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0648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Word格式.docx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湖梦幻般的湖》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Word格式.docx

  一、情境导入,激发探究美兴趣

  在那一望无际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掩映下湖水是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这是一幅何等令人陶醉的画面?

时而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蓝天中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

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二、整体阅读,初识青海湖的美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

老师读完这篇课文后,脑海里总会有几幅挥之不去的画面,你有吗?

你说说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

你能用一个来概括一下这幅图吗?

你想为这幅图取什么名字呢?

(归纳起来,作者共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

那就是“湛蓝湖水图”“心中幻想图”“丰富物产图”,作者通过这三幅画面的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仿佛置身幻境之中。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三、读中感悟,品味青海湖的美

  1、品读,读出文章层次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朗读,而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何在。

老师相机指导。

哪一幅给你的印象最深?

  ⑴湛蓝湖水图:

这幅图主要写了青海湖“蓝”的特点。

  的确,当作者来到这湛蓝的湖水前时,也被它的美丽所惊呆了。

不信,你瞧……

  ①你想如何来描绘这幅画面?

过渡:

这是你心中的青海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青海湖。

出示句子:

“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

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

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④你听了他的朗读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很美)

⑤你从哪里感受了青海湖的美呢?

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是不是一般的蓝啊?

出示一块蓝布,这也是蓝,可是你喜欢吗?

  那作者是怎么描绘的?

它的蓝非同寻常,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甜雅,把青海湖的蓝比喻成蓝锦缎,把它泛着的涟漪比喻成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眼睛。

这是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

  那你能把它读好吗?

出示画面,瞧,这就是让作者赞叹不已的那蓝色的画卷,通过你们的表情,让老师感受到,青海湖的湛蓝,不但令作者为之惊叹,也让我们的同学为之感慨,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一定有好多话想对这美丽的青海湖诉说,有许多好多赞誉想送给青海湖,那就请同学们思考两分钟,把自己先说的话,写在书中插图的旁边。

  ⑨再读

(这句话的层次很清晰,在老师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后,便知道,作者先拿青海湖与海洋、天空作对比,而后突出青海湖那蓝的的特点,比海洋纯正,比天空深沉,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温柔恬雅,像小姑娘的眼睛。

学生读出这几句话的层次,读出作者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⑵心中幻想图:

作者驻足在那神奇的蓝色青海湖前面,抬眼望去,一碧万里,碧绿的草滩、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还有那悠闲自得的牦牛尽收眼底。

①如果是你伫立在这样一幅天然形成的画卷前面,你会想到什么?

②作者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欣赏一下作者所想到的画面。

③作者幻想到了什么情景?

进而引导学生感受青海湖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⑶丰富物产图:

青海湖不但自然景观优美,而且也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宝地。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部分,进行朗读。

指导读出世外桃源的意味。

出示第一句话。

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畅游嬉戏,悠然自鸣。

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

自由自在。

2、精读,读出自我的感悟

总结:

作者正是通过这三幅图画的描写,来突出了这梦幻般的风景。

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句话,提出“你是如何理解的?

”“能否根据课文内容来说说你的看法吗?

”“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梦幻般的美?

3、美读,读出心中的情感

⑴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来美美的朗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情感。

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佳句来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4、联系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美

  ⑴“可如今的青海湖又是何等景象呢?

”利用网络出示一组资料,青海湖已经变成了咸水湖,而且那里的湖水不再那么晶莹透彻,也不那么湛蓝,那里鸟儿、鱼儿也少的极为可怜,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

⑵在你生活的经历中,你还知道哪些恶化现象是由于环境的破坏引起的?

比如:

臭氧层空洞,不久的将来,冰山将要融化等等,以及大家关注的时事热点──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的非典及禽流感的危害

⑶在此基础上,质疑同学“为唤回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为了唤回青海湖的原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表自己的心愿,写写倡议书,或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完善自我人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作者:

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

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是作者游览完青海湖后而写的一篇游记。

二、再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

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相关语句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

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三、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结构图表如下:

(2)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l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

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

首先,直接用赞美

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

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l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

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

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l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

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

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

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

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l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

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3)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

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

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

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

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

”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

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

四、精读赏析

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一)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含蓄深远,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1.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

作者用了“……似……,可比……要……”这样的句式,前一分句,让人对这种蓝产生直观想像,青海湖的蓝像海洋的蓝,也像天空的蓝。

后一分句又使意思更进一层,同时也摒弃了前一分句相比较事物的不足,青海湖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的。

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青海湖的蓝不是一语可以概括的,它有很多特点。

“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个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

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3.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

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像是……又像是……”,这种连用几个比喻句比喻一个对象的方法在修辞学上叫做博喻。

其作用就是能用不同的比喻句表现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

“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

“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是灵动的,富有生气的,这也是涟漪的特点。

用这种博喻的手法来表达意思,能让语言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4.我看着不远处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

没有交流情感的意思。

这句话是为了从侧面体现青海湖的美。

毫无疑问,在作者的眼中青海湖是美的,那么在司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也是美得醉人的。

他的肃穆,因为这个世界美得让人震撼,只能保持肃穆,以免亵渎,他“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陶醉在这梦一般的美丽当中,甚至丝毫不想交流,因为这种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