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4994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枝晶偏析)

1依据相图,钢在结晶时,先结晶的枝干比较纯净,碳浓度较低,而迟结晶的枝间部分碳浓度较高。

2研究指出,在钢锭心部等轴晶带中枝晶偏析的特点是,在枝干部分成分变化很小,这部分占有相当宽的范围,在枝晶或者两个相邻晶粒之间,富集着碳、合金元素和杂质元素,而且达到很高的浓度。

枝干结晶时,在相当宽的范围内造成碳和合金元素、杂质元素的贫化(选择结晶),这种贫化成了枝晶间浓度特高的前提。

3为减少枝晶偏析的程度,可对铸钢和钢锭进行扩散退火。

区域偏析:

在整个钢锭范围内发生的偏析

因为选择结晶,杂质元素和合金元素被富集在晶枝近旁的液相中。

在凝固速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枝晶近旁液相中杂质元素能够借扩散和液体的流动而被转移到很远的地方。

随着凝固的进展,杂质元素在剩余的钢液中不断富集,各种元素在整个钢锭或铸件的范围内发生了重新分布,即产生了区域偏析。

带状偏析:

在钢锭中,有时在某些局部地区,化学成分与周围有差异,形成所谓的带状偏析。

1在镇静钢钢锭轴心纵剖面的试片的酸侵蚀面上,能观察到成V型和A型分布的偏析条带。

称为V偏析或A偏析。

2A偏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偏析带比较粗,多出现在大钢锭中,尤其是当浇注温度比较高时。

另一种形式是一条宏观的偏析带由许多细的条纹构成。

纤维状组织:

钢凝固时所产生的枝晶偏析具有相对稳定性。

由枝晶偏析显示的“初生晶粒”随钢坯外形改变而延伸。

处于原枝晶间的范性夹杂物也一起形变。

随着形变量的加大,“初生晶粒”从最初的柱状或等轴形逐渐变成条带状或者纺锤形。

被延伸拉长的枝晶干和枝晶间就构成了形变钢中的“纤维”。

带状组织:

1热变形钢试样磨片用含CuCl2的试剂浸蚀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原来在肉眼观察时所看到的那些纤维经过放大以后变成黑白交替的条带,称之为原始带状组织,它是由树枝状结晶(偏析)所引起的。

其中黑色条带相当于原树枝状晶较纯的枝干,白色条带相当于原富含杂质的枝间区域。

2在热变形钢中还会出现另外一种形式的带状组织。

这种带状组织使用普通硝酸酒精试剂侵蚀的情况下就能显露出来。

这里所看到的交替相间的条带是由不同的组织构成,称为“显微组织带状”。

这些不同的组织是固态相变的结果,所以也把这种带状组称为二次带状。

二次带状组织的形成意味着碳在固态相变中发生了不均匀的重新分布(二次碳偏析)

魏氏组织:

凡新相从母相中脱溶析出,新旧相之间有一定的位向关系,同时新相的中心平面与母相的一定结晶学平面重合时,这样一种具有纹理特征的组织可统称为魏氏组织。

“反常”组织:

1在原奥氏体晶界分布着粗厚的网状渗碳体,在此粗厚渗碳体的两边有很宽的游离铁素体,这样的组织称为“反常”组织。

2研究指出,钢在奥氏体相区加热温度越低(特别是在Acm-A1温度区间加热时),奥氏体就越不均匀,其中含有大量未溶的碳化物或氮化物。

越是在这种加热条件下,越容易形成“反常”组织。

就冷却条件来说,冷却越缓慢,以致Ar1温度非常接近A1温度时,越容易产生“反常”组织。

钢的含碳量与共析含碳量相聚越远时,形成“反常”组织的倾向就越大。

此外,“反常”组织的出现也与钢中的含氮量和加铝量有关。

所有这些条件都是和离异共析体形成的基本原理相一致。

网状碳化物:

1过共析钢轧后冷却过程中沿奥氏体晶界析出先共析渗碳体。

依钢的含碳量、形变终止温度和冷却速度不同,先共析渗碳体呈半连续或连续网状。

网状碳化物的厚度随停轧(锻)温度的提高和冷却速度的减小而增大。

2形变终止温度过高,会使奥氏体晶粒粗化,这种晶粒粗大的奥氏体在随后冷却时沿晶界形成粗厚的渗碳体网,后者在随后的热处理过程中难以得到改正。

钢的热处理:

1钢的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来改变钢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改善其性能上的一种工艺。

影响钢的热处理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时间。

2钢的热处理工艺通常分为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以及形变热处理。

3为随后的机械加工或进一步热处理做好组织准备的热处理,称为预备热处理,常采用退火或正火工艺;

直接赋予工件所需要的使用性能的热处理,称为最终热处理。

起始晶粒度:

指珠光体刚刚全部转变成奥氏体时的奥氏体晶粒度,一般情况下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总是比较细小。

加热前原始组织越弥散,加热速度越快,则起始晶粒越细小。

实际晶粒度:

在某一具体加热或热加工条件下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

它表示在临界温度以上加热过程中,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的强弱。

研究指出,随加热温度升高,钢中的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分两类,一类是随温度升高,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的钢,称为本质粗晶粒钢;

另一类是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较小,直到超过某一温度后,奥氏体晶粒才会急剧长大的钢,称为本质细晶粒钢。

组织遗传现象:

加热后钢的粗大奥氏体晶粒,经淬火后得到粗大的马氏体,再次快速或慢速加热至稍高于临界温度,奥氏体仍保留了原来的粗大晶粒,甚至保留了原来的位向和原来的晶界,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

过冷奥氏体:

奥氏体冷至临界温度以下,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称为过冷奥氏体。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1不会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只产生结构类型的改变,但有时会发生有序度的变化。

2马氏体可能是亚稳平衡相,也可是稳定平衡相。

3马氏体转变也可划分为形核和长大两个元过程,但与扩散转变不同,马氏体成长速度非常快。

4马氏体转变不需要原子扩散,原子协同做小范围位移,以类似孪生切变的方式形成新相。

新相与母相之间的界面必须保持切变式的共格关系,因此有浮凸现象。

5应力也可以诱发马氏体发生转变。

6在一些合金系中,马氏体转变是可逆的。

热稳定化:

1淬火过程中由于慢冷或中间停留所造成的奥氏体稳定化,称为热稳定化。

2奥氏体热稳定化的原因是由于慢冷或中间停留,碳或氮原子在位错附近偏聚,形成柯氏气团,强化奥氏体,使切变阻力增加,从而引起奥氏体的稳定化。

机械稳定化:

在Md点以上,对奥氏体进行大量范性形变,使随后的马氏体转变发生困难,Ms点降低,马氏体转变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

渗碳:

将低碳钢件放入增碳的活性介质中,在900~950℃加热保温,使活性碳原子渗入钢的表面已达到高碳,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渗碳。

渗碳后院必须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使钢件表面具有高硬度和高的耐磨性,而心部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较高的韧性。

渗碳过程是由渗碳剂分解出活性碳原子,被钢表面吸收,并向钢内部扩散三个阶段组成。

热机械处理:

在近于Ac3的温度强烈形变,恒温或慢冷一段使形变奥氏体再结晶,快速冷却阻止再结晶的晶粒长大。

低温韧性:

低温韧性也叫低温脆性,即钢材在低温时韧性的大小或低温时脆化的程度。

红硬性:

红硬性是指材料在经过一定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后所能保持其硬度的能力。

如刀具材料中的高速钢,应在600摄氏度下保持60分钟后空冷,连续地重复进行4次后去表面氧化层,然后得出的硬度。

控轧控冷:

就是在一定合金化的基础上,采用较低的终轧温度(近于A3),在大压下量的情况下,使晶粒已经细化的形变奥氏体再结晶后(或根本不发生再结晶)控制其不再长大,经快冷或控冷得到细小的铁素体晶粒,同时具有高位错及弥散析出的NbC等,由此造成强化和低温韧性的显著增大,这种强韧化手段叫控轧控冷。

粗大奥氏体晶粒的遗传性:

生产中发现,过热后钢的粗大奥氏体晶粒,经淬火后得到粗大的马氏体,再次快速或慢速加热至稍高于临界温度,奥氏体仍然保留了原来的粗大晶粒,甚至保留原来的位向和原来的晶界,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

其原因是过热后的粗晶粒奥氏体与马氏体之间相互转变维持着严格的晶体学取向关系。

消除方法:

中等速度奥氏体化或者加热到Ac3以上100-200℃,由于相变硬化使高温奥氏体产生再结晶,达到细化晶粒,消除组织遗传性的效果。

回火二次硬化现象

某些淬火组织的合金钢(如含钨、钼、钛、钒、铌、铬、锆等元素)经500-600℃回火后,硬度重新升高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某些含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合金钢,淬火后高温回火形成极细的、高度弥散的特殊化合物。

这些特殊化合物是渗碳体溶解在位错区的沉淀,多呈丝状或细针状,而且与α相保持共格关系。

这就导致了α相中高密度相变诱生位错的形成,引起碳化物与α相的共格畸变、弥散碳化物对位错的钉扎作用等,使得硬度明显提高。

其次,某些合金钢淬火组织高温回火时的二次淬火现象也是引起二次硬化的原因。

二次淬火

对于含有较多合金元素的钢,在珠光体型转变和贝氏体型转变C曲线之间,有一个过冷奥氏体的中间稳定区。

与此相似,这类钢的残留奥氏体,在相应的回火温度时,也出现两转变之间的中间稳定区。

然而,将这类淬火钢回火加热至该区间的上限温度时,残留奥氏体既不转变成珠光体,也不转变成贝氏体,而是在继续冷却到室温时转变成马氏体。

这一效应叫做二次淬火。

高温形变热处理与低温形变热处理

高温形变热处理:

在接近A3以上温度进行形变,形变后立即淬火,并回火至所需要的硬度。

从工艺过程来看,形变温度较高,形变温度容易进行。

但形变温度远高于再结晶温度,形变强化效果容易被再结晶过程所削弱,所以形变温度和形变后至淬火前的间歇时间,对高温形变热处理后钢材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

低温形变热处理:

将加热至奥氏体化的钢迅速冷却至C曲线的亚稳定区进行形变,然后淬火获得马氏体,并回火至所需的硬度,这种工艺过程称为低温热变形处理。

1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预定的方式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2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钢的内部组织结构,从而改善其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充分挖掘钢材的潜力,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质量,节约材料和能源。

3正确的热处理工艺还可以消除钢材经铸造、锻造、焊接等热加工工艺造成的各种缺陷,细化晶粒,消除偏析,降低内应力,使组织和性能更加均匀。

淬透性:

1淬透性是钢的固有属性,它是选材和制定热处理工艺的重要依据之一。

2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其大小用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所获得的淬透性深度来表示。

过热:

过热是指工件在淬火加热时,由于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造成奥氏体晶粒粗大的缺陷。

过热不仅使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组织粗大,使工件的强度和韧性降低,易于产生脆断,而且容易引起淬火裂纹。

对于过热工件,进行一次细化晶粒的退火或正火,然后再按工艺规程进行淬火,便可以纠正过热组织。

简答题

简述碳对缓冷钢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答对组织的影响:

碳是决定碳钢在缓冷后组织和性能的主要元素。

碳对缓冷后钢显微组织的影响是:

在亚共析钢范围内,随含碳量增加,铁素体相对量减少,珠光体的相对量增加;

达到共析成分时,全部为珠光体;

在过共析钢范围内,随含碳量增加,先共析渗碳体相对量增多,珠光体相对量减少。

对性能的影响:

随钢种含碳量的增加,碳钢在热轧状态下的硬度呈直线上升,范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