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媒大厦工程基坑监测方案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539072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传媒大厦工程基坑监测方案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传媒大厦工程基坑监测方案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南传媒大厦工程基坑监测方案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南传媒大厦工程基坑监测方案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南传媒大厦工程基坑监测方案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传媒大厦工程基坑监测方案Word格式.doc

《河南传媒大厦工程基坑监测方案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传媒大厦工程基坑监测方案Word格式.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传媒大厦工程基坑监测方案Word格式.doc

基坑及四周建(构)筑物、公路及管道等。

主要监测的项目有:

1、对周边道路、地下管线、建筑物的沉降监测;

2、基坑施工中的边坡水平位移、沉降监测;

3、护坡桩顶水平位移、沉降监测;

4、支护桩体内力监测;

5、支护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测斜);

6、立柱竖向位移监测;

7、支撑内力监测;

8、锚索拉力监测;

9、地下水位观测;

五、监测技术要求及报警值

(一)、监测精度要求

依据《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该项基坑确定为一级基坑,本项基坑及周围建筑物变形监测,其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标准进行观测。

1、基坑变形监控值(cm)

基坑级别

围护结构墙顶位移

监控值

围护结构墙体最大位移监控值

地面最大沉降

一级

3

5

2、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精度(测斜)(mm)

基坑类别

二级和三级

系统精度mm∕m

0.10

0.25

分辨率mm∕500mm

0.02

注:

测斜管长度应超过围护结构深度不小于2~3m或不小于所监测体稳定的深度:

测斜管与钻孔之间孔隙应填充密实。

3、基坑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及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mm)。

竖向位移报警值(mm)

≤20(35)

20~40(35~60)

>40(60)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0.3

≤0.5

≤1.5

注:

1,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

2,括号内数值相对应于基坑周边及立柱的竖向位移报警值。

4、地下水位监测宜通过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等方法进行测量,

水位孔深度宜在最低设计水位下2~3m,地下水位监测精度1mm。

(二)、监测点技术要求

1、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的反应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要求。

2、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3、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妨碍物,便于测图。

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

5、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措施。

(三)、监测项目警戒值

根据基坑等级、周边环境及施工方法等实际工程状况,确定相应监测项目及相应监测项目的控制值、预警值及速率等。

各个监测项目的警戒值设置如下表:

序号

监测项目

控制值(警戒值)

1

地(路)面沉降

30mm(

2

倾斜

≤3%

水平位移

50mm

4

地下水位

累计变形2.0且500mm﹤/d

六、监测频率

1、在土建施工尚末开始时,进场布设监测点,并测定稳定初始值(不少于两次)。

2、一般情况下,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频率为两天一次。

3、完成基坑开挖且变形稳定时,监测频率可适当放宽为一周两次。

4、当监测值超过有关标准、有危险事故征兆、自然灾害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等异常情况出现时,应加密观测,监测频率视情况及工程需要再行制定。

5、施工过程中,我方与现场监理、施工单位保持联系,如工程施工需要,及时监测。

具体见下表:

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表

施工进程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

≤5m

5~10m

10~15m

>15m

开挖深度(m)

≤5

1次/1d

1次/2d

5~10

>10

2次/1d

底板浇筑后时间(d)

≤7

7~14

1次/3d

14~28

1次/5d

>28

1次/7d

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1d。

七、监测实施方法

各个监测项目的实施方法如下:

(一)、监测项目警戒值

1、监测内容

本项目监测内容有:

基坑变形监测、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地面沉降监测。

2、基准点、工作点及观测点的布设原则

(1)、基准点位置的选择要求及布设

基准点点位应选择在基坑土建施工影响范围外的稳定区域,一般情况下应布设在3倍的开挖深度以外的稳定区域。

其数量和分布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应便于施工、施测和保存。

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基岩式基准点,也可以在稳固的道路上挖坑浇注。

经过实地踏勘,该测区拟布设4个水准基点,新中大道中间绿化带或者路东沿布设2个,工区的西南角即金穗大道路边或者绿化带中布设1个,西侧靠着博物馆附近布设1个,具体位置详见平面及水准基点布设图。

(2)、观测点的布置要求

观测点的布设按“监测设计图”的布点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工程需要和现场情况作适当的优化和调整。

3、监测点制作及安装

监测点点位的选择除了要满足精度的要求外,还要做到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不影响车辆或行人的交通。

各种点采用浅埋钢筋标志,而观测点的布置及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混凝土结构墙体上的观测点,采用在墙体上钻孔后埋设“L”型点位标志的方法,钢筋采用¢16不锈钢制作。

样式如下图:

4、沉降观测方法及精度

沉降观测时,根据周边建筑物监测点的分布情况,按如下步骤进行:

1、布设水准控制路线

水准路线控制网布设采取一次布网,整体平差的原则,即布设首级控制网(起始或闭合于水准基点)观测首级控制点的高程。

而观测沉降点的水准路线应采取附和或者闭合路线,具体采用哪种路线则要根据现场条件来决定。

在布设水准路线时,为确保前后视距差满足相应等级的精度要求,同时满足变形监测的“三定”要求(测站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在布设同时量测出每次仪器及标尺的安置位置,并用油漆或钢钉在地面做出相应的标志。

2、水准控制网的观测

水准控制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或附和水准路线进行往返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计算。

各测站的观测顺序为:

往测奇数站:

后、前、前、后

往测偶数站:

前、后、后、前

返测时,奇、偶测站观测顺序分别与往测的偶、奇测站相同。

3、建筑物沉降点的观测

根据水准控制路线测出的各控制点高程数据,观测周围的建筑物沉降点,采用闭合或附和路线。

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每次观测由固定人员、固定仪器按相同的观测路线进行,观测记录至0.01毫米,计算及结果至0.1毫米,其精度按二级水准测量标准进行:

项目

限差

高程中误差

±

1.0mm

每测站高程中误差

0.3mm

基辅分划读数差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0.6√nmm(n为测站数)

视线长度

30m

6

前后视距差

1.0m

7

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

3.0mm

数据记录及平差处理:

观测数据记录采用电子手薄自动记录计算,这将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计算错误。

内业计算时利用合格的外业观测数据,用平差软件进行平差处理,计算各点的高程及沉降量、累积沉降量。

(四)、水平位移监测实施方法

1、监测点布设方法

(1)、工作基点及基点的布设

按照《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的二级精度进行水平位移观测,视线长度≤100m,在每个基坑旁布设1-2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建立观测墩,以下称工作基点墩),工作基点墩位置布置在基坑的拐角处(在基坑拐角处,变形最小,一般仅为基坑最大变形的1/10左右)。

工作基点墩的布置按如下要求进行,首先在基坑边的支护桩冠顶梁上钻孔,孔深100mm,在孔内埋设25的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观测墩,墩尺寸:

长×

宽×

高=250×

250×

1200mm,墩顶部埋设强制对中螺栓和仪器整平钢板,螺栓尺寸暂定为10mm,并刻十字丝,在墩的中间增加加强钢筋,每个墩都加工一个钢盖板,不使用点时将盖板扣上,以保护测点不受破坏。

工作基点观测墩规格及样式如下图:

(2)、监测点布设

监测点按“第三方监测设计图”进行布设,并根据工程需要和现场情况做适当优化、调整。

在基坑支护结构的冠顶梁上布设观测点,观测点也采用埋设观测墩的形式,观测点观测墩的布置按如下要求进行,首先在基坑边的支护桩冠顶梁上钻孔,孔深100mm,在孔内埋设25的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观测墩,墩尺寸:

高=150×

150×

300mm,墩顶部埋设强制对中螺栓和棱镜整平钢板,螺栓尺寸暂定为10mm,具体尺寸根据仪器基座丝口尺寸决定,同时将强制对中螺栓顶部加工成半球形,并刻十字丝,在墩的中间增加加强钢筋,每个墩都加工一个钢盖板,不使用点时将盖板扣上,以保护测点不受破坏。

测点观测墩规格及样式如右图:

(3)、监测点布设要求

在冠顶梁上埋设工作基点和观测点时,首先布设工作基点墩,在建立好工作基点墩后,将仪器架设在工作基点墩上,沿基坑边布设观测点墩,观测点位置必须选择在通视处,要避开基坑边的安全栏杆,一般情况下,离基坑100mm比较合适,既可避开安全栏杆,又不会影响施工,也便于保护。

工作基点和观测点建墩的优点:

可以消除观测过程中的对中误差,同时观测过程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因为墩的稳固性比脚架好,减小了基坑施工的震动对仪器的影响,也提高了观测人员的仪器整平对中效率,减少了安置仪器、棱镜的操作步骤(不需要架设脚架),缩短观测时间。

缺点:

埋点费用会有所增加,埋点时间会有所增加。

同时为了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可以在离基坑5倍(100~120m)左右的距离埋设检核基点,由于该点已经在基坑范围外,一般采用深埋点,不再建墩。

也可以利用附近的高层建筑物上的避雷针或稳固建筑物墙边,用后方交会法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2、观测方法

(1)、水平位移基点及工作基点观测方案

水平位移基点观测采用前方交会法,工作基点墩的稳定性检查采用后方交会法。

(2)、水平位移监测点观测方案

根据基坑施工现场实际条件,水平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