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4030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docx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

三年级上册课内阅读<一>姓名()

(一)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1.文章哪些句子写出了民族小学的学生们上课时环境十分安静,用“”画出来。

小学生们在教室里上课,窗外有好多山里的朋友,它们是、和,它们被小朋友们吸引了。

2.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的小学生们,他们可能是族、族或族的小朋友。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吵闹—()冷清—()

(二)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

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这段话共有句。

2.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呢?

请把原因用“”画出来。

3.我知道,草地的颜色会变,这是因为:

早晨,蒲公英的花是的,草地是的;中午,花朵,草地是的;傍晚,花朵,草地是的。

4.找出文中的反义词:

()—()

 

(三)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里()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给加点字注音:

似乎()发颤()

3.这段话写出了天都峰又又的特点。

4.“我爬得上去吗?

”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1)我能爬上去。

(2)我不能爬上去。

(3)我不一定爬得上去,自己没有信心。

(四)

“谢谢你啦,小朋友。

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

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怕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1.我也会用带点词写一句话

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互相道谢,是因为。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鼓励—()竟然—()

吸取—()

(五)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这首诗是朝诗人写的,诗题是

2.诗中借、、、四种景物表达了诗人在天思念的感情。

3.“挑”是()的意思,“促织”就是()。

作者看到(),料想(),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诗中的“异客”的名字叫(),“佳节”是指每年农历()月()日的()节,

我知道这天人们有()、()和()的习俗。

2.诗中“(),()。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意思是

(七)

我们去放风筝(ē)。

一个人用手(托拖)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lílín)空飞起,(渐渐慢慢)高过树(梢悄)了。

牵线人(飞快飞舞)地跑起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ānān)翩飞(舞午)着,我们(快活快乐)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bènbēn)跑。

村里人看见了,说:

“放得这么高!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和字,打上勾。

2.仿写词语:

一紧一松

3.这段写了我们时的情景,作者用了许多动词把过程写清楚,如、、等。

4.文中描写当时我们心情的词语是,我知道表示心情的词语还有、。

(八)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bīn bī)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ānàn)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ìsì)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pínpí)频点头。

1.把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划去,并给最后一句加上标点。

2.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有

3.我也能用“五彩缤纷”说一句话。

6.仿照例句写句子:

红红的的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九)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2.文章中描写了这几种花开放的时间不同,是按顺序写的。

3.仿照画“”句子该写句子: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十)

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

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1.句子中的“玩具”是指()。

句子中的“居民”是指()。

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玩出了大名堂”是指()。

(十一)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

“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

“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你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从划线词语我们能体会到

2.孔子的老师是,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他的样子,用“”画下来。

3.根据意思写词语: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你能从生活中找例子说明这个词语吗?

4.孔子学文已经很渊博了为什么要拜师呢?

5.照样子写词语:

风尘仆仆

 

三年级上册课内阅读<二>姓名()

(一)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

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找出文中的反义词()—()()—()()—()

2.找出文中的近义词()—()—()

(二)

盘古倒(dǎodào)下,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fāfà)出的声音化作(òō)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èě)液,变成了奔(bènbēn)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lùlòu)。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3.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4.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

他的变成了;他的变成了。

5.照样子写词语:

隆隆的雷声

6.写出近义词:

巨大—()辽阔—()

写出反义词:

茂盛—()巨大—()

(三)

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1.段落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在括号里填上关联词。

3.这种设计是指什么?

4.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

(四)

这座桥()坚固,()美观。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āodāo)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áncán)绕的龙,前爪(ǎǎo)相互抵(dǐdī)着,各自回(手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读音,画上“”。

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在文中填上关联词,并用这组关联词写一句话。

3.文章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作用。

4.文中写到了种形态的龙,分别是、和。

5.为什么说所有的龙都活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6.写出反义词:

精美—()坚固—()美观—()

7.抄写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

(五)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

他每天到公园散步。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文章哪句话写了灰雀的样子,用“”画下来。

2.写灰雀颜色的词语有和,写灰雀动作的词是和。

从和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列宁很喜欢灰雀。

(六)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首诗是诗人写的,主要描绘了的景色。

2.诗中的楚江指,青山指,孤帆指。

(七)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是写的,主要描绘了的景色。

2.诗中赞美西湖美景的千古名句是

(八)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着的,浅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1.这段话中概括描写西沙群岛海水特点的词语是()、()。

2.这句话具体描写了海水的()种颜色,分别是()。

3.海水变色的原因是什么?

4.照样子写词语:

杏黄

5.找出文中的反义词:

()—()()—()

(九)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1.西沙群岛的海底有哪些生物呢?

2.照样子写词语:

懒洋洋地蠕动

3.海底的珊瑚还会像什么呢?

填一填: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有的像。

(十)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