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8提案建议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加快建设小康和谐社会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1619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48提案建议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加快建设小康和谐社会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0648提案建议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加快建设小康和谐社会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0648提案建议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加快建设小康和谐社会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0648提案建议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加快建设小康和谐社会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0648提案建议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加快建设小康和谐社会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48提案建议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加快建设小康和谐社会Word格式.docx

《0648提案建议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加快建设小康和谐社会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48提案建议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加快建设小康和谐社会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48提案建议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加快建设小康和谐社会Word格式.docx

我市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1%左右,农村的老人占全市老人的比例达到75%,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这是我市今后相当长时期农村养老保障的指导方针。

不难看出,其思路同我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思路—致,即以渐进式推进。

应该说,该方针是符合我市国情,非常务实的。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却偏离了政府的初衷,农民自愿参加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政府强制收缴养老统筹费,引导变成强制;

赡养纠纷事件逐年猛增,家庭养老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我们认为,出现这些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农村养老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

体制转换成本该由谁来负担?

 二、我省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任何一个自愿参加养老统筹的人,一方面要赡养父母,另一方面要交纳保费,为自己将来的老年生活作积累。

这样看来,这种养老保障体制对他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我们认为,这应该是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难有突破的深层原因之一。

而所谓农民观念落后,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

据调查发现,在农村老年人眼中,地位最高的是那些从工作岗位退休下来领退休金的、老年生活有保障的老年人。

  所以,在政府提倡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统筹以自愿为原则的背景下,各地农村,不管经济发达还是落后,农民参加统筹的积极性都不高。

而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往往强制农民参加社会统筹。

这更激起了农民的反感和对抗情绪。

那么,农村养老保障体制转换成本究竟由谁负担才比较公平合理?

依照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改革思路,我们建议农村养老保障体制转换成本通过以下途径转移:

一、由于农村为集体经济,上一代人的劳动成果部分地积累为集体资产,因而可考虑出售或出租集体资产,并把收入补充到参加养老统筹者的个人账户下,不参加者不予补贴。

这似乎对不参加者很不公平,若给予参加养老统筹者一定的补贴,很可能会加速农村养老保障社会化的进程。

二、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长期的剪刀差,使农村很大一部分经济利益流入城镇,为国家工业的原始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目前农民收入停滞不前,政府应该从财政收入中拨出一部分来补贴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

同时可以考虑发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福利彩票,其所得用来帮助贫困地区建立最低老年生活保障基金。

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史,都有农业支援工业,其后工业发展后又反哺农业的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认为这个要求是合理的,并且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家庭养老:

如何监督与激励?

 近些年来,家庭养老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越来越严重。

据《中华老年报》载,山西省有关单位近四年已接待老人来访2万多起;

上海市每年平均处理6000起,1995年天津市津南法院共受理赡养案例比1994年增长了116.7%。

在侵犯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害所占比例最高。

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年人多是那些高龄、多病、无配偶、生活在农村的老人。

 尽管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赡养义务人与被赡养人之间的冲突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但最根本的是经济利益上的矛盾。

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家庭养老依然问题严重正是由于没有比较完备且可操作的规则,没有严格有效的监督。

政府仅仅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至于怎样养才算尽到了义务却没有明确规定。

同时,政府要做到有效监督,必须收集充分的资料,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但这样做的成本之高,足以让政府望而却步。

最后,政府基本上放弃了对家庭养老进行主动监督。

如果我们把法院仲裁养老纠纷案看作政府对家庭养老的被动监督的话,那么,目前倒是这种监督形式在消极地起作用。

  从历史来看,政府对家庭养老的激励基本上是采取精神激励,其具体途径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树立孝敬父母的典型,起到示范作用;

在微观层次上则是通过评选五好家庭,起到鼓励作用。

这种方法曾经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价值标准日益多元化,光凭精神激励已经远远不够。

  我们认为,政府如果打算依赖家庭养老,就必须正视家庭养老中的问题,并且尽快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不是把养老的责任推给家庭后不闻不问。

  社会养老统筹:

杯水车薪?

  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是目前每月人均缴纳2—4元的保费,究竟是足以对将来的老年生活起到保障作用还是杯水车薪?

在此,我们可做一简单估算。

  首先,我们假定:

1.“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大方针基本不变;

2.每人投保期限为25-60岁,收益期为10年;

3.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参照当前城市个人账户部分的发放方法进行。

有了这些假定下,我们可看看不同缴费水平下老年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数目。

  缴费水平的高低主要由农民的收入水准决定,因此我们有必要来回顾一下90年代以来农民的收支状况(见表2)。

比较一下农村平均的现金收支情况,我们发现农民手中的现金并不多,要让农民用现金支付较高的保费是不现实的。

这也使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即使在试点工作做的较好的山东省,个人缴纳保费水平也偏低,大多集中在2-4元/月。

如果按此标准,查表1可知年老后每月只能领取养老金7-14元。

考虑到未来经济的发展,我们设想保费采用浮动制,比如每年增长5%-10%(尽量与农民的收入增长同步),则在该条件下养老金每月可达30-110元(请参阅表3)。

  依据以下几方面因素,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1.农村地区消费层次低,并且中华民族的老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2.农村老人有一份自己的土地,在体力尚可下,自己耕种;

年迈时,可以出租,基本能解决粮食问题。

  3.农村劳动力便宜,所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的雇人成本低。

  4.由于家中老人日常生活有了保障,年青儿女外出打工在时间上、空间上有了更大自由,可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并有一部分寄给老人。

  当然,仅仅有充足的养老基金是不够的——尽管这是目前问题的关键,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们坚信,在一个日益市场化的社会,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足以聚集各种资源来建立具有我市特色和农村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对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共同努力,探寻更好的改革方案,合理地解决这个关系到国泰民安的问题。

我市的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还极不发达。

市场缺口:

大部分寿险公司缺乏开发农村市场的积极性。

除我市人寿等少数在农村具有网点优势和先发优势的公司之外,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农村市场持观望态度。

由于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开发农村市场缺乏投入,造成农村保险市场主体缺乏,市场竞争程度很不充分。

[全文]

退休金缺口:

由于大量的年轻人从农村迁移流向城镇,现在与今后几十年农村人口老化程度高于城镇。

我市农村与城镇2000年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7.2%与6.3%。

在比较保守的中死亡率和中生育率以及假定农村向城镇迁移的年龄结构分布与2000年相同的预测方案下,我市2020年农村﹑城镇65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分别为15.6%和9.0%,2050年分别为32.7%与21.2%。

这是因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农村中年人

观念缺口:

提供给农村市场的保险产品不适合农民的需求。

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

但当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并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切身需要。

因为大部分农民还处于“养儿防老”的老观念上,农村有近一多半的人没有保险的概念更不要说上保险的人数了。

[全文]

农村营销员现状堪忧:

为本村提供保险服务的同时也会不时遇到一些难题。

目前,农村乡镇以下营销员持证率偏低问题已经成为了各监管部门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并成为了制约整个县域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的“瓶颈”。

以农村的民办教师、乡村干部、计生员等,被村里誉为“文化人”的高素质“一族”为主构成的农村保险营销员,往往会因为无证上岗而难以更加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欠发达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保险主体对农村市场的投入不够、产品设计不合理、营销网络及各项制度建设缺乏创新等几个方面。

明天,谁为我市农民养老?

目前对于这些跨省市流动的农民工来说,一个现实的困难是,调换工作岗位后,往往没有办法转移、保持养老保险关系;

即使个别的能成功转移,也十分费时费钱费精力。

而他们选择终止养老保险关系时[全文]

谁为农民看病?

在废除了公费医疗体制之后,我市70%到80%的农村家庭没有医疗保险,这方面的缺失导致了婴儿的不必要死亡。

而恰恰是最近10年间,我市减贫步伐骤然放缓。

这两者并非偶然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全文]

农险何时进农家?

 农业保险带来经营风险和政治风险双重压力使没有开办农业保险的公司对农业保险裹足不前,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也如履薄冰。

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灾害损失具有大面积和巨额性。

农民上保险咋就这么难?

我市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3季度,农业保险保费收入6.07亿元,同比增长66.07%,这是否意味着经历近20年风雨洗礼的农险将走出逐年萎缩的困局?

特别是近来年,农民养老、看病以近农业保险都需要国家政策更多的支持。

保险公司也困惑“目前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

”我市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定海支公司的人士向记者证实,保险公司之所以对农业险热情不高,是因为一些农业险亏损严重。

保险业不得不对农业险保持低调,同时在保费上设置门槛。

在“大数法则”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农业险市场不断走向萎缩,绝大部分险种自然“悄悄”停掉,只有生猪险等极少数险种在有关方面的努力下“硕果仅存”。

当前,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积极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为农村居民提供人身保障,是服务“三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市保险市场只有吸引8亿农民参与,惠及8亿农民,才能够充分发挥保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

如何使社会保障真正成为新世纪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具有我市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

安全网"

和"

稳定器"

,是各级政府认真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一项紧迫任务和中心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