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复习简答题_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012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理复习简答题_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地理复习简答题_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地理复习简答题_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地理复习简答题_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地理复习简答题_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地理复习简答题_精品文档.docx

《中国地理复习简答题_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地理复习简答题_精品文档.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地理复习简答题_精品文档.docx

简答题:

1.为什么四川盆地夜雨秋雨多?

答:

秋季,极锋南撤,加上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而四川的西南风依然强盛,二者在四川盆地一带交织,产生大量的锋面雨。

夜雨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盆地内空气潮湿,天空多云。

云层遮挡了部分太阳辐射,导致盆地白天气温不易升高,夜晚不利降温,造成盆地与外围环境的温度差加强,加上云层本身善于辐射散热,加剧云层上冷下热。

上下空气,周围空气发生对流,云层发展,出现降雨。

2.中国为什么处于红利区?

答:

       所谓“人口红利”主要是指人口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被抚养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升高的一段时期。

产生“人口红利”的原因在于,人口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死亡率往往先于出生率下降,从而造成人口在一段时期内高速增长,当出生率也下降到低水平后,人口会因高速增长期间出生者进人劳动年龄而形成一个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较高的年龄构成,这样一种人口结构因为大大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被形象地比喻为人口所带来的一种“红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红利”只是经济增长所面临的一个有利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但也依赖于劳动力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

如果在“人口红利”期,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则当人口的“机会窗口”关闭后,“人口红利”也将会随之消失。

更多地感受到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严重困扰着经济的增长。

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劳动力供给上。

从劳动力供给来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 从“人口红利”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看,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或者说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

综上所述,无论从生产还是从消费和储蓄来看,“人口红利”都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利好因素。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时也是人口的“

红利”回报最丰厚的时期。

在我们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今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

而要有效地化解将来的“债务”,我们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必须长时期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二是必须尽快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中国气候特点,为什么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

答:

中国气候特点:

季风气候明显,气候大陆性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季风气候明显主要表现在我国季风气候明显,结构复杂,范围广。

主要原因:

最大海洋最大大陆;地形西高东低;青藏高原作用。

我国气候的确是大陆性强,主要表现在与地球上其他国家相比,同纬度的地区,我国冬季气温比它们低,而夏季气温比它们高很多,昼夜温差也很大。

这主要是由于陆地比热容小,吸热块,放热块造成的,我国背靠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拥有广阔的腹地,紧邻蒙古高压。

4.海洋国土资源对经济影响。

111

答:

随着陆地资源日益匮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海洋成为中国重要的后备自然资源基地,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海洋旅游资源等,将成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1)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运输2)海洋生物资源及渔业3)海洋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4)海洋化学资源与开发5)海洋动力资源与开发6)海洋旅游资源与开发)

因为海洋生态具有脆弱性,边缘等特征,在海洋经济取得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开发问题,加强海洋资源管理及防治。

5.农业生产方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农村推广生产责任制)

答:

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产品产业结构基本上停留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

改革开放后,农业基本实施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改革,同时实施了一列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使农业由单一结构向提高食物结构和品质转变。

中国已经基本改变了过去“农业-种植业-粮食”的高度单一和效率低下的结构模式,向优质高效全面发展的新型农业结构模式转变。

农业生产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具体表现在:

种植业在大农业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也比重明显提高;种植业、林业、畜禽水产也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

此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也不断优化,重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

6.工业梯度转移,特征。

(原料加工工业存在问题看法)

答: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实现率先崛起。

近几年来受到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的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代替现有传统制造业,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步伐加快。

产业转移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对于承接转移的地区和企业来说,必须要主动承接、有规划承接、有战略承接转移,而不是盲目的等待转移。

东部地区也不能把中西部当做转移落后产能的承接地,而是要把先进技术和中西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做到有始有终。

对于转移地和承接方来说,产业转移都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同在:

应对得当,将极大促进双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否则也极有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问题:

中西部工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代化水平低;部分产业出现产能过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积累和消费矛盾表现突出;区域间产业同质化现象仍然存在;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

解决:

政府应该着力发展中西部,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在规划主导产业上制定全国性空间规划,限制和控制不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产业发展。

7.第三产业发展特征,影响。

一.第三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具有明显的波折性。

1949年以后,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n第一阶段为缓慢发展时期(1949-1980年):

缺乏正确认识,政治理论方面存在偏差,第三产业长期发展缓慢,比重偏低。

n第二阶段为迅速发展时期(1980以来):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比例加大,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且结构明显改善。

二、中国第三产业空间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地区不平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n第一,各省区之间发展存在差异。

2008年,全国只有9个省(市、区)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n第二,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n第三,三大地区内各省(市、区)的发展差异。

东中西三大地区内各省(市、区)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但其第三产业比重却一直高于中部,这可能是因为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低,从而是第三产业比重出现“虚高”。

解决:

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传统工业发展。

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西部优势产业。

发展现代物流,促进产业发展。

8.二元经济结构为什么会发生,导致什么问题,影响,解决

答: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形成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农业社会与现代社会并存,传统的农村和农业人口与现代化的城市和城市人口并存等现象,这种并存与差异性重要通过一系列社会指标、福利指标、社会政策表现出来。

中国二元经济发展的演进同时也伴随着二元社会结构的演变。

这些差距不但影响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建设也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基本表现: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

2城乡收入的扩大形成了城乡两种不同的消费阶层和消费市场。

3城乡公共品供给差距,表现在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具有客观必然性。

2.历史原因。

我国小农经济的长期性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性根源。

3.政策原因。

政府长期非均衡的发展政策和体制限制,是造成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

解决:

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及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的载体和着力点,其价值取向是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谐、平等的城乡经济关系。

9.区域对比。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对比:

从区位优势看

一、相同点:

1.都处于河流入海的三角洲区域,港口较多,海运优势明显;

2.都背靠广大内陆地区,对内陆的辐射、带动作用都较强,与内陆的合作协作都比较顺畅;

3.区域内的铁路、公路网络都比较发达。

二、不同点:

1.珠三角邻近东盟,而长三角邻近日韩;

2.在与腹地通航方面,长江明显比珠江通航里程更长,更有优势;

3.长三角的城际轻轨发展得更快一些。

从限制因素看:

一、相同点:

1.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现在都面临着土地、劳动力、能源、环境等制约;

2.都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

二、不同点:

1.粤港澳相互之间的合作受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因素影响,不如沪江浙皖来势好;

2.珠三角在体制改革方面比长三角起步早、走得远些、探索得多些,也就是说珠三角体制的制约更少一点。

另,供参考:

1.长三角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

珠三角是在承接港澳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发展起来的,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软肋是自主创新相对不够,其产业科技含量整体上比不上长三角。

长三角承接的主要是日本、韩国的产业,科技含量较高。

2.长三角经济对外依存度相对较低。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长三角受到的冲击明显比珠三角轻。

反过来说,就是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

3.国家对长三角更为重视些。

尤其表现在政治上,原因就不说了,这可为长三角发展赢得更多资源。

4.教育方面,长三角的优质教育资源更丰富一些。

5.交通方面,长江航道的存在,为长三角幅射中西部提供了珠三有难以比拟的条件。

6.区域合作方面,长三角也走在前列了,而珠三角区域合作与泛珠区域合作,似乎只在口头上喊喊。

这从产业转移上就可看出来。

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的区域性对比

从地势上看:

云南高原属于丘原性高原;

贵州高原属于山原性高原

地质上看:

云南高原是石灰岩和第三季红层地貌

贵州高原石灰岩为主,相对云南高原石灰岩更溶于水,地表起伏变化更大。

气候上:

均受西南暖流和变性极大大陆性气团影响。

但因西南暖流湿度有限,云南形成干湿季分明而贵州高原则天无三日晴

生产和改造:

由于石灰岩不利于植物生长,从长期角度上看,贵州高原第一产业受到限制,可以从旅游开发,环境保护出发。

相对应的,云南则可以发展农产品。

论述题:

1.自然(地貌格局对中国的影响)--青藏高原,气候景观;板块构造

2.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中国未来人地关系解决

未来经济发展考虑的重点发展。

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

从经济总量来看,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从国际贸易来看,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二。

从国际金融来看,中国拥有2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从具体工业体系的生产能力来看,中国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和交通设备制造以及各种消费品等主要工业生产领域,均已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

然而,中国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国。

首先,中国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