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37.50KB ,
资源ID:1492338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9233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学原则案例文档格式.doc)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学原则案例文档格式.doc

1、光合作用需要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缺一不可;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养料,呼出氧气;有机养料和氧气是人和动物所需要的;人和动物在新陈代谢时呼出二氧化碳,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植物和动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学生从知识中认识到植物与动物之间,动、植物与空气、水、太阳(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从而认识到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虽然没有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概念,但却较好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朱兴伟,常识课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学,浙江教育(小学版),1982(1)(科思)实例3:有位教师讲阿Q正传,一上课便崇敬地说:“在本世

2、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文坛出了一篇震动社会的小说。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时,就使那些正人君子,豪绅官吏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是他们自己,纷纷要求追求作者。小说很快被翻译介绍到各国成为世界名著。”学生听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下便调动起来了。(黄治中,“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陕西教育,1981(1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实例4:一位教师讲祝福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思考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有的回答:“是冻死的”,有的回答:“是饿死的”,也有的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教师紧接着问:“既然祥林嫂是冻死、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它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

3、,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接着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很觉得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哟什么关系?”经过教师启发,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经过一番热烈争论,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这个新的看法,并且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后,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写祥林嫂的“死”所包含的深刻意义。(陆冰扬,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浙江教育(中学版),1981(6)(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

4、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实例5:我教沙漠里的船一课时,一个名叫颜江武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书上说,骆驼的嗅觉灵敏,不论什么地方有水,它都能找到,我看有些不科学。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是既然没有气味,那骆驼怎能嗅得到呢?”我肯定了这个问题提得好,并鼓励大家谈出自己的看法。不一会儿,一个同学满哟把握地说:“有水的地方空气湿润一点,无水的地方空气干燥一些。如果骆驼的鼻子感到舒服,就知道哪儿有水。”有的说:“空气湿润和干燥,骆驼的鼻子很灵敏,可以凭感觉判别出来。”后来,颜江武同学的骆驼“嗅”不到水源发表在小学生科普报上,引起了一些小读者的兴趣。(傅道春,情境教育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

5、6)(启)实例6:学生在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前,接触到的除法运算的商都比被除数小,于是他们几乎都认为这是定律了。当学到除数是纯小数的除法时,许多学生就对尚比被除数还大表示难以理解。这次讲完例题后,当学生又提出这个问题时,教师不像以往那样急于回答,而是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如果有12个馒头,每人吃了3个,能够分给几个人吃?每人吃两个呢?吃1个呢?吃半个呢?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当教师写出最后一道除式后,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称是。他们信服地说:“难怪,如果一个人没吃上一个,当然吃的人数会比馒头的总数要多。”折实,我再

6、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并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事例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总结出规律:当除数大于1时,尚比被除数小;当除数等于1时,尚和被除数同样大;当除数小于1时,尚比被除数大。(廖占葆,讲算理要结合实际,江西教育,1982(10)(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理联实)实例7:教概率初步时,为了证明大量现象中蕴藏着的自然规律,提出了如下问题:一个人出生在正月里的概率是多少?学生立即回答是1/12。我们班里50个同学中,有几个出生在正月里的可能性最大?同学们想了一想都回答是4个,接下去教师请出生在正月里的同学举手,这一下全班同学活跃起来了,不是出生在正月里的同学都偷眼注视着举手的人,有3个男同学

7、和1个女同学举起手来。果然是4个同学出生在正月里(“果然是4个同学出生在正月里”,这是或然事件,但我们试验过几个班级碰巧都是四个)真理展现在眼前,一下子把同学们的心情引入到个亿新的境界惊奇和信服;当教师指出概率在自然科学和生产上、经济上、军事上哟广泛的应用时,学生学好概率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虽然,古典概率的应用有它的局限性,但确有实际意义而紧扣教材的例子还是很多的。例如,我们曾举这样一个例子,飞机在低空(300米)飞行时,它被步枪击中要害的概率是0。005,如果集中1000支步枪同时射击,问击落这架飞机的概率是多少?答案是0。99,从答案来看,几乎是“百发百中”,有这样的命中率让人感到非常惊

8、奇。教师接着告诉学生:这个结论不仅理论上可靠,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应用于实践而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这也是概率用于射击上的事例。上面所举的关于出生在正月里的这个例子,由于涉及的是生活上最熟悉的事例,因而效果很好。(胡明德,浙江省教育学会年会论文选辑会议材料,1981,125)(理联实)实例8:让学生多动手,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还能促使他们多动脑筋想问题。比如,过去解剖家兔只有教师一个人做,学生层层围着教师,还是看不清,收获不大。后来,改变办法,让学生两人一组解剖一只小白鼠,指导他们自己动手剖开腹部,观察内脏各器官及其部位与功能,学生积极性很高。为了让学生看到肺是由大量肺泡组成的,特发

9、给学生一些细玻璃管,让他们把管的一头插入小白鼠的气管,在另一头吹气。这时,小白鼠的肺立即膨大起来,学生开心得不得了,个个开动脑筋。因为要吹一下肺,学生就必须寻找气管,注意它的部位。(其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中学教育与智力发展,上海出版社,1983)(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实例9:对于力,学生相当熟悉,知道搬东西要用力,力还有大小之别,等等。但是,虽然学生天天接触力,但认识也只不过停留在感觉上,没有把力的本质抽象出来,形成完整、准确的概念,更不能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我在讲课时首先提问学生“力到底是什么”学生都答不上出。我再提问:“谁能讲出力的表现?”学生就活跃起来:有的说“人

10、提水”;有的说“起重机吊钢管”;还有的说“磁铁吸铁钉”。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同时辅以适当的演示实验,并板书如下: 物体作用人提水起重机吊钢管磁铁吸铁接着布置归纳分析:从上述几个力的表现的例子可以看出,力是离不开物体的,如人、起重机、磁铁都是物体,水、钢管、铁钉也是物体。我再指出“提、吊、吸”在物理学中都称为作用。由此得出力的初步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根据学生所学概念的已有认识,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引进事实材料,分析归纳后抽象出问题的本质属性,从而建立正确的概念,易为学生接受、记忆。(何愫园,指导学生建立“力”的概念,浙江教育(中学版)1980(8)(循/系)实例10:我接受了

11、一个差生班以后,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摸底排队,发现这24个学生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而对另一部分知识掌握得差或尚未掌握。我决定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了同年级同科目同教材有分有合的单式“复教”的尝试。单式“复教”在教学中有分“复式教学”、有合(单式教学)。那么什么时候合,什么时候分呢?一般情况下,把两个组合起来教学。如果有些教材,好组学生已掌握或容易理解,而差组学生需要在教师辅导下才能掌握或理解的,这时就分组教学;对好组做提高工作,着重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对差组则扎扎实实地讲解教材的基本内容,使这些学生达到基本要求。(陈宝山,单式复教的尝试,江苏教育(小学版)1980(7)(个)5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