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轻工业调整和振兴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51946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轻工业调整和振兴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轻工业调整和振兴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轻工业调整和振兴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轻工业调整和振兴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轻工业调整和振兴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轻工业调整和振兴方案.docx

《福建轻工业调整和振兴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轻工业调整和振兴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轻工业调整和振兴方案.docx

福建轻工业调整和振兴方案

福建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现制定《福建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实施期为2009~2011年。

一、产业现状

(一)发展成效

轻工业包括食品、鞋业、塑料、造纸等12类45个行业。

2008年,全省有规模以上轻工企业(不含烟草工业)7193家,总资产2787亿元,职工总数156万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44.7%。

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579亿元,增长26.1%,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0.2%,占全国轻工行业的4.9%左右,位居全国第6位;实现利税总额299亿元,增长15.8%,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28.8%;完成出口交货值1376亿元,增长10.1%,占全省工业出口交货值的34.9%。

我省轻工业中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有食品工业、制鞋业两大行业,产值上百亿元的有皮革业、塑料制品业、工艺美术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包装业、电池制造业、照明电器和家具制造业等行业,这些行业产值合计占全省轻工业产值的92.4%,是我省轻工业的支柱和重点行业。

目前我省形成了一批果蔬加工、休闲食品、制鞋、工艺陶瓷、箱包、家具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罐头、糖果、饼干、速冻果蔬、旅游运动鞋、钟表、轻革、塑料制品、伞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出口优势明显。

全省轻工产品中,有“中国名牌”的产品65个,占全省“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54%。

(二)存在问题与危机影响

我省轻工业虽有长足发展,但粗放式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档次及精深加工产品较少;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清洁生产程度低,部分行业如小造纸、小制革、发酵等行业的污染还较为严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人才匮乏,核心竞争力较低;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隐患尚未根本解决;品牌培育与市场建设滞后,出口产品中以贴牌产品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少。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轻工企业特别是出口关联度大、原料对外依存度大的行业受到严重冲击。

表现在:

一是外需不足,出口下滑。

2008年,全省轻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376亿元,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31.1%,比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二是市场萎缩,竞争加剧。

由于市场萎缩,部分产品订单取消,长单骤减,销售困难;三是经营困难,亏损严重。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亏损企业达1139家,亏损面15.8%,比上年扩大2.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9亿元,比上年增加53.1%。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突出”(即:

突出站位、突出优势、突出重点、突出创新、突出服务),着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积极扶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解困,培育自主品牌,加速淘汰落后,推动轻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强化优势。

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业竞争力为振兴重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把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较大、产业关联度较高、安排劳动就业较多、竞争优势较强的行业作为振兴着力点,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培育轻工新兴行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福建轻工产业体系。

2.拓展市场、扩大需求。

加强市场需求研究,挖掘国内外、各层次市场空间,增强行业联合开拓市场的能力,提高企业营销水平,积极开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推动轻工业有效扩张。

3.依靠科技、促进升级。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工产品,强化品牌优势,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提高轻工业核心竞争能力。

4.节能减排、持续发展。

降低物耗能耗,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质量安全,推进清洁生产,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轻工业发展之路。

(三)目标

力争至2011年,轻工业产值达7600亿元,年均增长18.4%;出口年均增长10%;培育泉州鞋业、莆田鞋业、福州塑胶、德化陶瓷、泉州箱包、漳州家具、厦漳农产品加工、泉州休闲食品、福州农产品加工、仙游仿古家俱、福漳钟表、闽南包装等12个全国知名的轻工产业集群;培育恒安、安踏、银鹭、达利、亚通等3~5家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

三、主要任务

以食品、制鞋、塑料、造纸、工艺美术等五大行业为振兴重点,加快发展绿色照明等轻工新兴行业和重点品牌企业,促进产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持续推进内涵深化技改提升工程,重点支持食品、制鞋、塑料、造纸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推动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

——食品行业

立足于我省自然资源丰富的省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区域优势,发展区域特色食品工业。

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茶叶加工业和休闲食品制造业等产业。

培育一批食品龙头企业,鼓励食品龙头企业以多种方式与农、林、渔业生产结合,根据当地资源特色,以企业为依托建立无公害原料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一批农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

加快食品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深化闽台食品行业合作,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加强质量管理,推进清洁生产,完善标准和检测体系,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方便、快捷、健康、绿色的食品。

水产加工业重点扶持福清、连江、东山、龙海、福鼎等水产资源丰富的县(市),形成以连江为中心的闽东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和以东山为中心的闽南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着力发展烤鳗、速冷食品、冷冻调理食品、贝类、藻类制品、鱼糜制品、海洋生物制品、渔用饲料等优势特色产品,加快产学研联合和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步伐,开发推广海洋生物技术、速冷技术、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提高加工的科技含量和加工转化率,实现水产品多重增值。

果蔬加工业培育壮大南平、三明、漳州为主的闽南北笋加工产业集群和以漳州、厦门为主的闽南果蔬加工产业集群。

大力采用真空冷冻干燥、膜分离、无菌罐装、液体超临界萃取、高速自动化控制等果蔬加工先进技术,重点发展精包装、小包装、即食、多风味笋制品和浓缩果汁、复合果蔬汁、速冷果蔬、脱水果蔬、功能果蔬以及果蔬软罐头等新鲜、快捷、营养、健康的果蔬食品。

茶叶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为重点,以品牌为中心,优化茶叶结构,形成以闽南乌龙茶产区、闽北乌龙茶产区、闽东绿(花)茶产区及闽西北多茶类产区等四个主要的茶叶生产区域。

乌龙茶以安溪、武夷山等县(市)为重点,充分发挥铁观音、水仙、大红袍等名优茶的品质优势、市场优势与品牌优势,争创福建乌龙茶的全球性地域品牌;绿茶充分利用福鼎大白茶等优良品种优势,不断增加名优茶的比重,加强绿茶制作工艺的引进和研发,提高茶叶品质,创立名牌产品;白茶以福建白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区域品牌为突破口,加强宣传,突出白茶独特的保健功能,逐步扩大规模,创立品牌。

大力发展高品质的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茶天然产物(包括茶多酚、茶皂素、咖啡碱等茶天然产物)、超微茶粉、茶酒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着力推广名优茶机械设备、乌龙茶空调做青、特种茶加工等先进茶叶加工技术,加大茶叶品牌建设力度,提高福建茶叶的综合竞争力。

——制鞋业

跟踪世界制鞋发展最新技术,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加快产业集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做强做大泉州、福州、莆田三大鞋业产业基地。

发展高档化、功能化、舒适性强的鞋类产品和辅料配件,提高鞋类产品质量和品牌附加值,加强制鞋业自主创新,培育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拥有商标(名牌)、人才、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的企业(集团)联合、收购、兼并、控股同行业中的劣势企业,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做大名牌企业规模,提高制鞋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

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展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鞋用材料的研究开发,提高制鞋设计能力及水平,鼓励消化吸收和开发新型制鞋机械装备。

加强与国际先进鞋业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对接,培育自主国际性知名品牌,进一步开拓国内外鞋类消费新市场,把我省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休闲运动鞋制造中心。

——塑料制品加工业

重点围绕我省“炼化一体化”项目所形成的石化产业链,将乙烯、丙烯为原料生产的中游产品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酰胺等延伸至下游的汽车用塑料、化学建材、包装材料、农用管材、薄膜等。

加强塑料机械和模具的设计和生产;加大对废弃塑料制品的回收、处理以及对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力度;大力采用不含氟里昂的发泡物,生产安全、卫生和环境友好的塑料制品。

汽车用塑料重点发展用于保险杆、仪表板的PP/EPDM专用料,用于汽车油箱的PU、PVC阻隔性塑料材料,用于汽车内装饰的塑料材料;工业、交通、信息产业用塑料制品重点发展ABS制品、改性PO制品、HIPS制品、PA制品、PC制品、聚酯(PET和PBT)制品等;建筑材料塑料制品重点发展塑料管材、塑料门窗、建筑防水材料、隔热保温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包装塑料制品重点发展BOPA薄膜、CPP薄膜、PE高透气流延薄膜、真空镀铝膜、缠绕膜、多层复合膜及一次性使用的环境友好塑料薄膜等;人造革、合成革重点发展湿法PU透气革、超细纤维合成革、耐水解PU合成革,用于汽车内饰件及文体用品的人造革等;农、林、渔业塑料制品重点发展功能性塑料棚、地膜,如光转换塑料棚膜、高保温塑料棚膜、耐老化防雾滴塑料棚膜、高光效可驱虫塑料棚膜等,同时大力开发生产节水用塑料喷灌、输水管道、塑料浮球、塑料绳索和网箱等;日用塑料制品重点发展防水透气鞋面材料,高弹吸震、耐磨止滑、抗菌除臭等功能性鞋底材料。

——造纸行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以林纸一体化为依托,充分发挥资源和港口优势,优先发展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鼓励进口木材和废纸,加大利用非木纤维原料,进一步提高主要纸种及木(竹)原生纸浆生产水平,大力发展新品种,加大产业重组力度,强化环境保护和节水节能,实施集团化发展和品牌扩张战略,培育壮大闽西北林纸一体化基地和闽中南沿海地区纸业产业集群,促进福建造纸工业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原料基地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环境友好化方向发展。

调整方向: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

推进闽西北(主要是南平、三明和龙岩一带)林纸一体化基地的建设,促进造纸工业与林业的良性互动,加强产业的整合和扩张,培育和组建大型林浆纸联合企业,做大做强原生纸浆和以原生纸浆为原料的纸和纸板的生产能力,提升高档薄型包装用纸水平;闽中南沿海地区纸业集群(主要是泉州、漳州和莆田一带)要加大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临港大型浆纸企业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拓展国外废纸和纸浆进口渠道,建立国内废纸回收和流通体系,加强与纸制品产业的链接,发展品牌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产品。

二是优化产品结构。

增加高技术含量和高经济效益纸种,减少低档次、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纸种,增大文化用纸和产业用纸比重,提高包装用纸和生活用纸档次,促进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多样化、高档化。

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污染防治水平,严格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排放前治理;加强造纸行业的基础性技术研究和应用性技术开发,增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高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水平。

利用福建省造纸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重点开发推广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档纸、加工纸和特种纸制造技术、环保节能型废纸制浆造纸技术、制浆造纸过程节能节水降耗减排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速生丰产林种苗培育技术、林地管理和木(竹)材制浆技术等;推广青山纸业和南纸股份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大以预防和源头控制为主的污染防治,减少分散的企业污染源点;引导上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向纸业产业基地集聚,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治污设施、创新平台和物流配送体系,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树立我省发展低消耗、低(无)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造纸产业的示范园区。

——工艺美术业

加强福州特艺城、惠安雕艺城、德化陶瓷城、莆田工艺美术城等工艺美术专业市场建设,扩大莆田“中国木雕之城”、惠安“中国石雕之都”、德化“中国陶瓷之都”、安溪“藤铁工艺之乡”、仙游“中国古典家俱之都”、福州“寿山石之乡”等工艺美术特色区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加快构建一批集生产、原辅料配套、创新培训、销售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完善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和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程度,重点发展福州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莆田木雕,仙游古典家具,惠安石雕,德化陶瓷,厦门漆线雕等国内外独有或闻名遐迩的传统优势产业。

——钟表、包装、陶瓷和绿色照明等行业

钟表行业要逐步延长产业链,尽快介入国际钟表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高的一环,生产出更具价格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转移。

重点培育漳州产业集群,推进闽港钟表行业的技术合作;

包装行业着力发展适合现代生产和技术进步需求的新材料、新包装,提升包装行业科技发展水平,重点发展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数字式打样技术、柔性版印刷技术、印刷分色高速自动化技术等;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真空镀铝、微细瓦楞等印刷新材料;细瓦楞纸容器、彩色印刷纸箱、新型屋顶型纸盒包装、绿色包装材料等包装新产品;复合罐、异型罐等系列包装罐等;

陶瓷行业重点推广使用节能降耗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发展工业用和工程用新陶瓷。

照明光源行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新光源、新灯具、LED灯、紧凑型荧光灯等。

(二)立足扩大需求,积极拓展市场

进一步拓展内需市场。

立足国内各层次消费市场发展的需求,生产与安居工程、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工程等相配套的轻工产品。

深化市场研究,积极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轻工企业优质生产能力稳定发挥。

支持我省企业“家电下乡”产品销售。

鼓励和指导省内生产企业积极参与“家电下乡”工作,努力扩大地产产品的中标数和销售额,促进我省家电生产企业扩大市场份额。

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完善出口风险保障机制,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参股控股、品牌收购、营销网络建设、建立研发中心等开拓国外市场;通过自主创新和品牌培育,带动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支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加快大型专业市场建设。

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及城市化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一批辐射和拉动力强的大型轻工产业专业市场。

支持漳州果蔬农产品交易市场、晋江世纪食品城、莆田鞋服城、泉州箱包辅料市场、莆田工艺美术城、建瓯笋竹城等专业市场建设。

加大名优特轻工产品推介力度。

组织开展“八闽名特优轻工产品巡礼”活动,利用“5·18”、“9·8”及国内外各种专业展会,多方位展示福建轻工产品;鼓励省内知名品牌龙头企业,联合其他中小型企业,拓展城乡市场,总结借鉴“家电下乡”经验,带动农村市场消费;深化闽台经贸合作,支持企业组团到台湾参展和拓展台湾市场;发挥闽商遍布国内外的优势,拓宽我省轻工产品销售渠道。

(三)培育自主品牌,壮大产业集群

加强重点行业的品牌培育,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联合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品牌企业通过品牌收购、营销整合、国际参展、广告宣传、质量认证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提高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增强品牌企业的市场控制力。

加大对产业集群区域内信息、研发、培训、检测、市场和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投入,在产业集群内实现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增强集聚效应,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我省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轻工产业集群。

办好中国(晋江)鞋业博览会、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博览会等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展会,形成区域品牌。

(四)加强节能减排,促进持续发展

加快淘汰落后。

限制和淘汰高耗能、环保不达标、技术落后的工艺、装备和产品。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消耗资源和能源较多的造纸、陶瓷、发酵等行业推进节能降耗工作,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推进清洁生产。

从生产源头和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推广皮革、发酵、制浆等行业中技术成熟、低成本的污水治理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行污染物深度处理和再生利用以及副产物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鼓励开发和采用符合环保要求、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的新型轻工装备。

(五)优化区域布局,加快产业转移

加快构筑山海协作通道,建立山海挂钩共建山区产业转移园区的协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沿海与山区市县通过结对子加快产业转移。

沿海地区轻工企业要有效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优化结构,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创建国际品牌,逐步推进“沿海接单、内地加工”模式,将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加工产业逐步向山区转移。

山区要发挥资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势,加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载体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主动承接沿海传统产业转移。

四、政策措施

(一)支持企业开拓市场

巩固和拓展国内外市场。

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简化退税手续,加快退税速度;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收汇风险;稳定食品、制鞋、工艺美术、箱包、钟表、家俱等大宗传统商品和大型企业出口,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对台贸易,拓展产品进入台湾市场的通道;落实好国家新出台的加工贸易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鼓励有自有品牌的企业收购或参股国际知名品牌及销售网络创建“中国世界品牌”。

在知名网站开设福建专区,支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发挥营销联盟和行业商(协)会作用,支持举办福建轻工名优产品巡回展和组织参加国内外专业展览会,推动在国内中心城市及大卖场设置福建产品销售专区,展示我省名优轻工产品风采。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应用现代营销模式带动相关联企业和产品开拓市场。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对基本面良好、带动就业明显、信用记录良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轻工企业,允许将到期的贷款适当展期,帮助其渡过难关;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快建立和有效运作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以其上年度小企业贷款季均余额为基数,按本年度小企业贷款季均余额增幅超过5%部分的8‰予以风险补偿;建立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提供贷款的银行,按其年度新增贷款额的5‰安排补偿金;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省级企业资金链应急保障周转金运行机制。

2.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融资担保和省级再担保公司的信用增级、分担风险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担保公司互信合作,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的贷款,银行金融机构应适当简化审批程序并予以利率优惠;对为中小工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按年度担保额8‰的比例补偿,其中为台资工业企业提供担保的按16‰比例补偿;为轻工调整与振兴投资项目企业承保的担保机构,可优先获得省级再担保公司的再担保。

3.拓宽融资渠道。

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各类以不动产、动产、权利为抵(质)押的信贷业务,满足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优先支持重点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再融资或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专项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筹集发展资金。

(三)加大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入

1.推动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列入中央新增投资计划,对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与技术改造投资计划的项目,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并按时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2.整合省级有关部门支持企业发展方面的资金,按照“部门管理、集中投入”的原则,重点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技术改造:

支持食品、制鞋、塑料、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新型包装、绿色照明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技术创新:

充分利用“6·18”平台,推动项目对接,促进项目成果产业化。

组织实施轻工产业集群技术提升工程,在塑料、造纸、制鞋、陶瓷等行业开展企业技术提升诊断辅导工作,将食品安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轻工新型材料(包括鞋用新型材料、改性塑料等)优先列为省科技开发重大专项或行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有效突破一批轻工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轻工行业的技术升级。

——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节能减排:

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节能、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以及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配套项目等给予财政补助,对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改造和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量达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按150元/吨给予奖励;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财政补助政策,按投资总额的10%-15%给予补贴,鼓励企业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对减排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奖励。

(四)有效引导民间资金投资

1.设立省级创业投资资金。

通过创业投资方式,对种子型、创新型、成长型的未上市中小企业采用股权投资、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运作方式,引导民间资金投向轻工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项目。

各设区市政府可以根据创业投资发展的需要和财力状况设立创业投资资金。

2.鼓励企业联合并购重组。

认真落实有关并购重组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实施联合并购重组;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加大对重组企业的信贷支持;对重组企业的项目用地、职工安置、行政许可审批以及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给予优先支持。

3.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

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基础性工业,向上游产业链延伸。

(五)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1.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若干意见》(闽政文〔2009〕25号)和相关部门出台的减轻企业负担的措施。

2.鼓励企业“零增地”技术改造,对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利用现有厂区、厂房改造建设的项目,不再增收土地出让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的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先征后还,通过财政预算支出全额返还给企业。

(六)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政府引导的产业转移、优化区域布局的工业项目用地,实行最优惠的地价政策,按我省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招拍挂出让土地使用权,适当放宽其全部付清土地出让金的期限;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允许产业转出、转入地按照依法、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对口调剂使用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

(七)推进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建设

对企业已有经认定的原料林基地列入工业原料林管理,依法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按方案将采伐指标下达到相应的编限单位。

拥有一定规模基地的企业可按相关规定申请成立木材检验机构,负责基地林木检验,建立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建设专题协调机制,定期协调企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有关问题。

(八)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产业政策和信息引导;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及“6·18”对接、市场开拓等方面工作;组织省内外行业专家开展对中小型企业技术诊断辅导工作;完善行业预警机制,协助完善我省轻工产品出口快速反应机制;组织企业开展“走出去”培训和参加国内外专业展览会;协助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制定和品牌创建工作;开展行业操作技能培训和竞赛,提高劳动者素质。

五、组织实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方案》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并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建立部门信息联合发布制度。

相关部门要建立总结和评估制度,每年对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执行进展情况及其成效进行总结评估。

各设区市要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