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十大名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6243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筝十大名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筝十大名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筝十大名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筝十大名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筝十大名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筝十大名曲Word文档格式.docx

《古筝十大名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筝十大名曲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筝十大名曲Word文档格式.docx

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

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段,快板。

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

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

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出水莲:

为广东潮州客家筝曲《出水莲》是客

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

高山流水觅知音,该曲有这样一段传说:

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该曲婉转悠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堪称曲中精品。

钟子期是他的好朋友,最能欣赏伯牙的演奏。

当伯牙弹琴而志在高山时,钟子期说:

“琴弹得多好啊!

巍巍乎像高山。

”而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又说:

汤汤乎像流水。

”钟子期真是伯牙的知音。

故得古曲《高山流水》。

琴曲《高山流水》,见于先秦《列子》一书,《吕氏春秋》亦有此传说。

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

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现存曲谱为初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其解题为:

“《高山》《流水》二曲本为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流水》还见于《风宣玄品》《西麓堂琴统》《澄鉴堂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三十余部琴谱。

《神奇秘谱》、《风宣玄品》所收为不分段的,其余所收均为分段。

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增加了许多滚拂手法,号称《七十二滚拂流水》,其曲谱载于《天闻阁琴谱》中。

现在流传的《流水》,多为《天闻阁琴谱》中的《流水》。

关于《流水》之意境,张孔山的弟子欧阳书唐于《天闻阁琴谱》中云:

“起首二、三段叠弹,俨然潺湲滴沥,响彻空山。

四、五两段,幽泉出山,风发水涌,时闻波涛,已有蛟龙怒吼之象。

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弦神移,惊心动魄。

几疑此身在群山奔赴、万和壑争流之际矣。

七、八、九段,轻舟已过,势就淌洋,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洋洋乎!

诚古调之希声者乎!

”现代琴家管平湖弹奏此曲,为此曲弹奏之经典。

林冲夜奔:

表现《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在遭受官府迫害之后于风雪之夜投奔梁山的故事,乐曲犹如琵琶传统曲目中的“武曲”,气势壮烈,情绪激昂。

侗族舞曲:

此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汉宫秋月:

全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对月惆怅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寒鸦戏水:

是“客家筝曲”中名作。

乐曲充分展现了潮乐的旋律色彩和调性变化特点,在重按滑音的润饰下,显得柔媚动人,别有韵味。

东海渔歌:

乐曲开始,以连续上、下行历音伴奏号召性音调作为引子,展现了一幅大海汹涌澎湃的画面。

在引子后,乐曲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运用长摇技法奏出开阔优美、富于歌唱性的主题。

并从末句派生出欢快跳跃的对比性的曲调。

经反复演奏后,主题用左手移低八度再现,右手用历音技法奏出颠簸激荡的音型作陪衬,表现了渔民愉快出海的情景。

第二部分采用号子音调,右手时而用单音,时而用和音弹奏旋律,左手以劳动节奏作伴奏,表现一领众和、团结一致的劳动场面。

第三部分是主题的再现,音域宽广,富有激情,表现了渔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香山射鼓:

(1-4小节)这部分是对秦岭终南山外部环境的一个描写。

描绘的是苍翠的群山、高耸的庙宇、飘渺的云彩,以及庙里传出的钟声、磬声、鼓声在群山之间来回激荡的空明、渺远之境。

因此引子部分的弹奏重点在于对这一意境的营造。

第一段(5-21小节,慢板),这一段描述的就是人们在进行祈雨活动时的情景。

这一乐段中,曲作者运用了西安鼓乐中的曲牌“柳青娘”的音乐素材。

在演奏技法上,大量使用了揉、吟、滑、按,并使用燕乐音阶(原位4,微降7),表现人们祈雨时悲凉、压抑的心境。

因为如若大旱,八百里秦川将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演奏这一段时,要能体会人们充满担忧的凄苦的心理,将感情饱含于心中而不完全释放。

此外,演奏这一段时要注意的是:

乐曲13小节及17小节中,分别有一个6的滑音。

不同于我们平时演奏的滑音,这里需要用左手大指来按弦。

因为旋律的进行的需要,这两个音按下去暂时不能回头,要紧接着奏下一个音,所以必须用大指来按弦,以腾出其他手指奏另外的音。

这是唐时甚至更早就有的筝乐技法,至今仍存在于秦地及潮州、日本的筝乐中。

再有,这一段出现的3的下滑音,是从4滑到3,而不是以5为起点。

像这样的下滑音大量存在于陕西筝乐中。

第二段(21-33小节)通过一个刮奏(21小节)的桥接,乐曲进入第二段。

通常,参加祈雨活动的人从山脚爬到山顶,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

因此,在庙会正式举行的前一周左右,人们就纷纷从四面八方向山顶攀登。

山腰上建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庙宇,人们每爬一段,就找一个庙歇脚,并烧香拜佛。

这样,满山弥漫着的雾霭的香烟,和环山的云彩连成一片,再加上满山的人们拜佛、祈祷所形成的轰鸣声,整个山体便笼罩在一种混宏、浩渺的意境中。

17小节的刮奏,表现的是曲作者所联想到的景象:

一片茫茫的香烟、云烟以及祈祷的轰鸣声,都混融为一体,化作一股青云,直上云霄。

接下来的四小节摇指及四小节弹奏,将这一股青云慢慢远送,越飘越远,直至烟消云散……

过渡句(34-44小节)这里,作者运用了一个下行级进的句子将二、三段连接起来。

第三段(45-75小节)进入第三段,也就进入了乐曲的主题段落——“香山射鼓”。

这一段分层次描绘了庙会上的射鼓活动不同阶段的情况。

进入这一段,之前所用的燕乐音阶变成了清乐音阶,即4为原位4,7还原。

45至67小节:

庙会的初始阶段。

这一段落的速度要保持平稳,无须做渐快处理。

67至75小节,庙会到了第三天,到了最鼎盛的程度。

各种吹管乐器,如笙、管、笛子,打击乐器,如云锣、铙、钹、鼓等,竞相鸣奏。

曲作者用散板来表现这一金石之声。

第四段(76-101小节)这一乐段,作者运用西安鼓乐古谱中的一种锣鼓点来表现斗乐达到狂欢这样的场景。

在此乐段的结束处,作者采用了唐代音乐的一种终止式:

“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

即在很多快速的促拍之后将乐句突然刹住,紧接着连接乐曲的结尾句。

演奏技巧

在这首乐曲的慢板中,最要重点讲解的是“劈”这个指法。

在谱面上所要用“劈”来演奏的音都标得很清楚,一定要按指法的标注来演奏。

基本上都用于句尾。

在慢板中,总有一些后缀句,要划分好乐句,分清乐句的轻重处理。

另外,慢板中左手的颤音幅度要大些,下滑音是表现语气的重点音。

再有,慢板中摇指一段的速度和节奏千万不要太拖,如果摇指掌握的不好,就容易拖。

慢起渐快一段,不要演奏的太快,只要演奏的清楚就可以了。

这样后面的快板的速度才可表现出来。

自由地这段散板要掌握好速度的伸缩运用和强弱的处理。

这首乐曲的快板不是很难,但速度一定要上去。

双撮那段要注意不要两遍的力度一样,第一遍稍轻,第二遍强,最后强收结束。

战台风:

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

 

古琴和古筝的区别:

首先在外形上,很简单就是古琴它是7根弦,古筝的通用筝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那随意,但是一般情况下各个院校主要运用的古筝和演出团体用的都是21根弦。

在近代。

进现代的古筝都是13弦以上,而古琴一直保留了7弦琴的这种特点,古琴因此也叫7弦琴,这是它的特点。

还有一个古筝有雁柱,像大雁长的形状,而古琴没有。

古筝演奏过程中,由于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种辅调和支撑演奏成为可能,而且发音相对来说比较洪亮,而且它琴体比较宽大,表现力更丰富一些。

但是并不是因此说古琴表现力不丰富,古琴也非常优秀,作为保留最完整一种传统音乐文化,古琴是最具代表性的。

但是它们的这种区别又是显而易见,有共同点,看起来也是横放的,首先这点看起来很像,一般人不了解右手在这拨弄,左手在这来回推拉,但是区别非常大,左手按压,他们左右的推和滑,以滑奏,左手在琴板上左右的滑奏来进行音高的这种区别和变化的,而古筝不是这样,古筝基本上一弦一音,而古琴是一弦多音。

古筝当然也可以做到一弦多音,但基本上是一弦一音,很有区别。

伯牙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

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

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

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现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

有关伯牙的事: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

“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

“你留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