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导师如何抉择佛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7282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顺导师如何抉择佛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印顺导师如何抉择佛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印顺导师如何抉择佛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印顺导师如何抉择佛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印顺导师如何抉择佛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印顺导师如何抉择佛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印顺导师如何抉择佛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顺导师如何抉择佛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印顺导师如何抉择佛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0402什么是“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

12

0403什么是“(梵化之机应慎)”?

13

0404什么是“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

14

05赞扬菩萨道归向于人间佛教14

06结论17

 

导师宿缘深厚,在民国七年(约13-14岁),就开始了宗教的追求。

导师说:

他生长于农村,因为经济的问题,早就失了学。

由于学习中医,“医道通仙”四字,引发他对于仙道的兴趣。

特别是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对于长生的重要性。

读过了仙道教《抱朴子》,《吕祖全书》,《黄庭经》,《性命圭旨》,《慧命经》,《仙术秘库》──这一类仙经;

而且还旁求神奇秘术,如奇门、符咒之类。

进过同善社,也学过灵子术与催眠术。

最着重于个体的长生与神秘现象。

这就是导师对宗教义理探讨的开始。

从所研究的道经与修学的内容来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应是相当用心与深入,尤其是神秘现象的探讨,这对于导师后来对外道的抉择批判,有他的重要价值。

这样暗中摸索了两三年,终于被他父亲发觉了,由于父亲不赞同,要他去教书。

当了老师,开始研究老、庄,同时阅览一些近代书物,导师的宗教观开始变了。

老、庄的哲理虽然非常深彻,然而反造作的回复自然,返归于朴的理想,导师认为是不可能的。

尤其独善的隐遁生活,对社会没有任何积极的利益。

老庄与近代的哲学,使导师视野更宽广,但对独善与隐遁的思想不表同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导师从小就对人生与社会的关怀倾向,关心是对社会大众的利益,而不是个己的。

导师对道教的信念动摇后,回复到读过的儒书。

导师认为儒家的身心的修养功夫,与政治的大理想。

是平常,切实,重人事,尊理性,确为我国文化的主流。

虽然是同情他,赞美他,却还是不能充实自己空虚与彷徨的内心。

这样的出入老、庄、孔、孟,又有四五年之久。

可见导师从小内心的需求是什么,不是一般的思想可满足的,尤其导师认为儒家是缺少宗教情操的。

导师就在空虚彷徨中,经朋友介绍,接触到基督教,并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研读了《新旧约》,阅览一些《基督徒》的杂志;

也实行祷告,参加过奋兴会,但最后还是无法成为一基督徒。

最主要的原因是,某种思想的难以接受。

如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火。

不以人类的行为为尺度,而以信我不信我为标准。

也就是“顺我者生,逆我者亡”,有强烈的独占的排他性;

不属于归信者,一切都要毁灭。

这种阶级爱的底里,显露出残酷的仇恨。

所以导师无法信赖神是慈悲的,所以也不信耶稣可以为人赎罪。

所以不到两年,从基督教而来的短暂光明,就迅速的消失了。

从这种因缘中,可以看出导师重理性重思辨的特质,从年轻时就显露出来,所以他不被神教的外表所迷惑。

后来偶然读到冯梦祯的《庄子序》说:

“然则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

使他心动,开始向佛法去探讨。

从寺院里寻找,读到了《龙舒净土文》,《金刚经石注》,《人天眼目》,《传灯录》,《法华经》,《中论》等。

导师说他初学而读这样深的教典,是不太懂的。

就是因为不懂,使他更向往;

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他更耐心的读着。

越是觉得佛法的无边深广。

后来读到太虚大师的《居家士女学佛程序》,才从浅处学起,读了一些门径书,又读了一分属于三论、唯识的大乘经论。

虽还不大明了,而佛法已成为导师的光明理念,信心不断增长。

最后导师肯定的说:

他相信三世因果观,最为入情入理。

可以由此而离恶向善,由此而转凡成圣。

即使不曾解脱,或者堕落,而最终还是要向上升进,达到要究竟解脱的。

导师认为:

佛法是以行为善恶为凡圣的尺度,而不光凭信愿。

佛法重个己的解脱,而更重利益众生。

佛法重于彻底的觉悟,唯有真的觉悟,才有真的自由。

所以佛法是信愿、智慧、慈悲的总和。

导师最后确定而选择了佛教,作为他苦难中的安慰,黑暗时的明灯。

导师在这么年少的时期,经多年的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生命皈依处,这是透过理性与智慧的抉择,唯有佛法没有盲信,是依自己行为的善恶为准则,重内在的净化解脱,更重视众生的利益,导师的抉择是这样的明觉,确立而不疑,真是不可思议。

他赞仰菩萨常道,不曾能急于求证。

然而从此以来,导师过着平淡安定的生活,不知别的,只是照着他自己所选择的,坦然直进。

导师出家前约11-12年的时间,已深入各宗教领域作深切的探讨,最后选择了佛法,这对于抉择佛法与外道不共的特质.有深切的肯定,更难得的是对菩萨道的赞仰,有深切的体会,这几乎确立了他一生的归向。

在家时,“以三论、唯识为研究对象。

……理解到的佛法,与现实佛教界的差距太大,这是我学佛以来,引起严重关切的问题。

这到底是佛法传来中国,年代久远,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变质,还是在印度就是这样──高深的法义,与通俗的迷妄行为相结合呢”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愿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学。

将来修学好了,宣扬纯正的佛法。

(《游心法海六十年》五页)!

导师身处的时代,佛教的生态与佛法差距太大,引起导师的忧心与关切,为了真理的探求,为了探求纯正的佛法,就这样舍下了家业,毅然的放下人间凡情,走上了出家求法修学之路,为的是将来宏扬纯正的佛法,导师这种菩萨的悲心愿力,就是他一生为佛教为众生不退的动力。

导师经过了“出家八年的修学后,知道(佛法)为中国文化所歪曲的固然不少,而佛法的渐失本真,在印度由来已久,而且越(到后)来越严重,所以不能不将心力放在印度佛教的探究上”(《游心法海六十年》一三页)

尤其是印度佛教的灭亡,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虽有外来的因素,如印度教的复兴与回教的入侵,但导师认为必有佛教本身内在因缘,物必自腐而虫生,才是最重要的主因。

中国佛教的衰败其来有自,应与印度佛教的因缘有关,所以更确定要从印度佛教去抉择而找出流变与衰亡的原因,希望对中国的佛教有澄清的作用。

导师在佛法的探求中,感觉到佛法常说的大悲济世,六度的首重布施,物质的、精神的利济精神,与中国佛教界是差去太大了。

后来读到了‘增壹阿含经’所说:

“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也回想到在普陀山阅藏时,读到‘阿含经’与各部广‘律’,有现实人间的亲切感、真实感,而不是部分大乘经那样,表现于信仰与理想之中,而深信佛法是“佛在人间”,“以人类为本”的佛法。

就更决定了探求印度佛法的立场与目标,如导师在‘印度之佛教’“自序”所说:

“深信佛教于长期之发展中,必有以流变而失真者。

探其宗本,明其流变,抉择而洗炼之,愿自治印度佛教始。

察思想之所自来,动机之所出,于身心国家实益之所在,不为华饰之辩论所蒙(蔽),愿本此意以治印度之佛教”。

探其宗本是要确立佛教的根本特质,才有立足点,明其流变是发现流传中的佛法流变与失真的原因,才能对治,只有正确的抉择,以纯正的佛法才能对国家与个人身心有实际的利益,这就是导师择法的用心处。

找到根本,也是他提倡人间佛教的主要因缘。

导师又说他对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研究,是以“为佛法而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

是以佛法最普遍的法则,来研究佛法的,主要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三法印

“从佛法演化的见地中,去发现佛法真义与健全正常的适应”。

“诸法无我”中,人无我是:

“在佛法的研究中,就是不固执自我的成见,不预存成见去研究”。

法无我是:

一切都是“在展转相依相拒中,成为现实的一切。

所以一切法无我,唯是相依相成的众缘和合的存在”。

也就因此,要从“自他缘成”,“总别相关”,“错综离合”中去理解。

这样“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成果,才不会是变了质的违反佛法的佛法”。

导师从部派思想之分化,往上观察佛法之初期意义。

才能澄其流,正其源,才能以佛法本义为核心,以判摄抉取发展中之种种胜义,希望能更适应人心,而跳出神(天)化之旧径。

澄其流,导师从部派佛教的分化往前追溯,从《阿含经》的探究中确立了依缘起正见,正其源以三法印为佛法的根本特质,用于抉择流传中佛法的方便与究竟,以佛法本义为核心,才能跳脱神化与天化的旧径。

以上的诸多因缘,我们深切的了解导师所处的时代,国难教难,处处充满了苦难,而现实的佛教对人生与社会有何利益呢?

导师所看到人间总总的苦难,而佛教的生态与教理的差距太大了,这是他最关心的,也是促成他择法之动机。

03印度佛教大乘三系的抉择

导师于印度大乘三系分判为,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创说于民国三十年。

凡是圆满的大乘宗派,义理必有圆满的安立。

一、由于惑业而生死流转,到底依于什么而有流转的可能。

二、由于修证而得大菩提,到底依于什么而有修证的可能。

这二者,有着相关性,不能病在这里,药在那边,着重这一意义去研求时,发见大乘经论宗派的不同说明,有着所宗所依的核心不同。

如把握这一基本法则,把握这核心的根本事实,对于大乘三宗的理解,便能以简驭繁,纲举目张。

导师对于大乘三系的抉择分别,重心就在这里。

又说:

要简别余宗,必须善知自他宗,所以在‘妙云集’上编,有三系经论之讲记,以明确了知三宗义理之各有差别,立论方便不同。

所以导师将三系所依不同的经论,各选代表性的几篇,照经论的原义加以诠释,让我们可以比对,了解各宗义理的差别,最主要的是能成立生死流转与解脱涅盘的可能性,尤其立论的善巧方便不同,绝不是以圆融两字就可以圆满的,它关系着佛法的究竟与方便,了不了义的问题,更关系着佛教流变与衰弱的的原因,这是非常重要的抉择。

三系的立名如下:

0301一性空唯名论

导师依《般若》等经,龙树、提婆、清辨、月称等论而安立。

依这一系说,一切法无自性空,为最根本而最心要的。

离却性空,生灭无常,不外是断见。

真常,更是神我的别名。

惟有从性空中,贯彻常与无常,才能契三法印即一法印,安立佛法,开显佛法的深奥。

性空,“不是空无之义”。

依中观者说,现证法空性,虽都无所取,而实不破坏一切。

所以“毕竟空中不碍生死”,“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龙树说: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若谁有此空,彼有一切义。

若谁无空性,彼一切非有”。

性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反而能善巧安立一切,此为中观学者唯一的特义。

因为无自性,所以从缘而起;

如有自性,即不成缘起,这是中观者所常说的。

缘起是没有自性(空)的缘起,也就是假名的缘起。

因众生无始以来,无明所蔽,不达缘起的假名即空,执着自性有,自相有,便是生死根本。

如依缘起假名而达无自性空,即得解脱。

其它学派,除假名有外,别有自相有或自性有的,才依以成立一切。

唯有中观者,在法法性空的基点,宣说一切但有假名,所以以“唯名”来表示他。

至于即空即假的空有无碍,都是依此而成立,而通达。

导师溯源而上,把握了龙树所把握的,“初期大乘”的龙树的中论,是依‘般若经’的一切法空与但名无实,而会通了根本“佛法”阿含的缘起中道,而说“因缘所生[缘起]法,我说即是空(性),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并且说: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回归于“先知法住,后知涅盘”──根本“佛法”的立场。

这才能大小共贯真俗无碍的,导师肯定了初期大乘的行解,也确立了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这就是他的立足点。

0302虚妄唯识论

这是弥勒、无着、世亲以来的大流。

何以立名为虚妄?

这并非抹煞法相唯识,而是从另一角度来说。

唯识学,于三性中,着重依他起性,说依他起是实有唯事。

依他是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