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5011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档格式.docx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文档格式.docx

C.“迂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外国侵略

D.清朝仍存在着严格的男尊女卑观念

解析 女人没有时装跟观念的保守有关,而这是专制的结果,故选A项。

题目主要是对清政府统治下妇女无时装的批判,故B项不符合题意。

外国侵略导致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时装、生活习俗传入中国,会导致时装衣着的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

男尊女卑与是否穿时装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答案 A

3.(2012·

扬州一模)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

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发型在当时也被政治化 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辛亥革命前后国人对辫子的不同态度说明辫子问题已经成为政治问题,反映了政治革命对社会风俗的影响,但未涉及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的问题。

4.(名师原创)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淮扬菜以什么地方的风味为主导(  )

A.甘肃B.湖南

C.东北D.江苏

解析 淮扬是指淮河、扬州一带,特别是南京和苏州菜系,故淮扬菜是以江苏地方菜的风味为主导的。

答案 D

5.(名师原创)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握手、鞠躬,主要是为了体现(  )

A.民主科学的精神B.救国救民的思想

C.与旧时代的不同D.民主共和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习俗的变化是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都成了公民,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所以反映在礼节上握手、鞠躬是理所当然的,它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自然是人人平等、民主共和的精神。

6.在中国历史上,政府直接介入人民大众婚姻缔结行为(设置婚姻登记机构、颁发结婚证书)的时间很晚,基本上是民国以后的事。

而婚姻登记制度的全面实施则是在1949年以后。

右图结婚证最有可能出现在(  )

A.辛亥革命时期

B.1927年至1949年

C.1966年至1976年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根据结婚证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革命委员会”可以推断出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C项。

答案 C

7.(2012·

北京东城区练习)2011年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策划。

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

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

A.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中国出现首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C.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解析 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是在1927年和1946年,排除A项。

中国首个有轨电车系统1906年在天津建成,排除B项。

无线电台开始引入中国是20世纪初,排除C项。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8.(2012·

北京西城区)近代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取材于(  )

A.传统戏曲B.辛亥革命

C.近代城市生活D.抗日战争

解析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由此可知A项正确。

B、C、D错误,均可排除。

9.(名师原创)上世纪70年代,人们在劳动之余,较喜欢的娱乐就是收听评书《岳飞传》《杨家将》等,因此刘兰芳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人,人们收听《岳飞传》《杨家将》主要是通过(  )

A.广播B.电视

C.电影D.互联网

解析 当时电视尚未普及,互联网还没有产生,而电影又不能每天连续播放,只有广播能满足上述条件,刘兰芳就是当时播讲《岳飞传》《杨家将》的评书演员。

10.(名师原创)中国最早的地下铁路是在北京建成的,当它开始运营时会出现(  )

A.磁悬浮列车专线出现

B.人们常穿旗袍和西装

C.有一些知识青年去“上山下乡”

D.当时中国的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解析 中国最早的地铁开始于1969年的北京,当时正值“文革”时期,当时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故选C项;

A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应排除;

B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也应排除;

D应是2003年,也不属于“文革”时期,也应排除。

11.(2012·

潍坊一模)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 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解析 火车、轮船、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赶”字反映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但材料没有提及“运行时间”是否固定。

12.(名师原创)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了妇女杂志。

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

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报刊的影响,当时处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之下,开阔视野、关注国事、传播新知是秋瑾等革命党人的目的,而③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措施。

故选B项。

13.(名师原创)20世纪60年代中期,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他们到处搞串联、破“四旧”。

下列关于这些红卫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红卫兵大部分是大学生

B.红卫兵常穿绿军装

C.红卫兵首先夺取了上海市委的权力

D.红卫兵创立了“八大样板戏”

解析 红卫兵运动兴起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绝大部分人是中学生,故A项错误;

首先在上海夺取市委权力的是以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不是红卫兵,故C项错;

“八大样板戏”大部分创立于“十年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只进行了改编,故D项错误;

当时政治氛围很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很流行,很多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绿军装,故选B项。

14.(2012·

银川模拟)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

》的漫画。

漫画中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留学”“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

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B.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

C.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

D.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解析 1926年时以反帝反封建为斗争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漫画突出了父母子女的生活都以崇洋为特点,与当时的反帝爱国运动相悖,故其旨在讽刺当时的媚外现象。

答案为B项。

15.(名师原创)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曾这样描写:

“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在大街上,看到的人都喊:

‘革命党来了!

’这让阿Q很是羡慕。

”这说明(  )

A.中国的社会习俗变化受西方的影响

B.中国的政治运动影响到社会习俗的变化

C.追求进步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D.辛亥革命对中国的进步没有积极影响

解析 本题适用排除法,A、C两项与题干没有关系,应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对中国的进步影响还是很大的;

辛亥革命对剪发放足、礼仪变化有很大影响,题干中的“赵司晨脑后没有了辫子人们便认为他是革命党”即可说明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很大,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习对人民的禁锢。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

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

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

“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想史》

材料二 武昌起义胜利后,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

当时有一名为《越风》的杂志载文说:

“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XX·

百科

材料三 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装,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毛式短上衣。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综合材料一,分析社会习俗变革的政治意图是什么。

(2)材料二中民众认为“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不剪发不算革命”,对此你如何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解放服或列宁装”流行的内外因素。

解析 第

(1)问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即可回答,而康有为则是“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第

(2)问剪辫与否并非判断是否革命的根本依据,辫子仅具有象征意义。

第(3)问需依据时代背景思考,新中国成立时美苏“冷战”对峙,由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 

(1)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认识:

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变革的表层反映,不能反映社会变革的本质。

剪辫与否不能作为判断新旧与革命与否标准。

(3)内外因素:

新中国的建立;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冷战”的国际环境。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

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

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二 民国前期报纸上的广告

材料三 2011年下半年,“微博卖土豆”成为网络热点话题。

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

(1)材料一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

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

(2)材料二反映了民国前期报纸的什么功能?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

(3)材料三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答案 

(1)主旨:

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

风潮:

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

爱国思潮。

(2)功能:

商业功能。

社会现实: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流行实业救国思潮,掀起爱用国货、抵制外货运动。

(3)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时代到来;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