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008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41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_精品文档.doc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_精品文档.doc(1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大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笔记_精品文档.doc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考古发现:

1、蓝田人2、北京人3、元谋人

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

(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

(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

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

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

(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夏朝----“有夏服(受)天命”

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

◎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

(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

(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

—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

墨子—提出“兼爱”“非命”

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

(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

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

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

(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

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

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

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

(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

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

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

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3)其他—在社会大变动面前感到的无所适从的知识分子,----老子庄子

对社会作消极反抗或潜心思考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面对阶级地位大变动,社会财富再分配,传统观念遭破坏,感觉到“世道”“无常”祸福、是非一切变动不定。

反映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对转化又厌恶无能----相对主义,怀疑论

3、生产力对自然科学的促进,进一步为唯物主义反对宗教迷信、唯心主义的斗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根据,促进了唯物主义的发展

4、哲学思想的发展

(1)政治思维水平提高----进一步制造更为精致的哲学体系,如老子的“道”,企图建立新的哲学体系

孟子唯心论---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吹“良知”“良能”的主观唯心主义

(2)认识方面庄子---走向根本否定人的认识能力、取消认识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坚持了客观物质世界第一性和无神论的原则,在认识论上则进一步发展了反映论

(4)后期墨家----克服了墨子的狭隘经验论倾向,对理性认识以恰当的地位

(5)苟况----是先秦哲学的总结者,他在承认自然界有自身固有的运动秩序的前提下,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峰

(6)逻辑学的发展

后期墨家、苟况等在与公孙龙、惠施等人的辩论中,建立起中国最早的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逻辑理论

(7)辩证法思想也得到了发展,惠施、公孙龙的学说中有一定辩证法的因素。

《老子》《易传》的思想中则富有更多的辩证法思想。

2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第一节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

1夏王朝及其宗教

这个时候的宗教已经不是自然宗教,而是反映社会阶级压迫的宗教

2商王朝及其宗教思想

随着统一君主的出现,宗教也就必然要炮制出一个具有新特点的至上神。

(一)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出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帝立子生商。

”(《诗经。

商颂》)

(二)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尚书。

吕刑》)--沟通“上帝”和人间的关系限制在巫、祝、史的手中,而国王就是这些巫、祝、史的首领

(三)不仅活着时候要敲诈奴役大批的奴隶,而且死后,还要用十几百甚至上千的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

“予迓续乃命于天”

三、周的兴起建立及宗教哲学思想

(一)周继承了商奴隶贵族的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二)为了加强对被征服种族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证实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三)为了坚持“君权神授”的思想,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贵族,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

召诰》)

周所说的德的具体内容为“从天命、劝人事”说明了商的灭亡和周的建立“非我小国,敢弋殷命,唯天不畀”(《尚书。

多士》)

(四)周公的思想

1、不仅提出了德,而且提出了“孝”,制定了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乐成了为这种等级名分制度服务的工具

2、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产生了对天的一些新认识。

提出了“天命靡常”“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引《泰誓》)

3、保民的思想:

保民才能“享天之命”(《尚书。

多方》)

“保民”也就是告诫统治者要勤于人事,要注意统治之术,好好地保护奴隶不让他们逃亡和失散,才能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

※商周的宗教迷信是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其形式不断变换,但其本质就是政权神授。

这一理论后来又发展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之一。

第二节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一、随着商周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自然界变化发展和人类社会政权交替、祸福转化等现象。

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人们是有不同的看法的。

纣王:

“呜呼!

我生不有命在天”——否认变化

EG:

周代殷政权

周公旦:

“天命靡常”——承认变化

二、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分析和解释中,逐步萌发了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但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最初是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发生的。

现存《周易》中的《易经》部分,原是周人问吉凶的卜筮之书,但其中包括着某些原始而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萌芽。

(一)《周易》的两个部分

(二)《易经》的成书年代

(三)《易经》中关于“对立”和“物极必反”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对立面及其变化的思想反映在六十四卦的演变产生

六十四卦八卦阴阳两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最终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

这是最原始的关于对立面及其变化的思想

※《易经》关于阴阳的观念很可能是从观察天象地理的变化或人类男女两性,禽兽雌雄的不同中概括出来的

但并没有把阴阳作为某种具体事物的两种对立性质,而是把阴阳当作一切具体事物共同的、最基本的两种对立性质提出来,并用抽象的符号表示这由《易经》作为占筮之用宗教神学体系决定的。

□不可混同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对立。

EG:

泰卦与否卦;剥卦与复卦

3、《易经》在一些卦中包含有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

EG:

乾卦;渐卦

4、《易经》在描述由低至高的变化发展情况中,也表露了一些转化的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易经》把事物的“对立”和转化抽象化,神秘化,认为人们地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无法认识和驾驭的,只能乞求于神的启示,然后再来决定人们的行动;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带有严重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

(四)一些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表露出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素

1、晏婴对齐景公论“和”“同”

2、晋国的史官史墨,提出“物生有两”“各有妃耦”——事物不是固定不变,对立双方地位可以发生转化等思想

第三节朴素自然观的萌芽

一、朴素自然观的产生

(一)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天,上帝,鬼神观念的动摇

二、五行的观念——世界由五种元素构成的朴素唯物主义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三、阴阳说——周人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茂和凋衰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

周语》

※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是和当时生产实践和积累的自然知识相适应的,不是建立在正确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倒向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

四、范蠡

(一)初步认识到人和自然的一些关系。

对天道做了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解释

自然现象的变化是有“恒制”,有经常不变的法则。

(二)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做了三点说明

1、“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事物的产生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的时候,不能盲动,否则“强索者不祥”

2、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

3、客观条件是变化的,成熟与不成熟可以转化,具备与不具备可以相互转化,必须及时抓住时机——“得时无怠时不再来。

”“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

”不然,“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赢缩转化后将悔之”

※但范蠡的观点基本上是循环论

第四节无神论观念的兴起

一、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貘兮?

”《诗经》

逃亡;;反抗,驱逐;;

二、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桓公六年

“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百壹者也,依人而行。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

”《左传》僖公十六年

“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

”《左传》定公元年

子产曰: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

”《左传》昭公十八年

“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左传》昭公十九年

※他们对神持怀疑态度;社会生活中的问题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是“天”“神”与人的关系问题

※这和他们所处的地位,争取民心与奴隶主贵族对抗的政治斗争相一致的。

第三章  孔子

第一节正名思想

1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局面。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