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6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docx

云南省玉溪一中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

玉溪一中高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1.《左传·昭公七年》载: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材料反映了

A.等级森严的分封制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三纲五常”的原则D.“天人感应”的思想

2.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

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D.宰相权力的大小

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4.“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即使从政治实践看,这种平民化的特色也远甚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

”能体现材料中“政治实践”的是

A.郡县制的推动B.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C.内阁制度的建立D.科举制的实行

5.“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6.据《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来看望。

她走后,武则天掐死公主,嫁祸于王皇后。

为上位掐死亲闺女,这个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比如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只记载有小公主的暴卒。

下列对材料的表述恰当的是:

A.“为上位掐死亲闺女”体现了宗法观念的逐步淡化

B.“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体现对待历史人物的两面性

C.武则天后宫的争宠上位侧面反映了皇权的强化

D.历史记载缺乏有力证据,不宜过度依赖

7.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

“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

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8.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

12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   B.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C.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9.陆游《老学庵笔记》写道:

“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袯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

这主要反映了

A.六部权力及利益分配的不平衡      B.六部都有很大的决策权

C. 丞相废除后六部工作的繁忙景象    D.北宋政治机构设置繁杂

10.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

“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

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民众生活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中央集权制全面走向反动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11.西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平等、法治的社会传统,而古老的中国则衍生出对权力的膜拜和等级尊卑鲜明的社会秩序。

导致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方式上的动与静的差别      

B.经营方式上开放与封闭的差别

C.经济形态上商品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差别 

D.文化观念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

12.在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某喜剧中,一个叫德谟斯(Demos/汉译为“民众”,它也是英语Democracy/“民主”的词源)的猴子,被一个狡诈的政客牵着鼻子进行哄骗、愚弄并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

结果,该剧受到雅典人的普遍赞扬。

由此可知该时期希腊

A.城邦文化高度发达         B.民主可能导致暴政

C.精英反对民主政治         D.公民直接享有权力

13.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三位政治家的改革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破除贵族世袭,制约公民权利B.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

C.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D.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

14.《十二铜表法》规定:

“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

”该法令说明古罗马

A.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的纠纷 B.通过法律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用法律维护市容市貌 D.用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15.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

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

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

“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

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

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保护私有财产B.注重形式规则

C.最早的成文法D.保护贵族利益

16.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

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17.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

“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

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A.法治至上    B.分权制衡   C.责任内阁   D.虚位君主

18.“(它)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

它虽然承认了共和制,但君主制的阴影处处可见……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

”“它”是指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德意志帝国宪法》

1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

A.《人权宣言》B.《共产党宣言》C.《社会契约论》D.《新民主主义论》

20.下表列举的各强国是按照它们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次序排列的,它表明了在世界的工业均势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1860年

1870年

1900年

1970年

大不列颠

大不列颠

美国

美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苏联

美国

法国

大不列颠

日本

德国

德国

法国

德国

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得益于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

B.美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赶超英法

C.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与美国关系密切

D.全球化使二战后美苏两大市场联系逐渐加强

21.《共产党宣言》说: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22.“巴黎公社的诞生与法国当时的政治环境、法兰西国家的民族传统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法国人民热爱民主自由     B.法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C.法国工人对民主制失望       D.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23.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

“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A. 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 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 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 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24.1933年6月,资本主义各国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无果而终。

这突出的说明经济大危机

A.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空前紧张

B.瓦解了国际金融体系

C.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D.中断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25.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26.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

“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A.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27.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

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

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

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8.影响右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③新经济政策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9.“一份材料出一份货,十份材料出十份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

”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

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

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

……所以,不是一份材料出一份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份货。

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30.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

”这一史学观反映出的世界历史的特点是

A.趋同性B.全球性C.多样性D.整体性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13分)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