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53927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

1949年以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薄弱[1],教育发展最高年的1946年,全国只有幼儿园1300所,小学28.9万所,中学4266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普及教育。

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

(二)基础教育不均衡现状及突出问题:

1、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均衡。

2、同一地区重点校与薄弱校发展不均衡

3、各门课程发展不均衡

4、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发展不均衡

"

招生方式"

与"

择校生"

问题。

在高质量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小学升初中究竟采取何种招生方式,是一个比较有分歧的问题。

当优质初中无法满足学区内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的需求时,如果采取通过考试选拔的做法,等于将"

应试教育"

的压力下移至小学阶段。

近年来,根据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国家要求在已经"

普九"

的地区实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其初衷十分明确,就是要打破学校和学生的身份界限,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以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但是,在初中学校质量差距大的地区执行就近入学比较困难,并不能使社会满意,于是许多地区实行了"

电脑派位"

的做法[3]。

但是,越是薄弱初中比例较大的地区,这种做法就越不一定公平,实际上有些类似于"

电脑抽奖"

由于校际之间的差距,加之各地执行政策的差异,即使在各地实施免试就近入学或"

等政策之后,义务教育阶段以缴费为主要手段的"

现象反而大量出现,而且在大中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问题尤为突出。

"

薄弱学校"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中小学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了一大批薄弱学校[4]。

近年来,各地政府在改造薄弱学校、缩小学校差距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过分强调学校硬件设施层面,注重学校外部条件和环境的改造,而对学校"

软件"

建设重视不够,因而成效不十分明显,在很多地方,改造薄弱学校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历史形成的,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

有的是制度性原因,由于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或偏差,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

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政策调整来实现均衡发展,增进教育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

(一)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处理好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关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按照教育法律,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公益性的,在已经"

的地区,必须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行为,确保公办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努力推进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政府有责任在确定教育现代化目标时,承诺减少(至少是不再人为扩大)公立学校之间不应有的巨大差距,逐步扩大和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性[5]。

至于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幼儿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非义务教育,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和我国的具体实践,兼有社会公益性和成本分担服务性(依据WTO中服务贸易总协议的条款,某些基础教育领域的服务"

市场准人"

还可分为"

跨境交付"

、"

境外消费"

和"

商业存在"

等类别),应当积极形成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平等发展的新格局。

  

(二)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规范化办学。

  推进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6]。

建议各地都应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达到法定标准的同时,对原来基础很强的学校硬件建设也应有个上限,限制类似于"

正反馈"

的过量投资,以遏制在少数学校办学条件高投资的攀比现象,制止追求"

奢华"

的不良风气。

  (三)推进学制改革,实行完全中学初、高中脱钩,建设一批"

九年一贯制学校"

  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矛盾,必须建立与义务教育性质相适应的学校制度和学校结构。

实行完全中学的初、高中脱钩,建立"

,至少可以在制度上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完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矛盾[7]。

  

建议通过联办一批小学和初中,建设"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学升初中的"

择校"

矛盾。

小学与初中的"

强强联办"

应当不是方向,否则,又形成新的"

重点九年一贯制学校"

,"

弱弱联办"

的情况自不必考虑,这两种方式无疑均会扩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差距。

今后,主要是初、高中分离后的薄弱初中与"

基础好"

的小学联办,"

的初中与薄弱小学联办,有可能建立一批"

如果这类学校能够占有较大比重,将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例如,某地"

大多是联办了一强一弱两所学校,对于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校际差距发挥了明显的作用,间接地促进了"

择校收费"

问题的解决。

  (四)积极以多种方式推进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招生方式改革。

  当前,为体现基础教育的公平、公正原则和缓解"

问题压力,部分地区设计将办得较好的初中的全部招生指标或部分招生指标,根据小学在校生人数,按比例分配给附近的各个小学,德智体择优选送(不得举行统考),完善选送程序,增加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

同时,将重点高中的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学校,淡化学校之间的竞争,效果明显。

某省90年代初在某区进行了高中招生指标与乡镇初中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挂钩,将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改革试验,有关县(市、区)进行了中考特长测试加分。

(五)以推动本地高中教育的整体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规范示范高中建设,扩大优质高中资源的供给能力。

  "

示范高中"

的建设,不应当造成新的教育发展不平衡,而应当使处于各层次的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谋求更高水平的平衡和循环[8]。

发挥辐射、牵动作用是示范性高中的主要标志,示范性高中要牵动一个区域、一定范围内高中教育的发展,办好示范高中的最终目标是办好每一所高中,坚决克服以"

示范学校"

窗口学校"

及"

教育现代化试验学校"

为名,行"

重点学校"

之实的现象,防止继续拉大学校之间的差距,产生一批新的薄弱学校。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在"

和其他学校之间,实行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定期相互轮岗制度。

  很多地方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非常重视,通过派遣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或采取优秀的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等方式,帮助薄弱学校尽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9]。

例如,某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从2002年起,实施高等师范院校"

专升本"

计划,鼓励应届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直接进入本科阶段定向培养,毕业后到受援县任教;

根据受援县的需要,编制高等师范院校定向招生计划,为受援县重点培养本科学历层次的高中各学科教师;

各级各类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每年有计划地举办受援县骨干校长和教师培训班,培训费予以减免;

为稳定受援县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省内任何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不得聘用未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擅自离岗的受援县中小学教师。

  (七)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强教育实力。

  薄弱学校改造是一项整体工程,除了硬件建设需要有较大的投入之外,软件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当前薄弱学校改造的基本任务是:

在重点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政策的同时,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最终实现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学校管理、树立良好师德、改进教育方法、培养优良学风的目标。

例如,某省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

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

工程,明确要求:

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要向薄弱学校倾斜;

教育主管部门可从有创收能力学校预算外收人中统筹20%,用于薄弱学校建设[10];

积极培养薄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教育教学骨干队伍;

薄弱学校教师福利待遇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解决;

骨干学校教师评聘职称职务都必须有在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再如,某市以公办初中为重点,大力加强初中建设。

在城市地区抓住城市危房改造的历史机遇采取调整、兼并、重组、置换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公办初中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把公办初中校办大办强。

结论

从上述地方教育部门采取的政策效果看,只要能树立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就能找到良好的政策措施。

关键是要政府部门痛下决心,进一步准确定位政府在改革与发展教育过程中的功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明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制止一切"

标志性"

政绩性"

重点学校建设的行为,加大宣传力度,促进社会参与,就能真正找到符合本地实际的"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和提高基础教育整体质量的有效途径。

注释:

[1]田芬: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2004(5)。

[2]黄爱兰:

《促进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2006(4)。

 

[3]赵正铭: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2。

[4]杨海松: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5)。

[5]何海: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探析》,《考试周刊》,2010(13)。

[6]马丽娜: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大众科学》2007年(3)。

[7]张志昌: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治文化学分析》,《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

(2)。

[8]鲍艳丽:

《县域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卜小荣: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分析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7)。

[10]王芳: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及建议》,《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3)。

参考文献:

1.赵正铭著: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2期。

2.杨海松著:

《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5期。

3.何海著: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探析》,《考试周刊》,2010年第13期。

4.程振凯,王静著: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郑和峤著: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初探》,《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2期。

6.王海燕著:

《河南省城乡义务教育失衡的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