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9378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六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硫化物及一氧化氮的过度排放,而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主要引起的是温室效应,故本题应选D。

3.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生物的美学价值激发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出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解析】选B。

生物的美学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野生生物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生物的科研价值属于直接价值。

4.下列关于群落及生态系统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捕食是群落中最普遍的种间关系

B.在裸岩、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捕食是群落中最普遍的种间关系,选项A正确;

在裸岩、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选项B正确;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选项C正确;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选项D错误。

5.(2018·

临沂模拟)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时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A项错误;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不能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B项错误;

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时会使草场受到破坏,导致牲畜的环境容纳量降低,C项错误;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

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诱杀某种群中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C.种群密度大小是检查生物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的基础

D.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只有增长型和衰退型两种

【解析】选C。

大量诱杀种群中雄性个体,会造成性别比例失调,会影响种群的种群密度,A错误;

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错误;

种群密度大小是检查生物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的基础,C正确;

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D错误。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就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C.同一营养级可以有多种生物,但是每一种生物只能占有一个营养级

D.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正常情况下可以有10%~20%流向第四营养级

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主要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B错误。

同一营养级可以有多种生物,每一种消费者可能占有不同的营养级,C错误。

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原理,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正常情况下可以有10%~20%流向下一营养级,D正确。

8.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

由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为(  )

A.62只         B.92只

C.175只D.204只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

该地段灰仓鼠总数/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再捕获个体数/再捕获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故理论上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50×

42÷

12=175(只)。

9.有一位生物学家于1980年在一座小山上调查发现700株白皮松,但到1990年再去调查时发现死了200株。

这不能说明(  )

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B.此处白皮松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

C.白皮松种群在调查期间的死亡率是28.6%

D.1980年白皮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

10年间白皮松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故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此处白皮松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

白皮松种群在调查期间的死亡率是200/700×

100%≈28.6%;

10年间白皮松种群数量减少了200株,说明1980年白皮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B.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

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

D.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解析】选A。

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信息传递是单向的,A错误;

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

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C正确;

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D正确。

11.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成了森林。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实施退耕还林前的农田群落中不存在垂直结构,只存在水平结构

C.在演替过程中,森林阶段群落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群落的分层更为复杂,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D.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实施退耕还林后,群落演替的大体过程是: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选项A正确。

在农田群落的垂直方向上也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因此农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选项B错误。

森林阶段群落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群落的分层更为复杂,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选项C正确。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于不断变化中,选项D正确。

12.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种群呈现“J”型曲线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

B.呈现“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

D.呈现“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

种群呈现“J”型曲线增长的前提条件是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A正确;

由图可以看出,呈现“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阻力不断增大,B错误;

由于自然界中始终有环境阻力的存在,所以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C正确;

由于“J”型曲线增长无环境阻力,所以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D正确。

13.如图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某农田中田鼠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该农田中的田鼠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B.t1、t3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C.这段时间内该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

D.t3时开始进行田鼠防治的效果好于t1时进行防治的效果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t2时田鼠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选项A错误。

由题图可知,t1、t3时田鼠种群增长速率都大于0,故t1、t3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选项B错误。

这段时间内该农田中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变小,最终增长速率为0,因此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选项C正确。

应在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之前进行防治,t3时开始进行田鼠防治太晚,最好在t1时之前进行防治,选项D错误。

1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培养液的浓度会影响酵母菌数量

B.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均应计数

C.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培养液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过高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A正确;

计数时,只计数小方格界线一个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B错误;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前,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C正确;

因酵母菌颜色较浅和培养液的折光率比较低,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不能太亮,D正确。

15.生态农业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对植物秸秆的深度利用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如可利用秸秆作饲料、生产酒精或培育蘑菇等。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B.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

C.在“植物→蘑菇→人”这条食物链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

D.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益

生态农业变废物为资源,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选项A正确。

将秸秆作饲料喂养牲畜时,秸秆中的能量不会全部流入牲畜体内,如牲畜粪便中的能量,选项B错误。

蘑菇是分解者,因此“植物→蘑菇→人”不是一条食物链,选项C错误。

生态农业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选项D错误。

16.下列关于种群的增长曲线以及群落的丰富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呈“J”型增长时,λ值不会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明显减小

B.种群呈“S”型增长时,K值是一个不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恒定值

C.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丰富度都是先逐渐增大后趋于稳定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种群呈“J”型增长时,种群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即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大,但λ值基本保持不变,说明λ值不会随种群密度的增大而明显减小,选项A正确;

K值指的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可见K值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即K值是可以变化的,选项B错误;

人类活动可使某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丰富度先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选项C错误;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选项D错误。

17.(2018·

武汉模拟)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的种群密度

B.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不适于用样方法,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土壤中的小动物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D.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本题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调查的指标是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