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32379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福建省永安市第十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Word下载.docx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壮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铁犁牛耕的使用是井田制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同时为小农经济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巩固了小农经济;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并未成长壮大。

综上所述,故②③正确,排除ACD,故选B。

3.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

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可能产自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贵族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农民个人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在市场流通,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投放市场,供民间消费,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工场手工业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的产品流向和特点。

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4.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代表之一。

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则购买土地,大兴土木。

上述情况源于

A.传统家族制度根深蒂固

B.官商勾结导致吏治腐败

C.农本商末观念仍居主导

D.经世致用思想渐成主流

【答案】C

【解析】“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种现象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典型代表,这导致本来用于商业的资本缺乏,最终影响到扩大再生产,主要原因是农本商末观念仍居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

AB两项是关于政治方面的内容,D项是关于思想方面的内容,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5.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活动?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分析能力。

唐代长安设有专门的“市”作为贸易场所,政府设专门机构监督管理,“市”、“坊”分开。

当时草市也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因此C项不可能出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

“市”的发展

6.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印刷业已使用活字技术

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D.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此图是唐都长安东市局部示意图,通过此图不难发现,“市”是在专门的区域,划分得很清楚,所以能体现出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商业的发展·

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7.“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唐诗反映了当时。

A.农村出现经商热潮

B.农村萧条土地荒芜

C.国家推行重商政策

D.战乱人口大量逃亡

8.史载: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这段史料记载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解析】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城市打破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出现了众多服务性行业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市民生活丰富。

官府不再对营业时间加以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秦朝、汉代和唐朝的城市都是里坊制,官府对市的管理很严格,都不会有这样的景象,排除ABC。

因此,引文中商业繁华、不设宵禁的景象最有可能发生在北宋东京,选D。

9.元末明初时,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叙:

元末至正年间,杭州“有饶于财者”,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每夜至二鼓”,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

由此可见

A.丝织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从元开始解体

C.私营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D.元代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察古代经济——明清期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可以看出当时的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故本题答案选A项。

B项错误,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后解体的;

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私营和官营手工业进行比较;

D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方的对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手工业·

雇佣关系的产生

10.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在明清时期,所以排除了①;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倭寇的侵略,但不能说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后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也排除③。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所以答案选D。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11.仔细研读下表,表中反映的经济现象直接造成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印花布与棉纱的税率

类别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中国经济命脉为列强所控制

C.传统耕织结构开始解体

D.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解析】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呈降低趋势,这有利于外国棉制品在华倾销,使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故C正确。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故A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经济命脉为列强所控制,故B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故D排除。

12.19世纪60年代,广东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

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至香港,再运回广东销售。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步艰难

B.国货工艺水平低不如洋货受民众欢迎

C.外国商品税务负担轻成本低

D.半殖民地背景下中国经济贸易的窘境

【解析】题干所反映的现象是因为作为洋货在中国销售可以少交税,导致成本低,更容易赚取利润,但是题干问的是实质问题,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导致的,故排除C而选D;

A题干所反映的并不是民族工业而是商业贸易,故排除;

B的说法不符合题干原意,因为自始至终都是在讲国货的销售,而没有说到洋货,故排除B。

这一题实际上是在考查《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这一条款,洋货所交税款远低于内地国产商品流通的税负,这就出现了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现象。

13.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统计表,对表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进口棉纱(万担)

进口棉布(万匹)

1872年

5

1224.1

1890年

108.2

1556.1

A.西方商品对华输出呈现倾销态势

B.棉纱进口增加间接抵制棉布进口

C.洋务运动对西方侵略有一定抵制

D.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彻底瓦解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棉纱进口增加量大,而棉布进口增加量小,中国进口棉纱也可以生产成棉布,导致棉布进口量减小,故B正确;

进口棉布变化量不大能够说明并非倾销态势,A排除;

材料未体现出洋务运动,C排除;

从1872年、1890年等时间来看中国自然经济尚未彻底瓦解,D排除。

故选B。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棉纱进口增加促进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我国自己生产的布多了导致了对外来棉布需求量减小,也就导致进口棉布的减少。

14.1888年曾国藩上奏称:

“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盛,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减价销售)”。

这表明

A.中国工业化水平低

B.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清政府与列强交恶

D.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受洋茶的影响,中国茶商减价销售,与工业化无关,故A项排除;

中国、印度都成了西方国家的茶叶产地、商品市场,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瓦解,故B项排除;

“清政府与列强交恶”与史实不合,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故C项排除;

中国、印度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反映的是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15.据刘锦藻《清续文献通考》记载:

“奉电旨,饬令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无线电报已为晚清政府所用

B.该电旨发布于甲午战争之后

C.清廷此举意在缓解财政危机

D.此举推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由材料“饬令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反映了甲午战后,为缓解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从而推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故排除BCD。

我国有线电报始于1877年,无线电报始于1906年,所以材料无法确定是否是无线电报,故选A。

16.下图为民国初年上海市场进口日纱销售数据统计,导致上海市场日纱销售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根据图示分析,此现象出现在一战期间,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日宣战,出兵中国,并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中国民众发起了抵制日货的反帝爱国运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C;

A、B与日纱销售量下降无关,排除;

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