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城功能区发展情况的汇报Word文件下载.docx
《关于电子城功能区发展情况的汇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电子城功能区发展情况的汇报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心区占地16.8平方公里,包括东区、西区、北扩和健翔四个园区,重点发展新移动通信、新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功能区的核心部分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空间;
非政策区占地51.4平方公里,包括综合服务区、拓展辐射区,涵盖酒仙桥、望京、东湖、将台、来广营、崔各庄、东坝7个街乡。
2007年6月,根据中关村管委会、朝阳区政府、电控公司《关于理顺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管理体制的会议纪要》精神,电子城园区划归朝阳区管理,电子城管委会正式成立,“四园”一并纳入管委会管理范畴,负责园区规划、建设管理、产业服务和统计等职能,管委会下设5个科室和1个事业单位,行政编制20名,事业编制8名。
二、工作进展情况
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按照区“十一五”规划部署,全力推进电子城功能区一体化发展,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区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实现电子城“十一五”跨跃式发展。
功能区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
统筹协调,提出一体化发展思路
在管委会组建初期,围绕“东区提升改造、西区开发建设、北区规划报批、健翔成果转化”的目标,提出了“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务必扎实”的工作思路,密切与电子城有限公司、电子城建设公司和相关部门、街乡的联系,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功能区产业带动战略研究,提出功能区五个一体化发展思路,启动电子城北扩控规报批,推进安捷伦、爱立信、摩托罗拉、ABB传动等重点项目,先后整合企业资源库、信息数据库,建立三位一体宣传体系,初步搭建了园区综合服务平台,并成功举办“锐动金秋”政企联谊会,畅通了政企沟通的渠道,为理顺体制、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凝聚各方力量支持园区发展的目标。
2007年,电子城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971家,比2006年增加49家;
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12.5亿元,同比增长24.8%;
实缴税费27.3亿元,同比增长18.7%。
第二阶段(2008年):
整体推进,四园合一模式初显成效
建立了“九六三一”工作机制(“九”,即实现九大突破:
规划报批、征地进程、转工安置、招商引资、政策支撑、道路畅通、创新服务、自主创新、统筹统计宣传;
“六”,即构建六大体系:
规划发展、政策支撑、开发建设、产业促进、环境保障和内部运营;
“三”,即重推三大产业: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
“一”,即一个目标:
突破1000亿),确定了“规划发展、政策支撑、开发建设、产业促进、环境保障和内部运营”等保障园区发展的六大工作体系,全面启动“电子城08一号道路畅通工程”,协调IT产业园市政工程改造、加快西区二三四期开发进程,协调市区相关部门,为北扩交评、环评和园区道路建设,提供支持资金2000万元;
成立了产业联盟和高新技术企业协会;
开辟了无障碍行政审批绿色通道;
有效整合管委会和开发建设公司的作用,形成园区发展的合力,初步实现了统筹四园、整体推进。
2008年,电子城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1090家,比2007年增加119家;
实现总收入739.4亿元,同比增长3.8%;
实缴税费34.3亿元,同比增长25.2%。
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
应对金融危机,百个项目保增长,六项措施保增收
2009年,区政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认真落实区委“动起来、统起来、严起来”的指示精神和对电子城功能区发展的工作部署,明确了“规划引导、环境促进、项目推进、平台建设、政策保障、服务协调”六项措施。
坚持规划引导发展,完成北扩一期202.89公顷控规报批,启动生态园建设,推进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完成了《功能区质量调查研究》和《道路改善规划》;
坚持环境促进发展,以驼房营路、康乐路为突破口,相继启动9条、全长10.5公里道路建设,完成拆迁30万平方米,实现开工建设面积48万平方米;
坚持项目推进发展,做好113个重点产业项目和35个基本建设项目的推进工作,中国电信、万国数据和恒基伟业等22个项目签约入驻电子城;
坚持平台助力发展,搭建银企合作、院企交流、人才服务、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平台,服务园区企业2000余家次;
坚持政策保障发展,认真梳理国家、北京市和朝阳区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修订了专项资金暂行办法,率先引入专家评估机制;
坚持服务协调发展,建立保增长功能区协调机制,和高新认定“部门、中介、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深入146家企业送政策、问需求、解难题,举办了4000余人次参加的政策宣讲、业务培训、工商年检等免费服务活动,积极争取了市相关部门支持资金5000余万元,全部用于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电子城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50家,比2008年增加60家;
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1019.4亿元),同比增长36.3%,实现利润总额108.3亿元,同比增长228.4%,实缴税费49.8亿元,同比增长45.1%,区级财政收入19.16亿元,同比增长34.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中关村五大科技园首位,实现历史性突破,获得中关村奖励1000万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新”产业总收入452亿元,占电子城总收入的45%,其中新能源产业同比增长已超过50%;
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50.6亿元,同比增长148%;
拥有有效专利2727件,其中发明专利1683件,占有效专利总数的62%。
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和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年来,电子城高新技术企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势头,实现总收入年均增长21.3%,实缴税费年均增长26.7%(累计上缴111.5亿元,其中:
上缴国家56.5亿元、上缴北京市24.8亿元、形成区财政30.2亿元),2009年提前一年完成区“十一五”规划任务。
同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服务举措,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家企业成功上市,16家企业(研发部门)被认定为科技研发机构,18个项目获得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25家企业成为中关村自主创新试点企业,140余个企业(项目)获得国家、北京市奖项或资金支持。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研究分析了制约电子城发展的因素及措施:
一是要进一步理顺、强化电子城的管理职能。
电子城功能区涉及一个管委会、两家一级开发主体、七个街乡,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涉及市区多个管理部门,在众多机构共同管理条件下,需进一步理顺关系,统筹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要克服困难加快园区建设速度。
统筹园区主干道、地铁、供电、水系等建设,组织专项行动,打通交通瓶颈;
同时,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出让金返还、楼宇奖励政策、降低企业入驻成本、重大项目落地机制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三、“十二五”工作思路
电子城功能区是朝阳区“新四区”建设的资源富集地。
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认真落实区委陈刚书记5月18日调研电子城时做的“提高认识,抢抓机遇,管理创新,形成发展新格局”的要求,深化研究,大胆创新,努力打造朝阳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朝阳区新的产业集群,为朝阳区“新四区”建设建功立业。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突出电子城的产业优势、区位环境优势和建设优势,围绕“新四区”建设发展思路,紧紧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世界城市两个发展主题,完成东区、西区、北扩建设和产业培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为工作目标,带动整个功能区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双融合”,高科技产业与高层次人才“双落地”。
(一)提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布局,努力使电子城成为建设转变发展方式示范区的重要引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产业的高端化,在这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具备资源能耗低、发展质量高、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等诸多优势。
一是不断完善核心产业链,推进优势产业向高端环节迈进。
新移动通讯产业,重点打造“中国移动谷”,构建以移动运营商为基础,由系统设备、智能天线、配套、网管、核心芯片、终端产品、软件与应用服务、增值业务开拓、专用设备与测试仪表以及关键元器件等共同组成的产业链条,力争大唐产业园、望京研发创新基地等重点项目入驻并形成产出;
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临床研究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发展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蛋白质工程制药和高端医疗器械;
新能源产业,主要发展光伏太阳能、风能、核能,重点发展功能性技术装备和关键设备环节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
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大力探索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新模式。
管委会加强与各部门的资源对接,在功能区建设、特别是拓展空间、推进北扩开发进程中,做到两个创新:
1、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在招商过程中实现“三专”:
①专业。
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提高专业招商能力;
②专责。
重大项目专人跟踪,拓展利用中介、行业协会和企业资源,第一时间掌握招商信息;
③专题。
整合资源召开专题例会,对接商委、投促、各大功能区和两大建设公司,统筹招商引资整体进展情况。
2、创新开发建设模式。
按照“三分”方式开发建设:
①分区。
产业用地按业态集中布局,争取土地协议出让;
商务配套设施结合交通、绿化等城市功能,一体化设计,为公共服务留足空间,引入市场开发机制。
②分类。
根据企业规模不同,分别对待(大企业以拿地自建为主,中型企业可以代建或以租代买,小型企业租赁为主)。
③分产业。
移动通信以运营商带动制造商;
新能源突出技术研发;
新生物医药突出研发、发展高端制造。
(二)聚集国际总部,打造高端产业,努力使电子城成为建设世界城市试验区的重要窗口
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战略型产业是朝阳区“建设世界城市试验区”的核心目标之一。
电子城作为中关村“一区十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朝阳区主要的高新技术产业承载地,应当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率先探索、带头示范。
一是打造国际总部聚集区。
“十二五”期间,在区域国际化综合服务能力的牵引下,吸引8—10家国际、知名企业总部、生产性服务研发中心入驻,电子城东区将以国际电子总部项目建设为重点,创建国际化智能空间,形成国内外著名企业总部、高端商务、研发中心大规模集聚的新格局;
电子城西区将以西门子、施耐德亚太总部入驻为契机,稳步推进总部基地和“三新”产业研发中心建设。
二是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加强沟通和合作。
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引进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发团队到电子城开展重大创新研究,力争通过引进一个高端领军人才团队,带回一批高科技专利,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项目。
(三)统筹协调发展,提升联动效能,努力使电子城成为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重要支撑
电子城功能区的大周边地区是城乡结合部,管委会力争通过规划、管理等多方联动,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规划联动。
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统一制定功能区城乡发展规划,做到城乡发展“目标一致,各有特色”,功能区内道路、交通、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产业、生态和综合服务等功能,统一实施。
二是要素联动。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街乡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格局。
并成立劳务派遣就业前培训指导中心,综合考虑土储等因素,将就业需求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提供培训、推荐、协调等服务,为转居人员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促进功能区乡域范围内劳动力有序流动。
三是管理联动。
在管理结构上,设立涵盖工商、统计、国税、地税、劳动、合同登记的一站式投资服务大厅,探索“联合治理”机制,实现跨部门协同办公、高效服务;
在管理方式上,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被动型向主动型服务转变,提升“随需服务”的能力。
(四)加强土地储备开发,加快基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