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3821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历史变迁及宏观政策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建国初期,对旧中国沿续下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经济结构,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进行了较为彻底地改革与调整。

在所有制方面,经过没收官僚资本,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并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

在产业结构方面,虽然尚未完全解决旧中国极不合理的结构性矛盾,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并从方针政策上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营方向,使一、二、三次产业均有很大恢复与发展。

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事权的需求大大高于财权的供给,对一、二、三次产业的关系来说,主要不是协调不协调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恢复和发展的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事关国家安危的战略性产业,中国又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农业大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土地改革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农业所有制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2年,农业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326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483.9亿元,提高48.5%,年均增长14.1%。

粮食3088亿斤,比1949年增加42.8%,年均增长12.6%,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产量11.3%。

.棉花2607万担,比1949年增长193.4%。

平均增长43.1%,比解放前最高年产量高53.6%。

其他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均比解放前有大幅度的增长。

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不仅为农业自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工业的发展和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通过贯彻"

共同纲领"

和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工业体系,使工业也有了明显的恢复与发展。

工业总产值1952年达到343.3亿元,比1949年的140亿元增长144.9%,年均增长34.8%。

工业在整个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由原来的30%上升到41.5%。

各种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大多数工业产品的产量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

当时破坏严重而又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的交通运输,有了较快地恢复与发展。

到1952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4518公里,接近解放前的最高年份。

公路、航运及民用航空也有了较快的恢复与发展。

这个时期,党和政府根据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客观实际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采取了"

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的方针,重视并积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努力加强国营商业,注意发挥国营商业的主渠导作用,同时也大力扶持集体商业和私营商业,发展城乡集市贸易,搞活市场流通,从而推动了整个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1952年,全国商品流转额达到276。

8亿元,比1950年增长62。

3%;

农副产品采购额为129.7亿元,比1950年增长62.01%,①a对促进生产,调剂供求,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

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发展计划。

它是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以发展生产力同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为特征,通过三大改造,以单一的公有制取代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其中,私有化的农业转化为集体经济,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化为公有制企业,是所有制结构最为突出的变革。

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产业结构方面调整的力度,改变旧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状况,加强民族经济独立性,并借鉴苏联的经验,开始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大力加强基础工业的发展战略,并由此把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作为"

计划的奋斗目标。

在工业化方面构成基本任务的建设项目有:

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和由限额以上的694项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项目,这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打初步基础的内容。

除此以外,加上农林水利、运输邮电、文教卫生等,全部限额以上建设的单位有1600个,限额以下有5000多个。

②a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财政拨付的基本建设资金增多,在工矿建设方面,实际施工单位达10000个以上,其中限额以上达921个。

与此同时,本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对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作了有计划按比例的投资安排。

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基本结构框架。

我国的"

计划是我国计划经济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而又积极慎重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大的政治运动的干扰,完成得比较顺利,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所以,这期间所进行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基本上是成功的,尤其是在产业结构方面所进行的调整,求真务实,分步到位,意义重大而深远,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经济畸形发展的落后状况。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其中钢铁工业的投资力度和新建、改建与扩建规模均处于领先发展的地位,但其发展并未超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所可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能源、交通的落后状况有所改变;

农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

农田水利、农用机械、农用科技推广站、农村有线广播网、化肥农药等有了新的发展;

商贸、金融、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有所改善。

既独立自主又合理利用外资的民族经济已初步建立起来。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计划经济,在当时的条件下,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但就当时的情况看,"

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虽然注意到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产业内部的合理化问题,由于计划经济在指导思想与实践上的局限性,也同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过早过快地进行并完成了所有制结构公有化的改造过程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过渡性的生产关系建立不久,应该有一个巩固与发展的过程。

尤其是农业,广大农民经过土改分到土地时间不长,生产积极性正高,虽然出现一些贫富差别,但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正常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过急过快地进行合作化,让农民适应公有制和大锅饭的分配方式,显然缺乏激励机制,是不利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

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建国初期的合理调整,其经营方式和发展方向有较大改变,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过早地进行公有制改造,对经济特别是对消费经济的发展并不十分有利。

同时,单一的公有制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了经济工作中的政府行为,使国家经济基本上失去了市场调节的功能,而主要由体现国家意志的指令性计划的调节,这就容易产生后来象"

大跃进‘‘那样的宏观决策的失误。

产业结构调整虽然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重工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过高,农业和轻工业投资相对偏低问题。

此外,对产业内部的结构合理化问题重视不够,调整的力度不高。

农业的种植结构品种比较单一,过于注重粮食生产,而忽视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指令性干预,特别是一些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瞎指挥,是计划经济时期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工业中的能源工业如电力、石油、煤炭等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协调的地方。

铁路、公路、船舶、机场等交通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投资力度有限,其落后状况的改变速度仍比较缓慢,尚不能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科学技术及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尚未放在十分宝贵突出的位置,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领域有限,从而也影响到经济运行的质量与速度。

这些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多是难以避免的,它与"

时期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是第二位的。

  二、新中国第二次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大跃进"

违背经济规律,盲目追求"

三高"

,严重损害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了一、二、三次产业和行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资源浪费严重,经济运行质量很差,劣质资产增多,供求矛盾加剧,财政赤字加大,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的水平下降,宏观经济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新中国经济从1959年起进入了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时期。

为了克服困难,使国民经济重新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国家从1961年起在计划经济框架内进行了第二次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调整首先是从大力加强农业开始的。

针对"

大刮共产风和一平二调的错误,从产权关系和经营体制上调整了农业公有化的程度,强调公社社员的自留地、房屋、储蓄、个人与家庭财产归社员所有并且永远归社员所有。

①b经营核算单位由生产大队改为生产队。

并从财政、税收、信贷等各个方面大力扶持和加强农业。

1961年和1962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水利方面的财政支出共计为91.61亿元,占两年国家财政支出的13.6%,大大高于"

计划时期和1958-1960年有关这方面的财政支出。

而"

时期用于农业水利方面的财政支出,仅占5年支出总额的7。

3%。

1958-1960年财政用于农业水利方面的投资占财政支出总额的11.9%。

②b在大力压缩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同时,相对增加了农业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农业和支援农业的工业方面的基本建设投资,由1960年的16.6%,提高到1961年的18.4%,1962年提高为24.7%。

此外,国家对于一些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如农村有线广播、农业信息交流、农业科技情报、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病虫害防治研究等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提高他们为农业服务的能力,增强其为农业服务的自觉性。

为了弥补国家农业投资的不足,帮助一些确有困难但又具备一定偿还能力的农业地区,尽快走上恢复发展的道路,在财政拨款以外,财政还委托银行发放农业长期和短期五息贷款。

1961-1962年,人民银行发放长期无息贷款6亿元,短期农业贷款18亿元,两项贷款合计占当年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总值的1/3。

这部分农业贷款,对弥补农业资金不足,帮助一些困难地区恢复生产,改善经营条件,克服暂时的困难,起到了雪中送炭的积极作用。

鉴于"

信贷资金管理混乱的教训,在调整时期,增加农业贷款的同时,加强了对支农资金的管理。

1963年3月28日,农业部、财政部、国家人民银行总行联合发出《关于发放农业长期贷款暂行办法》,对农业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作了明确规定,规定这项贷款的重点是用于帮助生产队添置农业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如牲畜、大车、风车、水车、农船和犁耙等生产工具。

对少数资金特别困难的生产队,也可酌情用于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周转金。

为了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财政部向中央作了《调整农业税收负担的报告》。

1961年6月23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由此降低农业税的问题便付诸实施。

根据财政部的建议,国家将农业税的年征收额调低为222亿斤(细粮)比1960年实征收额下降42%。

1962年又作了进一步调整,把农业税正税的实征额降为215亿斤(细粮),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

此外,针对"

大跃进‘‘盲目征购过头粮的错误做法,国家还大幅度减少了粮食征购,以切实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用粮的需要。

这次农业结构调整,是针对"

对农业的严重损害W进行的一次恢复性调整,重点是恢复粮食生产,尚未涉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的问题。

但这次调整,强化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使农本思想深入人心,效果显着‘意义深远。

在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上,对工业内部进行了深入的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失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速度过快.经济运行质量很差,是"

的重大失误之一。

因此‘降低重:

I:

业的发展速度,使之回到与农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相适应的地步是国民经济调整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次调整总体上是发展规模、速度、比例关系的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