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512067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教育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来阐述教育与经济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

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

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

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

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才外流,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从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普通高中及普通本科毕业人数有所上升。

在2006年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标志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让更多人接受至少九年的教育。

这些都是我国在看出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后对教育投入的高度重视。

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有着很乏的牵引作用,特别是西部地区。

表1

教育是调节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核心要素。

劳动力是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及其运动关系的总和。

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以高劳动技能、高熟练劳动程度为主的智力型劳动力为主要特征。

而教育的主要任务则是把科学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供求平衡。

教育是缓解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可以通过调整低、中、高三级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及教育体系中不同专业的比例关系,使毕业生总体层次和专业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大体保持动态吻合。

教育可以通过调整和更新教育内容的方式,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武装毕业生的头脑,使之适应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

教育可以通过再培训的方式帮助社会富余人员和失业者再次找到工作岗位或者进行创业。

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弹性影响学校教育的专业调整。

一般而言,宽打基础、缓分专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大中专院校专业设置的普遍经验。

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中功能的发挥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而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积极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已成为缓解我国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

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

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

很明显,我国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教育的精心培养。

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

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

因此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

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

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

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高等教育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

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

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越来越大,许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社会的知识创新与传播以及科技发明与推广的中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的力度也在加大。

如图: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我国“三农”问题亟待解决、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宏观背景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愈发显得重要。

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而且也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教育为经济发展注入重要的精神动力。

经济发展需要劳动者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更需要人类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宽容和合作,需要人们摆脱那种根深蒂固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需要一种科学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精神力量。

城市与农村工资性收入比较。

在城镇与农村来看,城镇的居民受教育程度要大于农村受教育程度,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城镇人居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的数据。

由表中可以看出,城镇的收入要大于农村。

由此可知,受教育程度与收入(也就是经济)的关系。

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就越高,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越大。

要提高人类自身的文明水准,提升人类的精神追求,除了寄希望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加强法治以外,最实际、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教育。

由于担负着传承和发展文化、促进人类个体和社会进步的神圣使命,高等学校虽然不完全是社会的一方净土,但总体上还是具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

相对于社会公共环境和多数社会机构来说,高等学校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更加富有理性和人文色彩的文化环境,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各种专业知识、锻炼专业能力,而且有很好的条件去学习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从而促使他们感悟人生、孕育理想、涵养心灵,提高精神境界或人文素养。

因此,社会总是希望教育在防止道德滑坡、重建人类精神家园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现代化进行价值导航。

三、经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的发展

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

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

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

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我们再来看一张表:

由图可知,在西部地区,经济状况不如东部城市,明显的比不上东部城市。

国民收入越高,教育的投入就会相对越大。

这就是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

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

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政策建议

(1)加快教育产业的发展,增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我国正在进入从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的历史新阶段,要大力吸引高素质教育人才的流入,不断推动一批又一批的高水平大学逐渐将教育发展模式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2)继续扩大国家的教育投入,将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倾斜,不仅要依靠地方财政支持,同时也调动企业和个人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将教育发展推向市场,面向大众。

要考虑将教育在公立和私立的并举中发展壮大并成为庞大的产业,从而满足不同需求主体对教育有支付能力。

(3)教育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从经济增长到增加教育投入再到改善教育水平从而进一步到经济增长,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合理都.会导致整个发展不协调。

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理清相互作用的机理,从作用机制入手,提高有效性。

(4)从实证分析,我们得出目前解决教育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有增强教育投入向教育水平转换以及合理的将现有教育投入有效的加以利用,而提高教育投入效益的关键是优化支出结构。

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教育发展需要,在继续增加公共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比重的同时,合理有效地划分政府公共教育的支出边界,提高教育的服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5)提升教育的有效性,表现为教育资源和科学研究向生产能力的转换,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仍面临着重要问题。

因此,把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好,通过留住人才,让他们发挥对社会的贡献作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极为重要内容。

另外,加速知识创新逐渐向成果转化,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6)注重教育公平,加强教育区域化发展,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来实现区域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研究表明不仅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与经济也存在着非均衡性。

因此,在国家宏观统筹的基础上,要针对我国国情,对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釆取不同的指导性政策方针,缩小各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中国[M]。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平勇夫,教育全球化与日本大学改革[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003;

3、朱人求,王玲莉。

全球化时代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

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

4、贵州职业教育.扬帆破浪正当时。

贵州日报,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