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综合质量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综合质量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单元综合质量检测一新人教版必修1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弗莱明。
他在领取当年诺贝尔医学奖时警告世人说,如果人们缺乏科学常识,造成抗生素使用不当,那么,就会让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引发严重后果——不幸的是,这事儿让他言中了。
现在,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了困扰医学界的巨大难题,而造成此后果的最主要原因正是抗生素的使用不当。
一个医学常识是,抗生素可以用来对抗细菌,但对病毒无效,可是,许多患了病毒性感冒或者流感的病人都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
而为了尽快摆脱患者的纠缠,增加自己的收入,医生们常常会如他们所愿——反正,开出无用处方的医生不会受到处分,而那些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感冒的病人也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
可正是这样滥用抗生素,才使得人体细菌百炼成钢,产生了抗药性。
有时,即使医生遵守规范开出了抗生素,相当多的病人不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这同样会给细菌提供适应环境、伺机还击的机会。
另外,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可以轻易获得人们想要的抗生素,而这进一步增加了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几率。
可以说,那些“超级细菌”都是在这些机会中悄悄诞生的。
等人类发现它们时,为时已晚。
而且,抗生素使用不当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人类本身,在动物身上滥用的抗生素数量也大得惊人。
而人类这么做却仅仅是因为想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做法对降低肉价有利,但是却在无形中为病菌提供了更多产生耐药性的温床。
如今,随着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病原体越来越多,科学家终于重视起这个问题来了,在抗生素日渐枯竭的今天,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群体阻断药物——这种药物并不杀死病菌,而是阻止它们发动攻势,但是遗憾的是,现在这些药物还不能应用于临床,所以指望它们立即见效是不明智的。
不过,另一些科学家另辟蹊径,他们想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帮助。
我们都知道,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对人体有益,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还是最天然的抗生素。
穿窗而入的新鲜空气不仅能够稀释空气中病原体,还能有效地杀死它们,而阳光不仅同样具有杀菌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使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得到增强。
事实上,在人工抗生素没流行之前,很多医院利用新鲜的空气和阳光获得了好处。
虽然与强有力的人工抗生素相比,空气和阳光的作用不显眼,但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放弃显然也是不明智的。
1.下列对于“抗生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抗生素的出现让医生有了应对术后病菌感染的方法,而在抗生素出现以前,术后病菌感染让医生束手无策,甚至令病人丧命。
B.抗生素的发展会因细菌的耐药性变强而逐渐走到尽头,作者预测,我们甚至有可能退回到抗生素发明之前的年代,而仅靠最原始、最天然抗生素杀灭细菌。
C.抗生素在动物身上的滥用,一方面能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却于无形中为病菌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条件。
D.在抗生素没有流行的时候,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已经被医院用来杀灭病菌。
但现在的人们,已经完全不知道它们的医学效用。
解析:
D项,“完全不知道”错误。
原文有“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还是最天然的抗生素”。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患了病毒性感冒的病人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他们服用抗生素对他们的病症并没有作用,反而会增强体内细菌的抗药性。
B.医生之所以会按照病人的要求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一方面是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并不会有生命危险,一方面是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C.人体细菌会因病人滥用抗生素而产生抗药性。
而医生遵守规范开出的抗生素,只要病人按时服药,细菌就不会有伺机攻击人体的机会。
D.人们能轻易获取抗生素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之一,这一因素也导致了一些“超级细菌”的产生。
C项,医生遵守规范开出的抗生素,病人要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才不会给细菌提供适应环境、伺机还击的机会。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抗生素出现后,包括肺炎在内的多数绝症都可以被轻松地治愈。
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使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
B.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抗生素可能面临的危机,可是他的警告却没有被人们重视,以致危机真的出现了。
C.科学家们已开展一种群体阻断药物的研发,这种药物虽不能杀死病菌,却能使病菌不危害人体,这些药物现在还未应用于临床。
D.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是天然抗生素,它们都能帮助杀死致病病菌。
此外,阳光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从而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
A项,“多数绝症”与原文不符。
原文为“许多绝症”。
选项将“许多”换成了“多数”,使范围发生了变化。
A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
“王负剑!
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假借:
宽容
B.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
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
排列,比照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
遭受
B项,怪为意动用法,以之为怪。
B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嘉为先言于秦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以”不同;
两个“于”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
前一个“于”是“在”,后一个“于”是“对”。
6.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做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选部分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
“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武阳—倚柱笑骂”等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
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提”,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A项应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
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2)这件事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他(秦王),一定要得到契约(指不攻击燕国)来报答太子。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歌子 游赏
苏 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①,琼彝倒玉舟②。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 ①菰黍、昌歜:
席间食品。
②琼彝、玉舟:
酒壶、酒杯。
8.简要赏析“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这两句词。
运用了比喻(或想象),写歌女眉头黛墨凝聚,如远处青翠的山峦;
醉眼流传,如湖中迷人的水波。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和欢歌宴饮的游赏之乐。
9.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全词通过词人尽情听歌,开怀痛饮,不知疲倦,至晚不归,表达了词人的游兴之浓、游赏之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众人为荆轲送行,荆轲唱了“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