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寒潮预报模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20843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寒潮预报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七章寒潮预报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七章寒潮预报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七章寒潮预报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七章寒潮预报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寒潮预报模板文档格式.docx

《第七章寒潮预报模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寒潮预报模板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寒潮预报模板文档格式.docx

内降温

幅度》10C,或72h内降温幅度》12C,而且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C或以下,称之为

次寒潮天气过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大,寒潮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不尽相同,因此各地寒

潮的标准也略有差异(如表7.1)。

 

表T.1我国部分省份寒潮标准

省份

寒潮标准

广西

冷空气入侵,致使日平均气温在4Sh内急剧降温或以上,同时最低日平均气温降至St(7t)或以T(韦春霞2007),

广东

受大范围冷空气侵袭,致使日平均气温在冷空气到达后內急剧下降88、上,或48h内日平均气温急剧下降iom±

.冋时过程最低气温降至5匸或其次下

(《广东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编写组2006)O

宁夏

24或48h日平均气温下降lot或且最低气温在5t次下并伴有大风、降水或少尘暴(陈豫英,陈渦邵建等2009).

上海

①24h气温"

F降lot,且最低气温Wotj②24h平均气温下PjrtJ或43h平均气温下降同时最低气温W。

吉林

寒潮:

24h內最低气温下降lOt以上,最低气温WdU陆地平均风力6级

强降温一级:

内最低气温下降呂〜11.9匕丿强隆温二圾:

24h内最低气温下降12匕以上。

1

F

b

C

陕西

2餉日平均气温陕北下降iom±

.关中.陕南下降呂匸以上,且最低气温在5t以下;

4ShB平均气温陕北下降12t以上,关中,陕南下降lot以上J且最低气温在5taT〔社继稳等2007).

河南

日平均气温24h下降以上或4Sh下降且最低气温

如前所述,寒潮可带来剧烈降温及大风、暴雪、冻雨、沙尘、霜冻等恶劣天气,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许多行业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使公众和相关部门能够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防御或减轻寒潮的危害,2007年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中国气象局16号令)。

其中依据寒潮可能造成灾害的严重性,规定了寒潮预警标准,将其分为蓝、黄、橙、红四级。

隐藏

7.1.2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

7.1.2.1出现时间与变化趋势

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我国寒潮最早出现在

9月下旬,最晚出现

在5月份(张培忠,陈光明1999),大多集中在11月〜次年3月,其中10〜11月和3

月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最频繁的时段。

这是因为春秋两季大气环流处于调整期,冷暖空气

势均力敌,交替影响频繁,气温变化幅度大,容易形成寒潮。

而冬季天气形势稳定,冷空气

处于绝对优势,气温起伏变化小,不易形成寒潮。

分析1951—2001年51年的气象资料,发现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寒潮偏多,70

年代为过渡,80、90年代偏少,即全国性的寒潮从20世纪50〜90年代呈逐渐递减的趋

势(马树庆,李锋,王琪等2009),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关系。

7.1.2.2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寒潮的影响范围,分为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

前者指:

全国范围内取

30个代

表站,分为5个区域(图7.1所示),若有2〜5个区域出现寒潮,且其中包含了华北和长

江两个区的称为全国性寒潮。

而区域性寒潮指:

只影响北方

2或3个区或只影响南方2个

区。

据1951—1980年资料统计,平均每年有全国类寒潮2.1次,区域性寒潮北方1.1次、

图T.1寒期分区和站点分布图

从国家气候中心根据1961—2005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得到的全国年寒潮频次图(图7.

上可以看出,1961—2005年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寒潮,而出现频次较高的区域

15次之多

主要位于新疆北部、内蒙、东北三省、山东西北部、山西、陕西和江南、西南的部分区域。

一年中寒潮出现最多的地区位于新疆北部、内蒙古北部、东北三省局部,可出现

(图7.3)。

7.1.3冷空气源地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源地主要

产生寒潮的冷空气最初形成和聚集的地方称为冷空气源地。

有三个(图7.4)。

⑴新地岛以西的北方寒冷洋面(约为60oE以西,70oN以北的区域);

⑵新地岛以东的北方寒冷洋面(约为60〜100oE,70oN以北的区域);

(3)冰岛以南的洋

面。

来自新地岛以西的冷空气经过巴伦支海、俄罗斯欧洲地区进入我国(西北路径),是影响次数最多(约占50%)、达到寒潮强度最多的一路冷空气;

来自新地岛以东洋面的冷空气多经喀拉海、泰米尔半岛、中西伯利亚进入我国(超极地路径),它出现的次数少(约占

30%,由于此源

20%),但气温低,容易达寒潮强度;

来自冰岛以南洋面的冷空气经俄罗斯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的北部进入我国(西路路径),冷空气出现的次数约占地气温比其它源地高,一般达到寒潮强度的少,但在东移过程中与其它源地冷空气汇合后可达到寒潮强度。

7.1.4寒潮关键区与寒潮路径

据统计,影响我国的冷空气95%都要经过一个区域,并在那里积聚加强,该区域即为

寒潮关键区,位于70〜90oE,43〜65oN(图7.4阴影)。

寒潮路径指冷空气主体的移动路线。

冷空气从源地进入寒潮关键区有三条路径:

北路径、n-超极地路径、川-西路路径(图7.4)。

从关键区南下影响我国也有三条路径:

西路、西北路、东路(图7.4)。

西路指从关键区经新疆、青海、西藏高原东南侧南下,影

直达长江

响我国西北、西南及江南各地。

西北路指从关键区经蒙古到达我国河套附近南下,

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东路指从关键区经蒙古到华北北部,在冷空气主力继续东移的同时,空的冷空气从渤海折向西南,经黄河下游向南到达两湖盆地。

此路径南下冷空气常使华北、

华东地区出现雨雪天气。

图「4冷空气源地CI西北路径、H超极地路径、山西路路径)与赛剽关德区(阴翱)和路径(箭头》,虛线対次要路径

7.1.5寒潮天气

寒潮天气包括与剧烈降温伴随出现的大风、雨雪、冻雨、扬沙、霜冻等。

剧烈降温由强冷平流作用形成;

霜冻因强冷空气影响使地面气温降至零度以下产生;

而当中层(7

风由强大冷高压前较强的气压梯度(或气压差加大)与高空风的动量下传作用形成,并时常伴有沙尘天气。

当冷空气影响时有暖湿气流和上升运动配合就会出现雨雪天气;

OOhPa附近)存在一定厚度的暖层(即温度》0C),暖层以下有气温W0C的冷层时,有可

能出现冻雨。

7.2寒潮成因分析

寒潮是高纬度大规模强冷空气南下活动形成的,其产生与一些天气系统的活动和环流调

整密切相关,通过跟踪这些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环流形势的演变,

可以了解和掌握寒潮天

气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

本节将重点介绍与寒潮有关的主要天气系统和寒潮发生发展的形

成过程。

寒潮动画演示

7.2.1寒潮天气系统和环流特点

寒潮天气系统指能够指示寒潮发生的天气系统,主要有极涡、极地高压、长波槽、地面强冷高压与其前部的冷锋等。

详情进入

7.2.1.1极涡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都源自北冰洋及其附近地区,由于冬季极夜强烈的辐射冷却使那里形

成了极寒冷的空气团,在500hPa上表现为一个绕极区的气旋式涡旋,称为极涡。

极涡象征

着极寒冷的空气,

其位置和活动范围的变化,对我国的寒潮天气过程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北半球500hPa

上仅有一个绕极轴分布的极涡中心时,短时间内我国不会出现寒潮;

若极涡

断裂为两个中心,

主极涡位于亚洲北部(60°

N以南)时,往往有寒潮发生;

若极涡分裂为

三个以上的中心,

且贝加尔湖存在极涡中心,冷空气在该地聚集到一定程度南下时,我国可

出现寒潮天气过程。

7.2.1.2极地高压

极地高压是一个深厚的暖性高压,指500hPa上在高纬(70°

N以北)地区维持3d以

上,且有暖中心配合的闭合反气旋环流。

当极地高压向南衰退与西风带上发展的长波脊叠加

时,我国将爆发寒潮天气。

7.2.1.3地面高压与冷锋

形成寒潮时,地面图上一定有强冷高压,冷高压主体越庞大、中心强度越强,造成的寒潮就越强。

冷高压的前缘有一条冷锋,与高空图上的强锋区相对应,冷锋的移动与其前部气压系统和引导冷空气南下的高空气流有关。

7.2.2出现寒潮的中期环流特点

7.2.3寒潮天气的类型

寒潮天气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冷空气的酝酿聚积,二是冷空气爆发南下。

教科书中把寒潮形成的短期天气形势归纳为三种主要的类型:

①小槽发展型;

②低槽东移型;

③横槽型,横槽型中又包含着横槽转竖、横槽旋转南下和低层变形场作用三种。

上述三种类型寒潮的形成过程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三版)中都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重复。

以下简要介绍这三种寒潮类型发生发展过程中形势演变的主要特点和预报关注点,以及它们的共性与差异。

7.2.3.1小槽发展型

也称为脊前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

其主要特点为:

500hPa上最初在新地岛附近或西

欧出现一小槽,该槽在东移过程中逐渐发展,随着乌拉尔山长波脊在

50〜80oE(有时在约

90oE)建立,脊前的西北气流和冷平流将大大加强,促使位于其前部的小槽在东移过程中

明显发展,最后取代东亚大槽。

此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乌拉尔山高压脊形成、

不稳定小

槽东移到西伯利亚地区发展、低槽东移加深到达东亚大槽平均位置。

这三个阶段不一定顺次

出现,有时第一、二阶段同时出现,有时二、三阶段同时出现。

要点:

乌拉尔山有长波

脊建立;

⑵小槽在东移过程中明显发展;

⑶更替东亚大槽。

图7.6为1971年12月13

—19日小槽发展型寒潮个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

1975)中500hPa小槽和地面

冷锋动态图,从系统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小槽发展、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引发寒潮的

St.619T1年IE月日小橹发展型寒潮小槽(实线)和地面冷謹(据齿线)演变图全

过程。

723.2低槽东移型

低槽东移型的主要特点为:

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偏西,所引导冷空气源自欧洲。

欧亚大

陆基本气流为纬向气流,在纬向的基本气流上有振幅较大的槽、脊自西向东移动,

低槽在移

入蒙古之前一般不发展,到达贝加尔湖后受温压场结构的变化及地形的影响而发展;

同时槽

后中亚地区上空高压脊发展,脊前偏北气流加强,环流经向度加大促使槽后冷空气爆发南下。

有时在低槽东移过程中,北方有新鲜冷空气南下与之汇合;

多数地面有气旋发展。

有振幅较大的低槽,其在进入蒙古前以东移为主,不发展;

⑵低槽到达贝加尔湖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