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案例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2338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原则案例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原则案例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原则案例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原则案例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原则案例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原则案例文档格式.doc

《教学原则案例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原则案例文档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原则案例文档格式.doc

⑴光合作用需要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缺一不可;

⑵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养料,呼出氧气;

⑶有机养料和氧气是人和动物所需要的;

⑷人和动物在新陈代谢时呼出二氧化碳,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

⑸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

学生从知识中认识到植物与动物之间,动、植物与空气、水、太阳(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而认识到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虽然没有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概念,但却较好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

(朱兴伟,常识课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学,浙江教育(小学版),1982

(1))(科思)

实例3:

有位教师讲《阿Q正传》,一上课便崇敬地说: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文坛出了一篇震动社会的小说。

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时,就使那些正人君子,豪绅官吏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是他们自己,纷纷要求追求作者。

小说很快被翻译介绍到各国成为世界名著。

”学生听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下便调动起来了。

(黄治中,“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陕西教育,1981(1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

实例4:

一位教师讲《祝福》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思考题:

“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

有的回答:

“是冻死的”,有的回答:

“是饿死的”,也有的说:

“祥林嫂是穷死的。

”教师紧接着问:

“既然祥林嫂是冻死、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它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

”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接着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

“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

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哟什么关系?

”经过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

经过一番热烈争论,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这个新的看法,并且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后,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写祥林嫂的“死”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陆冰扬,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浙江教育(中学版),1981(6))(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实例5:

我教《沙漠里的船》一课时,一个名叫颜江武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书上说,骆驼的嗅觉灵敏,不论什么地方有水,它都能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学。

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是既然没有气味,那骆驼怎能嗅得到呢?

”我肯定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大家谈出自己的看法。

不一会儿,一个同学满哟把握地说:

“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一点,无水的地方空气干燥一些。

如果骆驼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道哪儿有水。

”有的说:

“空气湿润和干燥,骆驼的鼻子很灵敏,可以凭感觉判别出来。

”后来,颜江武同学的《骆驼“嗅”不到水源》发表在《小学生科普报》上,引起了一些小读者的兴趣。

(傅道春,情境教育学,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启)

实例6:

学生在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前,接触到的除法运算的商都比被除数小,于是他们几乎都认为这是定律了。

当学到除数是纯小数的除法时,许多学生就对尚比被除数还大表示难以理解。

……这次讲完例题后,当学生又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师不像以往那样急于回答,而是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如果有12个馒头,每人吃了3个,能够分给几个人吃?

每人吃两个呢?

吃1个呢?

吃半个呢?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

12/3=4(人)

12/2=6(人)

12/1=12(人)

12/0.5=24(人)

当教师写出最后一道除式后,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称是。

他们信服地说:

“难怪,如果一个人没吃上一个,当然吃的人数会比馒头的总数要多。

”折实,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并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总结出规律:

当除数大于1时,尚比被除数小;

当除数等于1时,尚和被除数同样大;

当除数小于1时,尚比被除数大。

(廖占葆,讲算理要结合实际,江西教育,1982(10))(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理联实)

实例7:

教概率初步时,为了证明大量现象中蕴藏着的自然规律,提出了如下问题:

一个人出生在正月里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立即回答是1/12。

我们班里50个同学中,有几个出生在正月里的可能性最大?

同学们想了一想都回答是4个,接下去教师请出生在正月里的同学举手,这一下全班同学活跃起来了,不是出生在正月里的同学都偷眼注视着举手的人,有3个男同学和1个女同学举起手来。

果然是4个同学出生在正月里(“果然是4个同学出生在正月里”,这是或然事件,但我们试验过几个班级碰巧都是四个)真理展现在眼前,一下子把同学们的心情引入到个亿新的境界——惊奇和信服;

当教师指出概率在自然科学和生产上、经济上、军事上哟广泛的应用时,学生学好概率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虽然,古典概率的应用有它的局限性,但确有实际意义而紧扣教材的例子还是很多的。

例如,我们曾举这样一个例子,飞机在低空(300米)飞行时,它被步枪击中要害的概率是0。

005,如果集中1000支步枪同时射击,问击落这架飞机的概率是多少?

答案是0。

99,从答案来看,几乎是“百发百中”,有这样的命中率让人感到非常惊奇。

教师接着告诉学生:

这个结论不仅理论上可靠,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应用于实践而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这也是概率用于射击上的事例。

上面所举的关于出生在正月里的这个例子,由于涉及的是生活上最熟悉的事例,因而效果很好。

(胡明德,《浙江省教育学会年会论文选辑》会议材料,1981,125)(理联实)

实例8:

让学生多动手,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还能促使他们多动脑筋想问题。

比如,过去解剖家兔只有教师一个人做,学生层层围着教师,还是看不清,收获不大。

后来,改变办法,让学生两人一组解剖一只小白鼠,指导他们自己动手剖开腹部,观察内脏各器官及其部位与功能,学生积极性很高。

为了让学生看到肺是由大量肺泡组成的,特发给学生一些细玻璃管,让他们把管的一头插入小白鼠的气管,在另一头吹气。

这时,小白鼠的肺立即膨大起来,学生开心得不得了,个个开动脑筋。

因为要吹一下肺,学生就必须寻找气管,注意它的部位。

(其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中学教育与智力发展,上海出版社,1983)(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实例9:

对于力,学生相当熟悉,知道搬东西要用力,力还有大小之别,等等。

但是,虽然学生天天接触力,但认识也只不过停留在感觉上,没有把力的本质抽象出来,形成完整、准确的概念,更不能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我在讲课时首先提问学生“力到底是什么”学生都答不上出。

我再提问:

“谁能讲出力的表现?

”学生就活跃起来:

有的说“人提水”;

有的说“起重机吊钢管”;

还有的说“磁铁吸铁钉”。

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同时辅以适当的演示实验,并板书如下:

物体

作用

起重机

钢管

磁铁

接着布置归纳分析:

从上述几个力的表现的例子可以看出,力是离不开物体的,如人、起重机、磁铁都是物体,水、钢管、铁钉也是物体。

我再指出“提、吊、吸”在物理学中都称为作用。

由此得出力的初步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这样根据学生所学概念的已有认识,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引进事实材料,分析归纳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属性,从而建立正确的概念,易为学生接受、记忆。

(何愫园,指导学生建立“力”的概念,浙江教育(中学版)1980(8))(循/系)

实例10:

我接受了一个差生班以后,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摸底排队,发现这24个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而对另一部分知识掌握得差或尚未掌握。

我决定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了同年级同科目同教材有分有合的单式“复教”的尝试。

单式“复教”在教学中有分“复式教学”、有合(单式教学)。

那么什么时候合,什么时候分呢?

一般情况下,把两个组合起来教学。

如果有些教材,好组学生已掌握或容易理解,而差组学生需要在教师辅导下才能掌握或理解的,这时就分组教学;

对好组做提高工作,着重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对差组则扎扎实实地讲解教材的基本内容,使这些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陈宝山,单式复教的尝试,江苏教育(小学版)1980(7))(个)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