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设置导学案的目标文档格式.docx
《如何有效设置导学案的目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有效设置导学案的目标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我们在设计学案时,是否深入地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有何关系?
我们设计的学案能否让学生清晰地知晓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这都需要我们弄清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看起来很相似,教学中常常混为一谈,但二者意思并不相同。
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主体不同。
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是写给教师看的,所以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使用专业性的词语、概括性的词句,只要教师能看懂就行。
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通过学习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
学习目标是写给学生看的,而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看,所以学习目标的表述要更具体、准确,可操作性要强。
由教师把握的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学案中,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去设计,就是所谓的“三维目标”,而在导学案中出现的学习目标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去渗透,不单独作为学习目标向学生出示。
(弄清楚了什么是学习目标,那么在设计目标时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呢?
)
二、设计学习目标应该注意的问题
1.目标设计行为主体要明确、具体,不能混乱
比如:
(1)通过复习形成知识网络,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这样的学习目标主体是混乱的。
第一句行为主体是学生,第二句就不是学生,可以判断行为主体是教师,它应该是教学目标的内容。
做为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这里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
2.别把目的当学习目标
这是属于目标设计层次的问题。
把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当成课时目标,或者把课程目标当成课时目标来制定了。
让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团队意识。
培养全面的人才,这是国家层面的一级目标。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之下又分为学年(学期)目标,接着是单元(主题)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目标。
所以把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或课程标准,放进课堂里,课堂哪能“装得下”,即使敢于“装得下”也都成了对的不明、错的不白的“正确的废话”了,对学生学习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3.目标行为动词不恰当
案例:
掌握库仑定律。
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
像“了解、掌握、理解、认识、培养、激发、提高、学习”等动词在具体目标设计时使用频率非常高,这些都是过去大纲、教参中常用的,但是这些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时难以操作。
这个的确是相对复杂一些的东西,所以问题更普遍一些。
比如“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了解?
具体是指能“说出”还是能“辨认、识别、背诵、”?
比如“培养”,是指“养成”还是“形成”、“具有”?
如果我们把上面的目标做一些改变。
1.记住库仑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知道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
3.会应用库仑定律计算简单问题
这样,目标明确、可操作性比较强。
这些东西,在新课标里都有,所以还要多去研读课标,最好把课标中各学段的学习目标能贴到教学材料上,常看常对照,达到理解和灵活运用。
4.目标陈述要规范
平时在教学中,难免有很多时候设置的学习目标的描述不规范。
例如:
能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会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经过改编,
学生(行为主体)通过实验(行为条件)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能初步运用(行为动词)欧姆定律计算简单问题(表现程度)
两项比较,你就会发现两者的优劣。
很多时候往往省略行为主体或者行为条件,这样做的前提是不引起歧义。
但作为高效课堂上学生使用的导学案来讲,如果能有行为条件,或者需要学生达到的程度,写得具体一些,可能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更大一些,操作性更强一些,而且更能体现分层次的要求。
(面对这些常出现的问题,我们如何能更好的设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我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供您参考。
三、设计学习目标的建议
(一)合理设置三维目标
现在的教学过程,都强调三维。
在教师进行三维目标设计时,其呈现的形式往往有两种:
一是整合呈现。
在目标中不细分三维。
它把知识、能力、情感等维度的内容都融在一个目标中。
《楞次定律》
1.记住楞次定律的内容。
2.能初步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
3.能解释楞次定律中“阻碍”二字的确切含义。
4.有兴趣参与实验,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探索和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规律
二是分离呈现,比如必修2《功》一节课的目标:
把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离来陈述。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进行功的计算。
2.知道总功算法,能计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过程与方法】
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从而认识到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3.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4.能运用功和功率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功和功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2.了解并体会机械的使用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及其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贡献,关注并思考有关机械使用的热点问题。
在现阶段,课时目标大多以分离形式呈现,特别是教学目标。
但是作为导学案的学习目标,采取第一种整合呈现的形式比较适合。
在导学案的学习目标中,不细分三维,不是不要三维,而是因为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它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就像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的概念,是不能彼此分开呈现的。
过去我们把知识只是当成结果,当成不可更改的真知去学习,认为书本上的都是千真万确的,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殊不知,真理都是相对的,更何况书本上这些九牛一毛的东西,当一个知识由前人总结出来,再有人把它整理出来,再到编者编辑、印刷、出版、发行,最后到了读者那里早就是过时的东西了。
我们永远以这些过时的东西为学习的结果,什么时候能触及科学的前沿?
什么时候能超越前人?
什么时候能有所创造?
所以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结果,它更是一个过程,是学生借以形成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载体和工具。
正像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
知识除了探究,没有任何意义。
新课程在知识的学习中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那就是要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要带有每个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
可以这样讲,每一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也都有一种体验,这是相伴相生的。
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只不过它是隐性的,有时更难表达和把握,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维度。
三个维度总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离,实现某一目标维度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其他目标维度的出现。
另外,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具有长远性的特点,融到每节课时,要尽可能从微观外显的层面来表达这种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更能感受得到。
像上例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不是课时目标能“装进去”的,也无法在课堂上真正实现这种大而空的要求。
比如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个目的的陈述,可以具体到“通过从身边的小事,比如:
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等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综合考虑短期和长期、显性和隐性、预设与生成等结合的问题。
(二)设计学习目标要有层次
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标准是个最低标准,在实际设计中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设计余地。
在导学案设计时,对学习目标的要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个体间差异。
所以从行为主体、行为动词到表现程度都要尽可能体现层次差异,给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所选择,以促进所有学生学习的高效性。
当然这给设计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并非不可行。
另外,如果大家留意观察一下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就会看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维度的要求中都体现了三个层级。
比如知识与技能维度:
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
过程与方法维度:
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迁移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
(这个表格,是新课标分别从三个不同的维度,以及同一纬度不同层级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单就知识维度来讲,可以看出目标要求从简单(了解)到复杂(应用),复杂的以简单为基础,是逐级提升的,(而且每个维度又细分了具体的行为动词,比如: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有:
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等。
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有:
解释、说明、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区别、提供、推断、整理、知道、识别等。
应用水平的行为动词有:
设计、解决、检验、计划、总结、证明、分析、探讨、研究、选择、发现、归纳等。
)
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分层设计学习目标的重要参考。
(这个表格在新课标里都有,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举个例子,我《加速度》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时是这样的:
1.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能用公式a=
进行定量计算.
3.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在行为动词的使用上,体现出了解-理解-应用等不同层次要求,目标要求逐级提升。
其中学习目标的第3条,就是针对学习的尖子生设计的。
而作为学困生来讲,能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具备初步技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就是很大的胜利,要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三)学习目标的陈述要规范
比较规范的目标陈述包括四个要素:
即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按照英文第一个字母排序简称ABCD目标陈述。
(规范陈述目标第一要做的是)
1.指明行为主体。
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即使省略也是明确指向学生的行为。
因此像过去“使学生……”、“培养学生……”、“教会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等等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如学习“磁性的强弱”,课时的学习目标是这样陈述的: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作为学习目标,这里的行为主体不应该是教师,而应该是学生。
还不仅仅是行为主体的错误,包括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等都存在问题。
是属于典型的缺乏目标陈述,如果做些修改,像如下这样的表述,也许更恰当一些: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同伴合作。
(2)经历或观察实验的过程,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3)能说出自己的实验假设、验证过程与结果。
2.恰当使用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明确的。
行为动词的使用是行为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避免像过去运用的那些笼统、模糊的动词术语,如不要再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