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14736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等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师: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效果也很好,叫什么?

2、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3、板书课题

齐声回答

二、初读感知,

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介绍《战国策》的情况。

(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进行总结强调)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各学习小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小组内讨论解决。

(时间约五分钟。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查指导。

1、学生介绍《战国策》;

2、快速浏览课文;

3、小组合作探究。

三、朗读指导,

角色扮演。

1、文章中涉及到哪几个人物?

2、师:

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3、小组讨论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及语气,分角色朗读。

4、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朗读旁白,也可以毛遂自荐。

5、我来当个评论家。

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请大家各抒己见。

6、引导学生品味邹忌的说话艺术(技巧)。

1、学生回答文中人物;

2、讨论人物语气所含感情色彩的差异;

3、分角色朗读;

4、学生代表表演朗读;

5、学生评论表演情况;

6、各抒己见,评论说话艺术。

四、整体感知,

重点突破。

请同学们将课文集体朗读一遍,边读边思考问题:

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

D、齐王是怎样纳谏的?

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1、齐读课文;

2、思考问题;

3、解决问题。

五、评价人物,

简要小结。

你如何看待邹忌这个人?

(评价邹忌)

你又是如何看待齐威王的呢?

(评价威王)

3、教师进行小结。

1、评价邹忌;

2、评价威王。

3、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

多诵读,多思考,多合作,多讨论。

三、【教学实录】

(一)导入激趣:

师:

我国有句名言:

”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有利于行,但这种忠言人们很不喜欢啊!

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效果也很好,叫什么?

生:

“糖衣片”。

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听从他的建议的。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本文选自《战国策》,请同学介绍《战国策》的情况。

生1:

《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成书。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生2:

《战国策》的体例是编年体史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回答的很好。

下面请大家快速把课文浏览一遍,各学习小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小组内讨论解决。

时间约五分钟。

生:

老师,我们读好了。

师:

还有不懂的字词吗?

没有了。

大家合作的真好。

(三)朗读指导,角色扮演: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梗概,这里涉及到几个人物?

(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也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有的感情色彩。

除了主人公,其它人物的言语不多,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教师在班内巡视指导)

邹忌问妻时是亲昵的,问妾时很严肃,问客人是平淡的语气。

生2:

妻子回答时应该是热情的赞扬,因为她在家中的地位较高。

生3:

小妾地位低,回答时会表现的较为拘谨、害怕。

……

好,有同学开始跃跃欲试了!

现在各小组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及语气,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

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朗读旁白,也可以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进行对话。

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同时注意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

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我已经发现了许多的"

影视新秀"

,(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男生,表演很到位。

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

大家说演得好不好?

(同学们齐喊:

好!

)好在哪里?

要说出理由,当一个有水平的评论家。

生1:

表演最好的应该是"

齐王"

,多有君王气度!

说起话来有霸气。

而且,把这位君王谦逊、知错就改的一面表现出来了。

我认为扮演妻妾的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小妾的畏惧拘谨都表现出来了。

(扮演邹忌者):

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

因为说得毕竟是国家大事,他只是采用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

有道理!

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请讨论:

邹忌的说话艺术(技巧)

邹忌采取了类比的方法,家庭是国家的缩影,他把自己在家庭中的真实感受说出来,打动了齐王,使齐王欣然接受了建议。

邹忌运用了委婉的说话方式。

邹忌很聪明,他只有不犯上,才能免遭杀身之祸。

他在尊重齐王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推论。

生3:

邹忌的话语让齐王产生反思。

既然一个家庭是这样的,那么国家更应该警惕,这样才能使国家兴利除弊。

我们看到齐王也很开明,他接受了建议,便立即拟诏,结果不言而喻。

(四)整体感知,重点突破:

下面请同学们将课文集体朗读一遍,边读边思考黑板上的问题。

(学生读时,教师同时板书如下问题)(板书)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

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思考黑板上的问题)

现在就请同学们抢答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早晨照镜子,想到与徐公比美的问题,随后接连询问了妻、妾、客,他们都夸邹忌美。

由此邹忌想到齐王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赞美齐王,从而委婉规劝齐王。

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没有。

其实,这样一来,我们也就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邹忌就是拿妻、妾、客比齐王身边的人。

那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讨论)对比

反衬。

……

运用的是譬喻说理。

那么齐王有没有纳谏啊?

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

他定了三种奖赏的方法:

上、中、下。

(学生齐读三赏部分语句)

是的,他接受了。

那么齐王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大声齐答)四海之内皆朝于齐。

(五)评价人物,简要小结:

我认为邹忌是关心国家大事,善于思考,有远见卓识的人。

我觉得他是一个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的人。

他足智多谋,长于辞令,能够洞察君王心理。

大家说的真好!

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齐王的呢?

齐王是个明君,他能够积极采纳大臣的意见。

齐王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有振兴国家的决心。

因为时间关系,人物评价我们就进行到这里。

课下请大家把你对两人的评价整理到自己的作业本上。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理清了课文意思,分角色表演了课文内容,重点研讨了进、纳谏的方式方法,分析了人物形象。

特别令人高兴的是:

本节课的学习成果,都是靠同学们自己的诵读、思考和研讨而获得的。

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

四、【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以事设喻巧讽谏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欣然纳谏行三赏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五、【教学反思】

由于同学们的重视和预习,整堂课一气呵成。

在课堂上,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我深深的感受到:

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挑战!

本节课有成功的体会,也有许多疏漏。

如教学中强调多读多背,但读的仍然不够;

对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时间关系没有涉及;

教学中未涉及到对情节、语言、选材等写作特色的分析,是一个遗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