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膜过滤法_精品文档PPT文档格式.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485592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5.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膜过滤法_精品文档PPT文档格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第五章膜过滤法_精品文档PPT文档格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第五章膜过滤法_精品文档PPT文档格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第五章膜过滤法_精品文档PPT文档格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第五章膜过滤法_精品文档PPT文档格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膜过滤法_精品文档PPT文档格式.ppt

《第五章膜过滤法_精品文档PPT文档格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膜过滤法_精品文档PPT文档格式.ppt(1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膜过滤法_精品文档PPT文档格式.ppt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概述,8,膜的分类,按孔径大小:

微滤膜、超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按膜结构:

对称性膜、不对称膜、复合膜按材料分:

合成有机聚合物膜、无机材料膜多孔膜与致密膜:

前者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后者反渗透膜、渗透蒸发,概述,9,常见膜分离方法,按分离粒子大小分类:

透析(Dialysis,DS)微滤(Microfiltration,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纳滤(Nanofiltration,NF)反渗透(Reverseosmosis,RO)电渗析(Electrodialysis,ED)渗透气化(Pervaporation,PV),概述,10,截留分子量:

微滤0.0210m透析3000Dalton几万Dalton超滤5010或500050万Dalton纳滤2001000Dalton或1nm反渗透200Dalton,11,膜分离法与物质大小(直径)的关系,概述,RONFUFMFF,12,5.1膜材料与膜的制造,13,膜材料的特性,对于不同种类的膜都有一个基本要求:

耐压:

膜孔径小,要保持高通量就必须施加较高的压力,一般模操作的压力范围在0.10.5MPa,反渗透膜的压力更高,约为110MPa耐高温:

高通量带来的温度升高和清洗的需要耐酸碱:

防止分离过程中,以及清洗过程中的水解;

化学相容性:

保持膜的稳定性;

生物相容性:

防止生物大分子的变性;

成本低;

14,

(一)膜材料,天然材料:

各种纤维素衍生物人造材料:

各种合成高聚物特殊材料:

复合膜,无机膜,不锈钢膜,陶瓷膜,15,醋酸纤维特点:

透过速度大截留盐的能力强易于制备来源丰富不耐温(30)pH范围窄,清洗困难与氯作用,寿命降低微生物侵袭适合作反渗透膜,16,聚砜膜的特点,

(1)温度范围广

(2)pH范围广(3)耐氯能力强(4)孔径范围宽(5)操作压力低(6)适合作超滤膜,17,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膜材料,复合膜;

无机多孔膜;

纳米过滤膜。

功能高分子膜;

聚氨基葡糖,18,膜材料-不同的膜分离技术,透析:

醋酸纤维、聚丙烯腈、聚酰胺、微滤膜:

硝酸/醋酸纤维,聚氟乙烯,聚丙烯,超滤膜:

聚砜,硝酸纤维,醋酸纤维反渗透膜:

醋酸纤维素衍生物,聚酰胺纳滤膜:

聚电解质+聚酰胺、聚醚砜电渗析:

离子交换树脂渗透蒸发:

弹性态或玻璃态聚合物;

聚丙稀腈、聚乙烯醇、聚丙稀酰胺,19,

(二)膜的制造,要求:

(1)透过速度

(2)选择性(3)机械强度(4)稳定性,20,相转变制膜,不对称膜通常用相转变法(phaseinversionmethod)制造,其步骤如下:

1将高聚物溶于一种溶剂中;

2将得到溶液浇注成薄膜;

3将薄膜浸入沉淀剂(通常为水或水溶液)中,均匀的高聚物溶液分离成两相,一相为富含高聚物的凝胶,形成膜的骨架,而另一相为富含溶剂的液相,形成膜中空隙。

21,5.2表征膜性能的参数,22,表征膜性能的参数,截断分子量、水通量、孔的特征、pH适用范围、抗压能力、对热和溶剂的稳定性等。

制造商通常提供这些数据,,23,1.截留率和截断分子量,膜对溶质的截留能力以截留率R(rejection)来表示,其定义为R1CpCb式中Cp和Cb分别表示在某一瞬间,透过液(Permeate)和截留液的浓度。

如R1,则Cp0,表示溶质全部被截留;

如R0,则CpCb,表示溶质能自由透过膜。

24,截断曲线,得到的截留率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截断曲线。

质量好的膜应有陡直的截断曲线,可使不同分子量的溶质分离完全;

反之,斜坦的截断曲线会导致分离不完全。

25,分子形状:

线状分子易透过,R线R球;

吸附作用:

溶质吸附于膜孔壁上,降低膜孔有效直径浓差极化作用:

高分子溶质在膜面沉积,使膜阻力,较小分子溶质的截留率,分离性能。

温度/浓度,TC,使R,因为膜吸附作用;

错流速度,R;

pH、离子强度影响蛋白质分子构型,影响R。

影响截留率的因素,26,MWCO与孔径,截断分子量:

(molecularweightcut-off,MWCO)相当于一定截留率(通常为90或95)的分子量,随厂商而异。

由截断分子量按可估计孔道大小。

27,水通量:

纯水在一定压力,温度(0.35MPa,25)下试验,透过水的速度L/hm2。

JW同类膜,孔径,水通量Jw。

水通量Jw不能代表处理大分子料液的透过速度,因为大分子溶质会沉积在膜表面,使滤速下降(约为纯水通量的10%)由Jw的数值可了解膜是否污染和清洗是否彻底。

2.水通量,28,3孔道特征-孔径,孔径常用泡点法(bubble-pointmethod)测定,对微孔膜尤为适用。

将膜表面覆盖一层溶剂(通常为水),从下面通入空气,逐渐增大空气压力,当有稳定气泡冒出时的压力,称为泡点压力根据下式,即可计算出孔径:

d4COSP(17-3)式中d为孔径,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为液体与膜间的接触角,P为泡点压力。

孔径和孔径分布也可直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特别是微孔膜,其孔隙大小在电镜的分辨范围内。

29,4完整性试验,本法用于试验膜和组件是否完整或渗漏。

将超滤器保留液出口封闭,透过液出口接上一倒置的滴定管。

自料液进口处通入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当达到稳态时,测定气泡逸出速度,如大于规定值,表示膜不合格。

30,5.3各种膜分离技术及分离机理,31,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相同点:

以膜两侧压力差为推动力;

按体积大小而分离;

膜的制造方法、结构和操作方式都类似。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区别:

膜孔径:

微滤0.1-10m超滤0.01-0.1纳滤0.001-0.01m反渗透小于0.001m分离粒子:

微滤截留固体悬浮粒子,固液分离过程;

超滤、纳滤、反渗透为分子级水平的分离;

分理机理:

微滤、超滤和纳滤为截留机理,筛分作用;

反渗透机理是渗透现象的逆过程:

压差:

微滤、超滤和纳滤压力差不需很大0.1-0.6MPa,32,1透析,利用具有一定孔径大小、高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的亲水膜,将含有高分子溶质和其它小分子溶质的溶液与水溶液或缓冲液分隔;

由于膜两侧的溶质浓度不同,在浓差的作用下,高分子溶液中的小分子溶质(如无机盐)透过膜向水透渗透,这就是透析。

透析过程中透析膜内无流体流动,溶质以扩散的形式移动。

33,透析原理图,水分子,大分子,小分子,透析膜,34,透析法的应用,常用于除去蛋白或核酸样品中的盐、变性剂、还原剂之类的小分子杂质,有时也用于置换样品缓冲液。

由于透析过程以浓差为传质推动力,膜的透过量很小,不适于大规模生物分离过程、但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多。

透析法在临床上常用于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

35,2.微滤,以多孔薄膜为过滤介质,压力差为推动力,利用筛分原理使不溶性粒子(0.1-10um)得以分离的操作。

操作压力0.05-0.5MPa。

36,微滤应用1)除去水/溶液中的细菌和其它微粒;

2)除去组织液、抗菌素、血清、血浆蛋白质等多种溶液中的菌体;

3)除去饮料、酒类、酱油、醋等食品中的悬浊物、微生物和异味杂质。

37,2.超滤,是以压力为推动力,利用超滤膜不同孔径对液体中溶质进行分离的物理筛分过程。

其截断分子量一般为6000到50万,孔径为几十nm,操作压0.2-0.6MPa。

38,蛋白酶液,恒流泵,平板式超滤膜,P出,背压阀,超滤过程示意图:

P进,透出液,截留液,当溶液体系经由水泵进入超滤器时,在滤器内的超滤膜表面发生分离,溶剂(水)和其它小分子量溶质透过具有不对称微孔结构的滤膜,大分子溶质和微粒(如蛋白质、病毒、细菌、胶体等)被滤膜阻留,从而达到分离、提纯和浓缩产品的目的。

39,超滤应用,超滤从70年代起步,90年代获得广泛应用,已成为应用领域最广的技术。

蛋白、酶、DNA的浓缩脱盐/纯化梯度分离(相差10倍)清洗细胞、纯化病毒除病毒、热源,40,微滤和超滤的分离机理,一般认为是简单的筛分过程,大于膜表面毛细孔的分子被截留,相反,较小的分子则能透过膜。

毛细管流动模型:

膜是多孔性的,膜内有很多孔道。

水以滞流方式在孔道内流动,因而水通量服从Hagen-Poiseuille方程式;

41,3.反渗透,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的只能通过溶剂(通常是水)而截留离子物质性质,以膜两侧静压差为推动力,克服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渗透膜实现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过程。

操作压差一般为1.510.5MPa,截留组分为小分子物质。

42,反渗透法,分离的溶剂分子往往很小,不能忽略渗透压的作用,为反渗透;

渗透和反渗透,43,反渗透法对分子量300的电解质、非电解质都可有效的除去,其中分子量在100300之间的去除率为90以上。

反渗透工业应用包括:

海水和苦咸水脱盐制饮用水;

制备医药、化学工业中所需的超纯水;

用于处理重金属废水用于浓缩过程,不会破坏生物活性,不会改变风味、香味。

包括:

食品工业中果汁、糖、咖啡的浓缩;

电镀和印染工业中废水的浓缩;

奶品工业中牛奶的浓缩。

反渗透法,44,反渗透中溶剂和溶质是如何透过膜的,在膜中的迁移方式如何?

溶解扩散模型优先吸附模型溶解扩散模型适用于均匀的膜,能适合无机盐的反渗透过程,对有机物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比较优越。

反渗透的分离机理,45,反渗透:

溶解扩散模型(无孔学说),认为膜是均匀的,无孔,水和溶质分两步通过膜:

第一步:

首先吸附溶解到膜材质表面上;

第二步:

在膜中扩散传递(推动力为化学位梯度),扩散是控制步骤,服从Fick定律,推导出溶剂和溶质透过膜的速度公式:

46,反渗透:

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有孔学说),优先被吸附的组分在膜面上形成一层吸附层,吸附力弱的组分在膜上浓度急骤下降,在外压作用下,优先被吸附的组分通过膜毛细孔而透过膜。

与膜表面化学性质和孔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

由Sourirajan于1963年建立。

他认为用于水溶液中脱盐的反渗透膜是多孔的并有一定亲水性,而对盐类有一定排斥性质。

在膜面上始终存在着一层纯水层,其厚度可为几个水分子的大小。

在压力下,就可连续地使纯水层流经毛细孔。

47,图17-9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a)膜表面对水的优先吸附,压力,主体溶液,界面,48,水在膜表面处的流动,如果毛细孔直径恰等于2倍纯水层的厚度,则可使纯水的透过速度最大,而又不致令盐从毛细孔中漏出,即同时达到最大程度的脱盐。

49,纳滤,纳滤技术是反渗透膜过程为适应工业软化水的需求及降低成本的经济性不断发展的新膜品种,以适应在较低操作压力下运行,进而实现降低成本演变发展而来的。

膜组器于80年代中期商品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