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历史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期: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后期:
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受破坏(典型例子:
“楚王问鼎”),大国兼并小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崩溃。
三西周的宗法制
1、西周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
根据血缘亲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宗法制保证了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防止争夺,稳定统治。
四、西周礼乐制度:
维护政治的安定,保证社会的和谐,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有久远的影响。
被看作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春秋时期,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楚王问鼎”)。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的统一:
1、“六王毕”(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结束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
2、“四海一”: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击匈奴,设九原郡,修直道、长城;
统一岭南(灵渠);
治“西南夷”(五尺道)。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3、作用及影响:
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二、郡县制全面推行:
1、内容:
郡(郡守)—县(县令)—乡—里—亭。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逐步削除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2、意义:
有利于避免或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完备的中央官制
1、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首创皇帝制度,总揽全国一切大权(包括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三公九卿: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下设诸卿,如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中尉、将作少府);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命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2、“朝议”制度可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前提是君主专制,君主不接受,任何正确的政策也不可能施行。
3、汉承秦制
四、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公元前212):
焚书令、挟书律
加强思想专制,巩固王朝统治。
与秦统治者欣赏和实践法家专制思想有关。
2、影响:
达到了思想专制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王朝统治。
但它是文化高压,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开后代思想文化专制的恶例;
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从汉至元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皇权权力增强,相权权力削弱;
地方权力逐渐减弱,集中到中央。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汉
汉承秦制;
汉武帝设”中朝”(即内朝,决策机构)和”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汉光帝,扩大尚书台权力(中枢机构)
汉初:
郡国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雏形)
隋
三省六部制(发展)
州县二级制
唐
三省六部制(完善):
尚书省(执行)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相权一分为三,保证君权的独尊
道(监察区)、州县三级制;
藩镇割据
宋
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政);
参知政事(行政);
三司(财政)
路(监察区)、州县三级制
元
中书省(行政,直辖腹里)枢密院(军事)宣政院(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
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边远地区:
宣慰司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在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对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
二、监察体制
秦: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13州部),设州刺史监察地方,中央由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地位仅次于丞相;
唐设御史台,明设都察院。
因专制制度本质所决定,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监察机构和官员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汉武帝时贤良是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最初的标准是德行才能。
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凭据。
这种制度相对封闭,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是考试选官的制度,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积极作用: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消极作用:
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第4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明朝
1、中央:
废除丞相,废除行省(原因:
丞相制度妨碍了君权集中,导致社会动荡),权分六部,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制度(原因:
明太祖“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但内阁不是行政或决策机构,不可能制约皇权。
2、地方:
设三司——布政司(行政);
都指挥司(军政);
按察司(监察)
二、清朝
1、雍正帝:
(军机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特点:
简、速、密。
军机大臣是由亲信满汉官员充任,他们每天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
军机处实际是皇帝御旨的传达机构。
另有密折制度。
2、边疆政策:
清朝基本原则:
尊重、笼络,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P19)。
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土尔扈特部回归说明了中华民族有很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明代时开始的“改土归流”到了清代特别是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3、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进步因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力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受到严重的阻碍,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致无以抗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4、面对近代化浪潮,晚清统治者慑于内外压力,进行了一些政治制度改良,但都只是官制改良,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专制主义皇权。
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制,为中国政治的历史性进步开辟了道路。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背景:
中国逐渐衰落,面临严重社会问题;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
虎门销烟(1839年)
(2)过程:
第一阶段:
1840年战争爆发(广州→定海→天津);
第二阶段:
1841年战争扩大(英国强占了香港岛)
(3)结果: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割香港岛;
(破坏领土主权完整)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4)影响: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广州→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圆明园)
(1)原因:
列强为了扩大侵略权益
(2)结果: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导火线:
东学党起义)
失败,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
《马关条约》(1895年):
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
2亿两白银;
开放: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列强开始资本输出)
尾声:
三国干涉还辽;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表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特征:
瓜分领土和资本输出。
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
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导火线:
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
4.5亿两白银(本息9.8亿两);
设立“使馆界”(破坏领土主权);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毁炮台,准许外国驻兵;
惩办与列强作对的官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列强入侵影响:
由原本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人权:
无视中国人民基本生存权;
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
破坏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完整。
(3)经济:
掠夺财富;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二、瓜分危机
1、背景:
《马关条约》的刺激;
19世纪末,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侵略。
2、表现:
瓜分狂潮——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列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中:
1841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边疆新危机
2、经过:
1875—1878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