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农民增收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820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农民增收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XX市农民增收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XX市农民增收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XX市农民增收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XX市农民增收情况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市农民增收情况汇报.docx

《XX市农民增收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农民增收情况汇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市农民增收情况汇报.docx

XX市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坚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收入现状

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19元,比上年净增156元,增长8.3%;与2019年相比,净增602元,年均增幅7.28%。

分析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情况,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为102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4%,与2019年相比,净增208元,增长25.5%。

家庭经营性收入中,以第一产业收入为主,为841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82.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4%。

在第一产业收入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达到686元,占81.6%;牧业收入次之,为142元,占17%;林业收入12元,占1.4%。

在农业收入中,以粮食收入为主,为350元,占农业收入的5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8%;果业收入200元,占农业收入的29.2%;瓜菜收入82元,占农业收入的12%。

粮食、果业、瓜菜三个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63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1%。

特别是粮食收入在现阶段农民增收中占主导地位,是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加的主要因素。

二是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我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呈逐年快速上升态势,已由2019年的21.6%上升到2019年的37.5%。

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62元,比2019年净增334元,增长78.2%。

在工资性收入中,以劳务收入为主,为660元,占工资性收入的86.6%,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5%。

三是非生产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有益补充。

总体来看,传统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农业补助和补贴力度的加大,非生产性收入(主要指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且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有益补充。

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非生产性收入为244元,比2019年增长52.6%,增幅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10.4个百分点,充分说明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助动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

四是农民收入出现明显增长节点。

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19元,首次突破2019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2019元是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道“坎”,在2019元以下可以以第一产业为主来实现,在2019元以上,就必须通过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和壮大农村二、三产业来实现。

尽管我市农民增收势头良好,但同全国全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9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值比全国少2110元、比全省少299元;增幅低于全国7.1个百分点、全省0.8个百分点,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规模小,龙头企业数量少、效益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二三产业收入为182元,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滞后的农村二三产业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

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先进农业技术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不高,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四是农业基础条件较差,交通、水资源瓶颈制约仍很突出,科技长入农业的水平不高,农业效益增长缓慢。

五是农资价格的上涨,大幅度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当前农产品价格正处于相对高位,继续增长的空间很小。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认真研究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培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工作部署、财力分配上充分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宣传、引导和动员群众自觉顺应天时,适应市场,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力推进“草畜、苹果、瓜菜”三大主导产业开发。

2019年全市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到278.1万亩,肉牛饲养量达到66.8万头,肉绒羊饲养量达到244.8万只,草畜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46元。

苹果园面积发展到116.4万亩,苹果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元。

种植瓜菜147万亩,其中设施瓜菜3万亩,瓜菜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82元。

草畜、苹果、瓜菜三大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42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三)加快劳务输转,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立足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充足的实际,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按照“扩大分子、缩小分母”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认真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扩大组织输转规模,增加劳务收入,努力增加非农产业和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的份额。

目前,全市中小企业、非公经济总数达到3.99万户,从业人员19.2万人。

2019年全市共输出劳动力68.6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0.63亿元,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5%。

(四)落实惠农政策,努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在全面落实中央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母猪补贴等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市、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采取政策支持、舆论宣传、荣誉激励等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进行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促进农民增收,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得到转移性收入183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

为了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今年市财政安排农业发展资金2500万元,支持优势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落实老区贴息资金1000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

(五)加大扶贫力度,努力增加贫困农民收入。

针对我市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农民增收困难的现实,把加大扶贫力度作为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认真实施扶贫整村项目,扎实开展社帮扶,积极探索整乡、整区域连片开发和产业化扶贫的路子,扶持发展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的增收产业,使贫困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19年,全市消除绝对贫困人口2.17万人、低收入人口5.8万人,贫困面下降了3个百分点。

三、今后五年农民增收计划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经过五年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的指示精神,促进我市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在全国人代会之后,及时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对农民增收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决定实施“农民增收五年行动计划”,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下发了“庆阳市农民增收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编制纲要”,市财政落实编制经费100万元,正在组织市、县抓紧编制“农民增收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今后五年,我们将围绕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突出抓好十方面的增收措施,着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一)农民增收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干部帮扶农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突出特色,壮大规模,打造品牌,提升效益,纵深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努力拓宽劳务输转渠道,建立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全面发展。

(二)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

计划到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超过201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实现翻番目标。

其中工资性收入达到1310元,家庭经营性收入达到2430元,财产性收入达到120元,转移性收入达到340元。

分年度目标任务为:

2019年达到2328元,净增298元,增长14.7%;2019年达到2700元,净增372元,增长16.0%;2019年达到3139元,净增439元,增长16.3%;2019年达到3627元,净增488元,增长15.5%;2019年达到4200元,净增573元,增长15.8%。

(三)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立足资源优势,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三产联动,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开发、劳务输转、龙头带动、科技推广、项目拉动、节本增效、二三产业、财产收益、干部帮扶等十大增收途径,确保实现农民增收目标任务。

一是政策支持增收。

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市、县财政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农业和农村流动,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预计到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获得的各项政策性补贴收入可在目前的基础上新增150元,达到333元。

二是产业开发增收。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按照“南果北草、南牛北羊、塬区苹果、川区瓜菜、全市劳务”的布局思路,大力发展草畜、果品、瓜菜三大主导产业,扩大基地规模,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结构向大规模、高效益、高层次的目标迈进,使特色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大支撑,到2019年,粮食和特色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2115元。

①稳定粮食生产。

按照依靠科技、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稳定发展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的粮食生产,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其中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种植玉米达到10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5万吨以上,到2019年,粮食生产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400元。

②发展特色产业。

每年新种紫花苜蓿110万亩,新增肉牛15万头,新增舍饲肉绒羊20万只,新栽优质苹果30万亩,新增瓜菜5万亩、其中设施瓜菜1万亩。

到2019年,全市紫花苜蓿留存面积达到500万亩,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出栏28万头,舍饲肉绒羊饲养量达到200万只以上、出栏9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出栏50万头,草畜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485元;苹果面积达到200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达到50万吨,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526元;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设施瓜菜10万亩,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438元;三大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449元。

另外,通过发展油料、黄花菜、药材、花卉等,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266元。

三是劳务输转增收。

按照“抓培训、强技能、稳输转、促增收”的要求,在稳定扩大劳务输转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从业资格认证和信息化服务工作,健全务工人员维权评估调查机制,稳定开拓劳务基地,提高组织化输转程度和平均薪酬水平,确保全市每年输出劳动力50万人(次)以上,到2019年,劳务输转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310元。

四是龙头带动增收。

按照抓产业、壮龙头、强链接、建网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通过项目扶持、技术服务、科研支撑等方式,积极引导以畜产品、杏产品、苹果、小杂粮等为重点的农产品营销加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