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思想的异同.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78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孟思想的异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孔孟思想的异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孔孟思想的异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孔孟思想的异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孔孟思想的异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孟思想的异同.doc

《孔孟思想的异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孟思想的异同.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孟思想的异同.doc

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2、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4、仲弓问仁。

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

孔子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

   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人性问题

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之民莫非王臣”的愚忠思想,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要“温良恭俭让”。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

人格培养

孔子:

克己复礼。

   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孟子主张一个人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真正具备“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德才,也才能奉献于社会造福于他人。

君臣关系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

“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离娄下》)

仁义礼智

孔子侧重强调“克己复礼”。

   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成,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对待学问

孔子以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孟子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道德修养

(一)孔子认为,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圣人”,其次是“君子”。

   1、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

   2、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①欲仁得仁: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②善学知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学、思统一)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多闻、多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见贤思齐)

   ③克己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④内省思仁:

   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反省称为“自讼”)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⑤力行近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⑥磨炼成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住也。

(《论语•子罕》)

  

(二)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追求,去实践。

   1、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孟子•公孙丑上》)

   2、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①存心保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孟子•公孙丑上》)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孟子•离娄下》)

   ②寡欲养心: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尽心下》)

   ③反求诸己: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孟子•尽心上》)

   ④尽心知性: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也,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⑤动心忍性: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⑥以义求仁: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