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对护理学科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1965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对护理学科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对护理学科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对护理学科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对护理学科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对护理学科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对护理学科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对护理学科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对护理学科建设Word文件下载.docx

恩格尔以一个概念的形式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在科学研究及医学实践中通常是以一种理论来处理和应用。

在过去的40年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大多数研究是解读该模式的基本理论、阐述这种模式的指导意义或临床实践应用等。

但自然科学领域很少有理论构成的研究,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也缺乏系统清晰的认识。

梁渊等根据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关于理论的一般构成方法,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构成包括10个基本概念、层逻辑关系和6个命题。

现从医学的发展史出发,综述生物-心理4土会医学模式的形成背景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以期为护理模式的理论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

  早期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为经验医学,生物医学模式强调医学技术的进步与突破。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不否认生物医学研究对主流医学进步的巨大贡献同时,强调病人的经验以及不同时代或文化对身体和疾病认知的差异。

  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一元论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既考虑到疾病的生物学因素,也要考虑到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将所有这些因素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凸显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人类的病因谱、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在发达国家主要的健康问题是急性疾病。

急性疾病经常由环境中的疾病因素引起,起病快、病程发展快或迅速导致死亡,这些致病因素可以对所有个体进行攻击而不论其年龄、性别、种族或社会地位;

全体人口的各个部分本质上都面临同等风险。

在现代工业社会这些疾病已经明显减少,但是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它们仍然构成了主要的健康威胁。

到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的急性病发病率下降,慢性病和功能退化逐渐成为主要的健康问题。

这一转变得益于居住条件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

上述改善导致的人口“老化”又进一步强化了慢性病的主导模式。

  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逐渐深入一些医疗效果的不足并不是因为缺乏适当的技术干预措施,而是因为观念上的思考不够[1]。

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

对健康的思维也日趋全方位、多层次[]。

20世纪开始,医学的主要模式是疾病的医疗模式。

二战前人们相信这种医疗模式会使各种造成大部分死亡的流行病被消除。

但由于急性疾病的重要性衰减,与生活方式、遗传甚至心理状态有关的慢性疾病和退化性疾病[8]越来越重要,上述医学模式逐渐失去意义。

健康与疾病之间以及身体完好与生病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确、明晰,因为他们还混杂有文化、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考虑[8]。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出了新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这一概念体现了医学转换的基本精神。

  医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完成了从经验到技术到科学的转型医学最早阶段带有明显的巫术的性质,被归属于巫术;

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它与哲学水乳交融;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医学被视为自然哲学;

17世纪、18世纪,医学被认为一种“妙手回春”的技术;

在生物医学模式主导时期,医学被自然而然看作是自然科学。

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形成和应用于医学,它逐步完成了从技术到科学的转型。

  自然科学的理论成就推动基础医学的发展古代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哲学思辨,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相关。

近代以来,物理、化学的发展不仅是推动工业社会发展的杠杆,这些领域的理论成就应用于医学直接推动生理、生化、病理的研究,特别是从生物角度深入研究人的生命活动,从细胞到分子到基因,人类逐渐认识到生命的本质。

20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使得基础医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临床医学形成独立的专业体系、为临床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革命的成就推动医学技术的进步历次技术革命的成就为医学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11]。

曰益复杂化的医学实验技术和实验设备,曰益发达的临床检测技术,日益精密的治疗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影像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直至器官移植等高难度医学技术。

实践证明,医学越是要发展越要更深入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12],越是需要技术的支持。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推动了医学方法变革医学成为一门科学得益于科学方法论的应用,医学方法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移植其他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方法并改造和发展[12]。

数学方法成为医学的常规方法;

生理、病理的各种定量测量大多是以物理学、化学为基础发展;

医学的实验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得力于自然科学;

20世纪社会学在医学领域的强力渗透,社会科学兴起了颇为瞩目的研究方法。

在现代条件下,科学技术的新方法以日益增快的速度向医学渗透,改变着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治的面貌。

  哲学与科学的对立统一医学模式是在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中诞生,医学观是在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科学观的指导下对医学深入研究并与其结合。

纵观医学发展史,一些西方哲学思想和方法如希波克拉底古代哲学、笛卡尔推理、演绎方法,培根经验主义、归纳法,以及波普尔和皮尔士抽象主义、反绎思考的方法等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医学的每次飞跃与历史上几次文艺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代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医学的发展系统理论提供了概念性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提出的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概念,也用于研究作为相互关联进程的疾病和医学护理[1]。

由于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所有水平都在层次结构关系上相互联系,以至于一个的改变就会影响其他的变化,采用它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以减轻整体-还原二分法和改善跨科学学科的联系[1]。

更整体和全面的健康和疾病概念的主要方法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方法和精神分析,以及阿道夫•迈耶的反应-生活-应激途径和心理生物学的概念和方法[1]。

心身医学术语本身是一个二元论的痕迹,它成为一个媒介,借此生物和社会心理这两个平行但独立的医学体系之间的间隔被连结[13]。

  历史上的文艺运动与医学的发展①文艺复兴运动。

中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欧洲。

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尊重知识、主张研究、认识自然和人体自身,将被禁锢了千余年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从宗教神学的枷锁下解放出来。

1543年比利时学者维萨里解剖学名著《人体之构造》出版,对近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医学科学发现不断涌现,呈现出医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繁荣局面。

病因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取得了重要进展,医学进入多学科发展阶段。

②科学主义思潮。

文艺复兴“人的发现”之后,科学和理性继续在科学技术昌明、现代工业崛起的时代潮流中出演主角。

19世纪中叶,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思想揭示生命的本质[14]。

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物理学革命和电力应用及内燃机的使用为主的技术形态的动力革命,科学主义思潮风起云涌。

推崇自然科学,主张哲学应当效仿科学,哲学由此成为对科学进行分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③科学人文主义思潮运动。

20世纪以来,生物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还原论,基本方法是还原方法。

医学呈现技术主义倾向发展的势头,学术界批评蜂起,但收效甚微。

由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尼采的强权意志论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所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潮有力地冲击着思想界[15]。

人本主义思潮以人和社会问题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关注人的生存、人的本质等,关注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等社会问题。

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医学人文精神不断升温,人们开始对医学科学技术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对峙进行反思,医学仅仅关注生物人的局面正在为对病人进行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整体关怀所替代。

  2启示

  

  恩格尔提出:

“为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达到合理治疗和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也应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由社会决定去对付疾病的破坏性效应的补充系统,那就是,医生的作用和健康护理系统”[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及发展为护理模式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护理曾经是临床医学学科群的子成员,在我国目前已成为一级学科,不仅需要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更需要体现自身学科的特色。

借鉴医学发展之路,护理学科从哲学指导思想到具体研究方法,都应该在更宽阔的领域中学习、领会、吸收、融合,最后形成护理学独特的研究模式和路径[16]下设二级学科,注重基础护理的研究有学者提出,在将护理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后还需要设置若干培养方向明确、研究方法成熟、社会需求量大的二级学科[17]。

护理学二级学科的设立有利于护理专科化发展及各领域专家的培养,形成护理学学科体系;

有利于在特定领域重点方向上取得突破,提高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力。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的肥沃土壤里开出了人文之花。

基础医学的深入研究为临床实践创造了科学可行的条件。

护理学学科建设也要注重基础护理深入、细化的研究,保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为临床护理在技术、生理层面保驾护航。

  学习先进的科学方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医学本身是理论要素、经验要素、技术要素综合而成的体系。

护理学同医学一样属于“异质综合体”,这种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认识难免产生众多分歧,需要把握多重属性才能逐渐逼近其本来面目。

医学发展是综合各时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自然科学先进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方法是医学得以发展并走上科学之路的基石。

护理学要注重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交叉,形成立体网络结构,吸取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先进成果发展自我理论和实践。

  加强护理理论建设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成就证明它一方面需要正确的哲学思想作指导;

另一方面也需要哲学作出科学的概括,哲学的作用可见一斑。

20世纪80年代西方护理理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生了大量著名的护理理论,保持了护理学的独立性,极大推动了美国的护理学发展。

我国目前尚无原创的护理理论,多借鉴国外,但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有研究认为,护理理论可在既有理论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在护理实践和护理教育中应用[19]。

中国护理应借鉴西方护理理论构建的思路和方法,寻求东西方都未解决的共同问题,作出思考,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以确定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发展不同类型的理论,并加强国际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