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94174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制度的变化和创新 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

发展:

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______,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

_____报名,通过考试_____录取

影响:

①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

②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例题】

1.“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

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A.军功爵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钱穆说:

“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

”据此可知,科举制()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同步考点2]中枢政务机构

中外朝制度

时期:

汉武帝

特点:

①以_____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具体事务_____执掌

②三公九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

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

构成: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责:

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三省六部制

确立:

__________

发展:

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称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职能:

①_____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②_____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③_____负责执行

办公:

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成为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

影响:

①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1.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

这反映出()

A.门下省掌握着中央监察权B.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

C.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对立D.唐朝中央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2.《新唐书·

百官志》载: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出()

A.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

[同步考点3]赋税制度

汉代:

赋税有不同种类,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魏晋:

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北魏:

孝文帝改革时,颁布_____

租庸调制

时间:

唐初

内容:

①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①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②政府的收入有了保障

两税法

唐朝中后期

背景:

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实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_____的建议

内容:

①由__________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

③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_____缴纳地税

一年分_____和_____两次纳税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减轻了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1.“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及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

2.“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

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B.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C.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有利于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

主题一 三省六部制

1.史料探史——三省六部制运行特点

史料 《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探究 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谈一谈对唐代中央权力机构运行特点的认识。

 

主题二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创举

1.图示解史——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2.史料探史——科举制的特点

史料一 唐朝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史料二 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的,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探究 据以上史料,归纳科举制有哪些特点?

[答案] 

(1)标准的客观性:

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2)方式的公平性: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3)范围的广泛性:

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

(4)时间的延续性:

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废除

3.归纳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知识拓展]

1.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

三公九卿制

相同点

①本质相同:

都是中央行政制度

②目的相同:

都是为了巩固政治统治

③结果相同:

都保障了统治秩序的正常进行

不同点

应用时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内部结构

行政、军事、监察权力为一体

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

丞相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地位

使专制集权建立并趋向巩固

使专制集权走向完善

2.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项目

史实阐释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近代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

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1.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2.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

“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

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

”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商品经济发达B.宗法制的崩溃

C.科举制的实行D.士庶之分严格

3.“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上述材料说明()

A.唐朝中央审议机构是中书省B.唐朝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

C.唐朝中央执行机构是门下省D.唐朝中央决策机构是尚书省

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5.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6.“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7.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

“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

……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

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