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538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9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docx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docx

涟源市三甲乡新民水库饮用水源

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

(地表水—水库类型)

委托单位:

涟源市环境保护局

编制单位:

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11月

0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1

1.1项目背景 1

1.2划分依据 1

1.3区划原则 3

1.4技术路线 3

1.5工作内容 4

第二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背景分析 5

2.1区域自然状况 5

2.2区域社会经济状况 8

2.3水源地概况 9

2.4水资源评价 10

2.5水环境功能区划 11

2.6水环境质量评价 11

2.7新民水库附近污染源调查 16

第三章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21

3.1划分方法 21

3.2划分方法的选定 22

3.3划分结果 22

第四章 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督与管理措施 25

4.1保护区环境监测与监督 25

4.2保护区污染防治工程 27

4.3风险防范与应急方案 38

4.4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要求与保障措施 41

第五章 结论 45

5.1水源地基本情况 45

5.2水质水量概况 45

5.3保护区内主要污染概况 45

5.4保护区划定 46

5.5整治及监管措施 47

5.6综合结论 48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背景

饮用水源保护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法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我国对饮用水水源地依法进行法律保护的最有力手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提出划定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环保部和水利部《关于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

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南省环保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的通知》(湘环函〔2016〕459号):

通知要求推进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规范划分工作成果,到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全省10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各市州和县(市)环保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分级负责开展辖区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实行“一源一报告”,编制《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

涟源市人民政府和涟源市环保局积极响应省环保厅通知要求,统计了全市

1000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名单和供水人口等基本情况,其中三甲乡新民水库供水人口为2000人,属于省环保厅通知要求划定的饮用水水源地。

在此背景下,2016年8月,受涟源市环保局的委托,我司承担了《三甲乡新民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的编制工作。

1.2划分依据

1.2.1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通过,2014年4

月24日修订,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修订通过,2002年10月

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28日修订通过,2008

年6月1日起实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84号,2000年3月20号施行);

(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89)环管字第201号],

2010年12月修订实施);

(6)《关于废止、修改部分环保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环境保护部部令第40号,2016年7月13日施行);

(7)《水污染行动防治计划》(国发[2015]17号,2015年4月)。

1.2.2相关文件及规划

(1)《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意见》(湘政办发[2007]44号);

(2)《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工作管理指南》(环办[2011]93号);

(3)关于印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

[2012]50号);

(4)关于印发《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办[2011]22号);

(5)《全国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实施方案》(环办[2012]1266号)。

(6)《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开展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的通知》(2015年11月29日发布);

(7)《湖南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方案》;

(8)《湖南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指南》;

(9)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娄底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预警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娄政办发〔2015〕42号);

(10)关于转发《关于开展县级以上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娄水〔2015〕77号);

(11)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娄底市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娄政发〔2016〕7号)。

1.2.3技术标准

(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2)《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4)《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

(6)《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

(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HJ774-2015);

(8)《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

1.3区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新民水库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较好,无工业企业,无重大风险隐患。

但为了确保水源地水质,应对新民水库周边地域以保护为主,禁止建设工业企业和进行有可能造成风险隐患的开发建设活动。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水源地保护区应根据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供水的数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划定。

(3)水质达标原则。

饮用水源水质各项指标应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和Ⅲ类标准。

(4)保护区范围最小原则。

在确保水源水质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划定的水源保护区范围应尽可能小。

(5)因地制宜原则。

划定的水源保护区范围,应防止水源附近人类活动对水源的直接污染;应足以使所选定的主要污染物在向取水点输移(或运移)过程中,衰减到所期望的浓度水平;在正常情况下保证取水水质达到规定要求,一旦出现污染水源的突发情况,有采取紧急补救措施的时间和缓冲地带。

1.4技术路线

涟源市三甲乡新民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按照以下技术路线开展工作:

(1)资料收集。

收集新民水库取水口集雨范围内的水文气象及水文、地表水监测、生态与环境状况调查、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基础资料。

(2)环境状况调查。

调查新民水库拟设取水口周边建设项目的排污口及潜

5

在风险源的相关情况;分析评价其水资源数量、质量是否满足要求;分析新民水库水源地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水源地水质状况,补给条件,提出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计算确定一级保护、二级保护区的范围、面积及界线。

(4)成果汇总与协调。

依据划分结果,编制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成果表,绘制水源保护区划分成果图。

1.5工作内容

(1)调查水源地及其上下游的环境条件。

(2)调查和收集水源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有关资料。

(3)调查和评价水源地水质状况,分析水源地附近及周边区域污染物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

(4)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提出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计算分析确定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范围及边界控制条件。

(5)提出对水源保护区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第二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背景分析

2.1区域自然状况

2.1.1地理位置

涟源市位于湖南省中部,衡绍盆地北缘、涟河上源、湘黔铁路中段,西起东经111°33′,东至东经112°2′,南起北纬27°27′,北至北纬28°

2′。

全市辖15个建制镇、4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

三甲乡位于涟源市西部,涟水上游。

全乡总面积83.4km2,辖2个管理区、

36个行政村,48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为44064人。

三甲乡东与蓝田办事处、六亩塘镇毗邻,南与白马镇、新邵县坪上镇相连,西与冷水江市相接。

新民水库位于湘江水系涟水支流,坝址座落在涟源市三甲乡硐下村,系北纬

37°37'37.22",东经111°34'20.39",属山丘小I型水库,距涟源城区

7.8km,207国道4.5km,湘黔铁路2km,有乡村公路通至大坝。

2.1.2地质地貌

涟源市境内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分布最广,占全市总面积的

90%。

市境西北部有雪峰山余脉由西向北纵耸,海拔较高。

西南部与新邵交接地带有龙山山脉横亘,主峰岳平峰海拔1513.6m,为境内最高点。

中部地势不

高,多为低矮丘陵。

东部地区海拔不足200m,最低处是渡头塘乡桥溪村江东湾,海拔103.5m。

整个地势是南北高,中间低,从东至西地势缓缓增高。

地貌类型组合是:

山地占全市总面积37.78%,丘陵占26.95%,岗地占25.10%,平原占

10.17%。

境内土地再生能力强,土壤类型多样,适宜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生长。

根据《湖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涟源市属于六度地震烈度区。

城区范围内

基本没有断裂带、大型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但随着城市建设向东西两侧纵深拓展,一些山丘、谷地作为建设用地,局部出现过小型的滑坡、崩塌现象,需要在今后的开发建设中注意边坡加固和用地选取。

2.1.3土壤及用地类型

涟源市区域土壤成土母岩有板页岩,砂岩、页岩、紫砂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5种,由于母质母岩的差异,形成的土壤类型多样,全市有水稻土、潮土、

红壤、紫色土、黄壤、山地黄棕壤6个土类、14个亚类、59个土属、175个土种。

涟源市占地1895km2,主要用地为林地,具体用地类型统计如下表:

表2.1-1 涟源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占地类型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合计

耕地

林地

园地

其他

农用地

城镇

居民点

交通

建设用地

其他

建设用地

水域

自然

保留地

面积

(km2)

550.2

778.63

17.72

149.66

24.31

191.31

29.36

18.52

19.31

115.98

1895

2.1.4气候特征

涟源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四季分明,具有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等特点。

年平均气温为17℃,极端最高气温为40.1℃,极端最低气温为-9℃。

多年平均气压为998.1hPa,多年平均降雨量1322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42.4mm,多年相对温度77%,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22h。

1、风向

根据涟源市气象台近20年的观测资料统计,该地区年静风(包括小风)频率为30%,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频率为7.45%。

风向随季节变化不明显,夏季以东南风为主,频率为20%;冬季以偏东风为主,频率为23%。

表2.1-2为该地区各风速段风向出现频率,图1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