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9171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教师版文档格式.docx

1、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传说晚年整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

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

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

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了解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在经济方面,孔子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

颜渊》记载: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在他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

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

他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三)背景补充:

孔子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

据资料,当时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这一顺序就体现了孔子“长幼有序”的思想。

他们中有的年纪很大了还在读书,这是为了“独善其身”,“修身”。

孔子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他还主张读书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并说“学而优则仕”,主张“仁政”,主张“以礼治国”。

〖课前预习〗

(一)

【字音】

哂(shěn)之饥馑(jĭn)铿(kēng)尔

小相(xià

nɡ)比及(bì

)冠(guà

n)者

沂(yí

)水舞雩(yú

)喟(kuì

)然撰(zhuà

n)

(二)

【通假字】

1.鼓瑟希(同“稀”,稀疏)2.莫春者(同“暮”,晚)

3.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词,表示反同)

(三)

【一词多义】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假如)如五六十(连词,或者)

如其礼乐(介词,表示另提一事,至于)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动词,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毋吾以也(动词,用)

则何以哉(动词,做)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以俟君子(连词,表目的,来)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正、才)(《狼》)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你们)子路率尔而对曰(词尾,相当于“然”)

亦各言其志也(动词,说、谈)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名词,话)

(四)

【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义: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今义:

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古义:

何妨。

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两个词。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表示反问。

伤,人体或其他物体受到的损害。

3.异乎三子者之撰(古义:

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写作。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古义:

不谦让。

不允许。

(五)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可使足民(使……富足)

2.名词作动词

鼓瑟希(弹奏)端章甫(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

风乎舞雩(吹风)三子者出,曾皙后(落在后面)

3.形容词作名词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相;

大相)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气)

4.动词作名词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六)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与点也(“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应为“毋以吾也”)不吾知也(应为“不知吾也”)

则何以哉(应为“则以何哉”)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应为“夫三子者之言如何”)

3.状语后置句

以吾一日长乎尔(应为“以吾一日乎尔长”)

摄乎大国之间(应为“乎大国之间摄”)

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应为“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异乎三子者之撰(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应为“乎沂浴,乎舞雩风,咏而归”)

为国以礼(应为“以礼为国”)

4.省略句

则何以哉(“何”前面省略主语“你们”)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鼓瑟希”前省略主语“他”)

可使有勇(“使”后省略“之”)

(七)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写孔子向学生问志。

第二部分:

写四个弟子对于孔子的问题作出的不同应答。

第三部分:

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加以评价。

(八)本文主旨

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研读课文〗

1、文章开篇孔子的讲话有几层意思?

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态度?

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

“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了。

”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志向。

这反映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另一层意思是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

因此孔子假设了一种情况:

如果有人要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从而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

2、通过“问志”和“述志”部分,总结各个弟子的性格。

子路:

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

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

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

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

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

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

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

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

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3、孔子对各弟子志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对子路:

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

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

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曾皙:

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合作探究〗

1、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因为他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风清浴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太平景象相符。

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

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叹,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

2、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

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