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423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心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心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心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心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心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心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

《精心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心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心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

精心整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精心整理201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仁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重点难点】孔子的仁学观念;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字词句解析

二、孔子的仁学思想与教育理念

三、语言特点

【思考题】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试作归纳。

2.《论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一、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梁纥老而征在少,时人谓之野合。

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几任小官。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也作“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有言: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对孔子进行追封追谥,诸如“尼父”、“褒成宣尼父”、“文圣尼父”、“先师尼父”、“先圣”、“宣父”、“文宣王”、“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等。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

“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1961年,“三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

自汉代以来,注解《论语》之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

比较重要的古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等。

何谓“论语”?

班固《汉书·艺文志》云: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由此可知,“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并且,“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那么,“论纂”又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云:

“论,议也。

”议,即商议、讨论。

商议、讨论,显然非一人之事,而且商议、讨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有所定论。

所以,以本义,“论”就是大家共同商议论定。

那么,班固所谓“论纂”,就是通过大家共同商议论定而纂集;“论语”,就是“大家共同商议论定的语录”,或者“经过讨论的语录”之义。

也就是说,“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二、孔子的仁学观念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学为其核心,以“仁”释“礼”,强调复礼归仁。

那么,孔子之仁学的要义何在呢?

孔子是如何论“仁”的呢?

据杨伯峻《论语译注》所附“论语词典”的统计,“仁”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9次。

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论述是《颜渊》篇的一段对话: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此段对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涉及了孔子仁学最重要的三个层面,即仁之内涵,为仁之方,仁与礼之关系。

下面联系其他篇目的相关论述,分别简析之。

1、“仁”之基本内涵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颜渊》)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阳货》)

“樊迟问仁。

子曰: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子路》)

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

可见,孔子之“仁”,即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又超越血缘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是涵蕴、孕育各种美善德行的总德。

一言以蔽之,在孔子看来,“仁”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

《中庸》曰: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郑玄注:

“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以人意相存问之言。

”孔颖达疏:

“仁谓仁爱相亲偶也。

言行仁之法,在于亲偶。

欲亲偶疏人,先亲己亲,然后比亲及疏,故云‘亲亲为大’。

”《说文解字》曰:

“仁,亲也,从人二。

”段玉裁注引上文郑注并曰:

“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

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

李泽厚说:

仁,“乃是以亲子情(孝慈)为主轴,辐射开来却具有神圣性质的爱的人际心理的概括总称”。

(《说巫史传统》,见《己卯五说》)

吴展良(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说:

“孔子发现礼的根本是仁,而以其为人生价值的核心。

仁字所讲的就是我们的一颗心,是人与人乃至人与万物相接触时,自然发生的温情厚意”;“当人对万物有一番温情厚意时,是人心最感平安、喜悦、光明与充实的状态”。

(《寻找核心价值:

儒学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困境》,见黄俊杰编《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

2、“仁”与“礼”之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孔子释“礼”归“仁”,将仁的基本性质确定为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并宣扬为仁的自觉性,力图吧“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化作主体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3、“为仁之方”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可见,孔子所谓的“为仁之方”即为仁的工夫与方法,主要就是“忠恕”之道。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平?

”的问题时所说的: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乃至万物,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待人待物,从而成己又成物。

这不就是“爱人”的具体体现吗?

能如此,不就是一个“仁者”了吗?

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有言:

“孔子崛兴,以一平民,而把以前相传的贵族教育开始转移到平民社会来,开出此下平民讲学之风。

后世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

”“《论语》一书,竟体是一种教育思想。

读其书,当如听孔子之耳提面命,乃为真切。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政事:

冉有,季路。

言语:

宰我,子贡。

文学:

子游,子夏。

1.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要而言之,有如下四个方面:

①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

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②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

“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