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PPT文档格式.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222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PPT 页数:2537 大小:80.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史PPT文档格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37页
中国现代史PPT文档格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37页
中国现代史PPT文档格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37页
中国现代史PPT文档格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37页
中国现代史PPT文档格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PPT文档格式.ppt

《中国现代史PPT文档格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PPT文档格式.ppt(25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史PPT文档格式.ppt

尽管也有学者主张近代史应延伸至1949年,但由于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史研究没有提到日程上来,这种分期在学术上的矛盾还不十分尖锐。

自20世纪80年代国史研究兴起之初,人们为了避开对“现代史”的既有定义,提出了“当代史”的概念,使这一矛盾又被暂时掩盖起来。

根据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或某个国家历史时代的划分,主要应当依据其社会形态的变化。

当初中国史学界之所以把1919年作为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水岭,目的在于用五四运动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这实际上是对革命史阶段的划分,本不应成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期。

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有了60多年的历史,如果再把1919年作为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水岭,不仅从历史分期的角度站不住脚,而且也容易给现代史的学科定位造成障碍。

目前,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和现代史的起点比较符合我国历史实际情况,得到越来越多史学工作者的支持。

历史分期是动态性的,不会一劳永逸,随着时间的延续,原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的上下限,还会发生相应改变。

例如,再过100年,可能需要从现代史中分出一个独立的当代史来。

不过,这是由后人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了。

(二)什么是中国现代史研究?

一般说,中国现代史研究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

具体说,是指对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包括领空、领海、岛礁)的社会及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关系发展变化过程的研究。

它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军事等内容,也包括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灾害,或气候异常、地震、泥石流等等给人类造成的自然灾害;

不仅要对国家整体历史进行研究,也会涉及地方史、部门史、行业史等专史的研;

不仅要对中央政府管辖区域内的历史进行研究,对暂时未受中央政府管辖的一些地区的历史也要研究。

要注意中共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心领导力量,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定等,必然对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中国现代史研究与党史建国后部分的研究,在内容上难免会有许多交叉和重合。

比如,党在建国后的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的领袖人物,也同时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现代史研究对这些不可能不涉及。

另外,中国现代史研究与党史建国后部分的研究之间,在理论上也肯定有一些相同、相近、相通之处,很难截然区分。

比如,一个中国现代史学者对中国现代史分期、主线、主流等问题的看法,也会是他对党史建国后部分同类问题的见解。

但中共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学科属性毕竟有所不同。

党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它的学科定位为政治学;

即使从史学角度看,它也属于专史研究的性质。

而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在现代或当代的历史,与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研究相衔接,纯属史学学科,而且是断代史性质。

因此,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无论在研究角度、范围、重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必然会有很多不同。

总之,中国现代史研究与中共党史研究各有各的学科属性、研究任务和社会作用,谁也代替不了谁。

现在一些国史书与党史书存在内容雷同或近似的现象,并非它们的本质属性使然,而是由于中国现代史书过多地写了本该由党史书来撰写的内容,党史书则过多地写了本该由中国现代史书来撰写的内容。

这正是今后需要通过加强国史研究和党史研究这两个学科的学科建设加以解决的问题,而不应当成为怀疑中国现代史研究存在必要性的理由。

二、二、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的分期及阶段划分的分期及阶段划分

(一)关于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目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分期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1.四分法。

即根据历史决议,将国史划分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的十年,伟大历史转折以后的时期。

(教材所用)1.1949年10月-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召开,宣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建立。

2.1956年9月-1966年5月“文革”爆发以前。

3.1966年5月-1976年10月,“文革”十年。

4.1976年10月-现在。

2.五分法。

即在第一种分期的基础上,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再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为界,分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时期。

3.六分法。

即在第二种分期的基础上,将“伟大历史转折以后的时期”,再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界,分为“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新时期”。

4.八分法。

即在第三种分期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新时期”进一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界,划分为“改革开放初期”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

再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把2003年以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进人科学发展的改革开放新阶段”。

就是说,把迄今为止的国史概括为八个时期:

三年恢复,四年改造,十年探索,十年“文革”,两年徘徊,改革开放之初,建立市场经济,进入科学发展。

5.五分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认为,从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或目标模式的角度来观察和划分历史时期。

如果按照这种分期方法,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1949一1956年。

这是结合中国实际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或者说是以苏联的建设道路为目标模式的时期。

2.1956一1978年。

这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或者说是要突破苏联模式,试图用计划经济体制加群众运动搞建设的时期。

3.1978一1992年。

这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或者说是在经济体制上试图采用计划经济加市场调节模式的时期。

4.1992一2003年。

这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的时期,或者说是确定建立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

5.2003年至今。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时期,或者说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前提下,开始注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期。

(二)关于中国现代史的主线。

所谓历史的主线,是指贯穿历史全部过程并始终支配历史沿着某种既定方向前进、反映历史发展内在动力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脉络。

认清历史的主线,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原因,认识其特点,掌握其规律,预测其趋势,因此是历史研究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目前对中国现代史主线的提法虽不只一种,但大多主张主线只有一条。

这些提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种提法认为,中国现代史的主线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

这种提法虽然抓住了中国现代史的本质特征,但并没有揭示出贯穿迄今为止中国现代史全部过程、并始终左右着国史发展的基本动因。

因此,与其说它是中国现代史的主线,不如说是给中国现代史下的一个定义。

再一种提法认为,中国现代史的主线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种提法虽然说出了贯穿中国现代史并反映其发展的内在原因,但它对于其他许多国家许多时段的历史同样适用,并没有揭示出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这一特定过程的特殊动因。

因此,也不宜把它说成是中国现代史的主线。

还有一种提法认为,中国现代史的主线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这无疑是贯穿中国现代史并左右中国现代史、反映中国现代史发展特殊动因、具有中国现代史特点的一条主线;

中国现代史中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深层原因,都可以从这条主线中找到答案。

但它并非中国现代史唯一的主线,因为只要再认真分析一下便会看到,在中国现代史中还有一些贯穿始终的重大事件,另有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行的动因,是这条主线所涵盖不了的。

如果把它看成唯一的主线,会发生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

朱佳木认为中国现代史的主线至少有三条: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这三条主线中,第一条最重要,但是它代替不了另外两条主线。

新中国近60年的历史说明,这三条主线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和左右着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共同决定着我们国家始终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自己的最高利益。

迄今为止在中国现代史中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几乎都可以从这三条主线中找到答案。

同时,从这三条主线也可以预测出中国的未来走向。

(朱佳木: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三)关于中国现代史的主流。

所谓中国现代史的主流,指的是在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史中,究竟成就是主要的还是失误、错误是主要的;

或者说,对中国现代史的评价,从总体上说究竟是以正面为主还是以负面为主。

目前,中国现代史学界对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分歧不大,多数都认为成就是主要的;

但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分歧就大了,不少人或明或暗地认为失误和错误是主要的,个别人甚至把那段历史描绘成专制的、黑暗的历史,比旧中国更坏更糟。

因此,要回答什么是中国现代史主流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特别是那段历史中发生的失误和错误。

(四)关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型人民共和国。

国史研究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指南,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思想,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奋斗历程、成功经验和发展规律。

同时,国史研究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也要认真学习继承中国历史学的宝贵遗产,借鉴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创新。

(张星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述论,中国历史学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9、81页。

)三、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动态三、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动态

(一)、国内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动态

(一)、国内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动态中国现代史研究是一门相对年轻的新兴学科。

它最早的成果可以追溯到由中共中央宜传部等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五年简史,以及1958年由北京师范学院师生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国史研究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建国以来历史开始的。

1979年,中共中央在准备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讲话稿的过程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简要回顾和初步总结。

接着,用一年零八个月时间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在1981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

历史决议讲的虽然是党的历史问题,但这些问题同时也是国家的重大历史问题;

具体起草的虽然是专门的写作班子,但邓小平、陈云等一些老一代革命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在党内四千多高中级干部和一部分党外人士中还进行过认真讨论。

因此,制定决议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高层次集体研究国史的过程,为此后的国史研究指明了正确的理论方向。

在胡乔木的倡议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了关于对建国以后各条战线的历史经验作出有科学价值的总结、编撰系列专著的方案,并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央宣传部部署,编辑出版了大型丛书当代中国。

这套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