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文档格式.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三年级下学期和第二学段,学生还要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这是学习测量的第三、第四阶段。
本单元的教学处于测量教学的第二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作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立观念。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教学重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多媒体运用
课件
课时安排
9课时
小学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学校
班级
任课教师
上课时间
节次累计
数学
月日星期第周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22页的例1及练习五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毫米的实际意义。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经历体验毫米的产生过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实践的观念。
重难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课件使用
课件
课时
第1课时
过
程
电子备课
批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
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②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
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
提问:
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数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分米的认识(教材第23页的例2、例3及相应练习)。
1、让学生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会用分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经历分米的含义及1分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第2课时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
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全班交流。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
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书第23页“做一做”。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毫米、分米的认识(练习课)(完成教材练习五的练习)。
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加深毫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让学生参与长度单位间关系的整理过程,在探讨交流中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类推能力和学习兴趣。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投影
第3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1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
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自主练习
1、完成练习五的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4、归纳总结。
提问:
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8题。
2、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
(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
(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
千米的认识(教材第26页例4及相应的练习)。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2、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经历千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思维方法。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并能正确换算。
课件
第4课时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件)
3、揭示课题:
千米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
1、课件出示学校运动场等相关情境。
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学校的运动场,哇,运动场真大真漂亮呀!
大家知道我们学校的运动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
不错,我们学校的运动场的跑道1圈是400米,想一想半圈是多少米?
2圈是多少米?
2圈半又是多少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000米=1千米全班齐读一次。
2、师: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
(让生答)
3、小结:
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
(公里km))
4、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二)实践感知: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
老师带领大家在运动场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
(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出示学校操场:
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浦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