的爬山虎和蟋蟀的住宅写得这么具体、准确,是因为作者不光观察得认真、细致,而且是经过了长期的观察。
9、《巨人的花园》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代表作品有《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忠诚的朋友》。
1)童话分为作家创作和人民群众中口头流传,后经有心人搜集、整理而成。
前者有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豪夫童话,英国的王尔德童话,中国的叶圣陶、张添翼、郑渊洁写的童话。
后者是《格林童话》,其中有《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勇敢的小裁缝》
2)从这篇童话中,我懂得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或是“快乐是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重点语段:
“噢!
是这么回事呀!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
谢谢你!
”
1)提醒:
从旁边指点,促使注意任性:
放任自己、不加以约束
冷酷:
待人冷淡苛刻。
它的近义词是:
冷漠;反义词是:
热情。
2)巨人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的原因:
是自己太任性——一次次地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地训斥孩子们。
他想自己独享花园里的一切,结果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
后来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10、《幸福是什么》
1)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意思:
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的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2)“十年以后,他们又在小井旁边……可是她还没有来”,这段话主要写:
十年后,三个青年在小井旁相遇后的所见所闻。
其中有三个“周围”,说明了小井带来的好处很多。
11《去年的树》
重点语段: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与眼睛有关的词语是睁、盯、看
2)这段话中有两个“看”,第一个是鸟儿在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火柴点燃的灯火——自己的好朋友时,她睁大眼睛在看,仿佛在说:
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
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见了吗?
喜欢吗?
虽然你不在了,但是我们的友谊还在,我不会忘了你,再见了,朋友!
3)这两个“看”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使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小鸟说:
“鸟儿,你对树的那份真挚情谊感动了我,你信守承诺、珍惜友情的好品质值得我学习”我想对大树说:
“你为人们点燃灯火,送去光明,你真了不起,你有鸟这样的好朋友,真幸福啊!
”我想对伐木人说:
“难道小鸟的这份纯真的友情还不能打动你吗?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就应该珍惜他们的友情,爱护数木”
12、《小木偶的故事》告诉我们:
笑是很重要的。
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理解:
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很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回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
13、《白鹅》作者:
丰子恺
1)“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鹅高傲的具体表现,也是文章的过渡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局促不安:
拘谨、不自然、不安宁的样子,课文指鸭子的不太急速,很不自然。
大模大样:
形容骄傲、满不在乎的样子。
三眼一板:
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
课文指鹅的吃法固定,从不改变。
一丝不苟:
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课文里指鹅的吃法每天都一个样,一点儿也不马虎。
从容不迫:
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
架子十足:
形容鹅自高自大的样子。
3)写鹅的步态的一段话中,概括这一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是“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围绕这个句子,作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介绍鹅的傲慢:
1是步调从容,大模大样2是傲然地站着。
15、《猫》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四世同堂》等。
本册课文《母鸡》也是他写的。
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
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作者具体叙述了“古怪”的三个方面:
一是有时候特别老实,有时候又特别贪玩,有是又非常尽职。
二是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三是有时无比勇敢,有时又无比胆小。
3)“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明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4)“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登出来不可!
”说明猫等老鼠事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屏息凝视:
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5)“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说明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
《白鹅》《白公鹅》《猫》《母鸡》的作者都用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从字面上看好像作者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却表达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17《长城》
重点语段: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但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收,一步一步地台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划线部分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
“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油然而生。
3)“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的长,与开头的“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
“才”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18《颐和园》
1)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