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98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docx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docx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中华人民共和国

附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

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实施“文物保护利用科技专项行动”,根据《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国科发社〔2016〕374号),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任务实施方案,列为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文物保护利用科技专项行动”是科技领域落实《意见》的具体举措。

本专题任务按照专项行动总体部署,围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技需求,聚焦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与价值评估关键技术、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关键技术、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关键技术等4个重点方向,针对文物领域亟待突破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以加强文物认知能力为基础,在文物价值认知、文物保护修复、文化遗产风险评估与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与处置、综合保障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研发专有装备,推动标准化建设。

本专题任务执行期为2019—2022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本批指南拟在文化遗产价值认知和价值评估关键技术、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关键技术、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关键技术等4个方面启动18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2.54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题任务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4年。

企业作为项目牵头申报单位时,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

2。

指南各方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项,若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再继续支持。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个。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

1.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与评估关键技术

1.1中华文明探源研究(2019-2022)

研究内容:

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在不同类型遗迹遗址调查和考古发掘中的应用,精确判断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的年代,解析重大环境事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阐释生业发展对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用,研究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人类状况、人群迁移与文化交互;研究长城沿线以石城和大型聚落为核心的区域文明演进以及与欧亚草原的互动,究明文明起源“北方模式”的内涵;研究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复杂化的区域特征和早期王朝国家组织结构与控制策略;研究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区域文明的兴衰历程;建立文明起源关键性遗址、重要遗物和检测分析样品的标本库和数据库,构建文明特质研究的数据分析模式,开展多学科交叉验证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机制,动态阐释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内在机制与外部因素。

考核指标:

制订高精度测年样品取样规范和制样标准各1项;提出碳十四数据拟合模型,建立文明探源测年数据库和高精度年表;制订动植物、冶金、制陶、制玉、制骨样品采集和处理规范;建立环境、资源与生业经济信息数据库;提出古人类食谱分析和重建模型,以及古DNA数据和人群迁徙分析模型;建立体质人类学数据库、食性数据库和古DNA数据库;建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基本态势和发展流变的时空框架,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多重证据链论证;在牛河梁、焦家、凌家滩、良渚、石家河、碧村、石峁、芦山峁、宝墩、陶寺、新砦、二里头等12处以上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及发掘的关键技术应用与示范。

1.2文物出土现场应急保护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

研发新一代考古预探测智能机器人;研究重点遗迹遗物综合判别方法和提取技术;研究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健康评估方法;综合研发和完善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包装运输等成套技术;深化研究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各单元技术体系,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考古预探测机器人1套,适用于地下复杂埋藏环境,关节链360度柔性运动,可识别墓葬中10种以上遗存;研发出不少于3类重点遗迹遗物的综合判别方法和提取技术,制定出遗迹遗物提取技术规范;提出不少于3类出土现场文物的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形成评估规范;研发出考古现场出土文物应急保护新技术不少于2项;提出适用于考古现场出土文物的包装技术规范;开发出第二代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应用示范遗址不少于3处。

1.3水下考古探测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

研究水下浅埋文物遗存探测技术;研究水声学测量与地球物理学测量技术等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形成应用技术规范;研发智能化水下文物探测与判别技术装置;设计研发满足深海考古需求的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开展水下探测、考古调查应用实验,在重点海域的水下考古现场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浅埋文物遗存探测技术应在三级海况中稳定运行,感知距离≥50米,探测埋藏深度为≥海床以下3米;可分辨长宽为2*2米厚度为0.5米的掩埋木质结构;形成水声学测量与地球物理学测量技术应用规范;水下文物智能化探测与判别技术实现90%的操作流程自动化,探测范围≥200米,埋藏深度≥3米,满足三级海况稳定运行要求;深海考古专用AUV需满足1000米海深范围内水下自主调查,巡航速度≥2节,可在四级海况下工作,自持周期≥15小时;选择≥2处现场开展应用示范。

1.4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

研发海洋出水木质文物结构与性能检测技术;研发出水木质文物沉积物的脱除技术及装置;开发新型脱水定型材料;研究风冷冷冻干燥技术在饱水木材脱水定型中的应用;探索木质文物水下固型提取技术。

考核指标:

完成出水木质文物结构与性能检测技术1项,形成技术规范;完成出水木质文物沉积物脱除技术装备1套;研发出脱水改性材料和新型定型材料各1种;研发出脆弱木质文物水下临时固型提取技术;形成出水下木质沉船原址封护技术解决方案。

1.5可移动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无机质类)

研究内容:

围绕金属、陶瓷和玻璃3类文物,研制文物成分分析标准参考物质;研究文物材料与工艺信息提取和认知方法;建立金属、陶瓷、玻璃文物科技标本库及数据库;研究区域间物料流通历程、跨文化区的技术交流与传播。

考核指标:

制备金属、陶瓷和玻璃类文物成分分析标准参考物质各1套,每套不少于4种,每种不少于500克,每套试应用单位不少于5家;提出金属文物的夹杂物辅助加工工艺判别新方法1种;提出陶瓷、玻璃类文物成分无损或微损分析新方法各1种,取样尺寸不超过0~500μm;建成年代序列完整、品种齐全、可开放共享的金属、陶瓷和玻璃类文物科技标本库各1个(同类标本可异地储存),其中金属类标本不少于1000件、陶瓷类标本不少于1000件、玻璃类标本不少于500件;建成包含文物的年代、产地、形貌、结构和成分等多元信息的金属、陶瓷和玻璃类文物数据库各1个,数据资源应涵盖但不限于标本库中的所有标本;形成金属、陶瓷、玻璃文物科技标本库、数据库建库与共享服务相关标准规范各不少于3项;提出金属、陶瓷和玻璃文物的成分-结构-功能与工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青铜器、瓷器为代表的制作技术演化谱系,实证资源、技术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1.6可移动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有机质类)

研究内容:

围绕竹木漆器、纺织品、纸张3类有机质文物,研究表征文物制作材料的基本信息及其识别方法;研究文物制作工艺及其起源与演变规律;建立竹木漆器、纺织品、纸张文物科技标本库和数据库。

考核指标:

提出表征竹木漆器、纺织品、纸张类文物制作材料的基本信息指标及其识别的成套方法体系各1套;提出竹木漆器、纺织品、纸张类文物的成分-结构-功能与工艺的相关性,实证资源、技术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成年代序列完整、品种齐全、可开放共享的竹木漆器、纺织品、纸张类文物科技标本库各1个(同类标本可异地存储),其中竹木漆器类标本不少于1000件、纺织品类标本不少于1500件、纸张类标本不少于500件;建成包含文物的来源、年代、形貌、结构和成分等多元信息的竹木漆器、纺织品、纸张类文物数据库各1个,数据资源涵盖但不限于标本库中的所有标本;形成竹木漆器、纺织品、纸张类文物科技标本库、数据库建设与共享服务相关标准规范各不少于3项。

2.文物病害评估与保护修复关键技术

2.1馆藏脆弱有机质文物典型病害防治与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针对馆藏竹木漆器、纺织品、纸质等3类有机质文物的典型病害,研究有机质文物的主要保存环境因素与文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有机质文物的保护材料性能及应用效果的评价方法;研究有机质文物保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等新一代技术。

考核指标:

提出竹木漆器、纺织品、纸质等有机质文物典型病害种类与程度的量化指标体系;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竹木漆器、纺织品、纸质中代表性文物劣化程度量化预测模型各1个;针对已有的保护材料和工艺,建立预测竹木漆器、纺织品、纸质文物保护材料服役期的方法各1种,并进行应用示范;研发出能有效延长竹木漆器、纺织品、纸质文物寿命且安全可靠的新技术各1项。

2.2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开展影响石窟保存的水的动态迁移及变化规律研究,研发石窟内部水盐运移可视化动态监测系统;研究水、可溶盐、苔藓、微生物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与石窟本体的作用机制,建立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研发石窟文物微生物病害及苔藓防治的新技术、新材料;开展保护材料与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研究,研发适合不同岩性与环境的兼容性好、耐侯性强,对文物本体无负面作用的石窟表层防风化保护新材料与新技术;选择典型石窟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建立1套可实现石窟内部水盐运移的可视化在线监测系统;揭示干旱与半干旱、潮湿环境下典型石窟风化的主控因子;建立1套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研发出≥2种石窟不同类型微生物病害防治技术方案;研发出1套苔藓抑制技术;研发出≥4种适合不同岩石性质、不同环境的石窟表层防风化保护材料,防风化保护材料性能持续20年以上,建立1个预测防风化保护材料的时效模型;形成相关监测、保护技术规范≥3项;石窟内部水盐运移可视化动态监测技术、微生物及苔藓防治技术、防风化保护技术应用示范不少于3项。

2.3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及加固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开展卸荷带范围内石窟寺岩体稳定性勘察评估技术与预测技术研究,构建石窟岩体稳定性预测系统;开展石窟寺洞窟水平顶板岩体稳定性监测技术和失稳机理研究,研发洞窟水平顶板岩体加固技术;开展石窟寺岩体裂隙灌浆材料的粘结性能、渗透行为以及匹配性理化性能等研究,研发石窟岩体结构加固裂隙灌浆新技术与新材料;选择典型石窟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形成石窟岩体稳定性预测评价系统1套;形成洞窟水平顶板岩体监测与保护加固技术2项;研发出2种以上砂岩类石窟裂隙灌浆材料,其中粘结加固材料粘结强度可调,调节范围2-10MPa,易溶盐含量小于3‰;在材料试验基础上,完成浅表层岩体加固设备1套并完成不少于1项示范工程;形成相关监测、保护技术规范不少于2项。

2.4墓葬壁画原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古代墓葬构造、壁画材料与制作工艺特征,研究水文地质环境对墓葬本体水盐迁移影响规律;研究潮湿环境下墓室壁画典型病害及形成机理;研究典型古墓葬环境特征与数值模拟预测技术,提出基于环境调控的古墓葬预防性保护方法;研发潮湿环境下墓室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