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案片段教学提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8014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科学教案片段教学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片段教学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片段教学提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片段教学提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年级科学教案片段教学提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科学教案片段教学提纲Word下载.docx

《四年级科学教案片段教学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教案片段教学提纲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科学教案片段教学提纲Word下载.docx

教材简析

在学生认识到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之后,很容易想到根吸收水分怎样排出的问题,本课就是遵循这一思路设计编排的。

教学

目标

1.能做叶蒸腾作用的实验,并能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能够尊重实验中观察到的事实证据,能想象出植物体内水分排出的过程。

3.知道植物叶的蒸腾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具

一盆有叶的植物

板书设计

气孔蒸腾作用

师生活动

随记

活动:

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此活动包括两个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

主要研讨课前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科书呈现了课前实验的图示,不同的是图示的实验中,在塑料袋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

卡通语言“这些小水珠是怎么来的?

”提示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针对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

教科书提示了观察叶的方法:

把叶子的下表皮撕下一小片,贴在玻璃片上,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什么?

同时呈现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的“气孔”图,目的是告诉学生叶子中有气孔,而植物体中的水分就是从气孔排出去的。

资料卡介绍了显微镜的构造图,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可让学生做简单了解,知道要通过目镜观察,会调整反光镜,会利用老师调好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即可。

第二个环节:

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本环节中提出了一个问题:

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排出去的?

根据自已的观察和想象,把它画出来。

同时呈现了一幅植物体内水分蒸腾的卡通图,学生的语言“这是我画的”,提示每个人想象的不同,画法也不同,教科书中呈现的卡通图只是一种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自行去画。

此部分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将上一环节中观察到的现象呈现出来,为获得叶子蒸腾作用的结论提供直观、形象的依据。

教科书在此活动最后还呈现了结论性文字,揭示了蒸腾作用。

进行本活动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观察课前的实验,让学生针对塑料袋内壁出现的小水珠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设想:

由于塑料袋是密封的,小水珠只能来自于植物。

并猜想:

可能是从植物的叶子中“跑”出来的?

从而对植物产生疑问,如:

叶子中是否也有像人体中所具有的“汗毛孔”?

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叶。

为了课堂活动观察的方便,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叶子的下表皮做成切片,在载物台上放好,调整好显微镜。

观察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动显微镜,直接进行观察。

如果发现看不到气孔的现象,教师再随机处理,保证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现象。

在观察中,可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在纸上将看到的结构画下来,然后向学生介绍“气孔”,之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一次,认识气孔。

观察结束,引导学生想象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排出去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用图示表达出来。

最后,在表达与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植物体内的水吸收周围的热,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跑出,腾飞到空中。

叶的这种作用叫蒸腾。

交流活动中,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

叶子蒸腾的水分越多,根吸收的水分就越多。

叶子蒸腾的水分少,根吸收的水分也越少。

自由活动:

提出一个活动指向:

叶子的蒸腾作用有哪些好处呢?

教科书展现了两幅卡通图:

一是学生走在树林中,感觉到“空气真湿润啊!

好舒服。

”说明植物会散发出大量的水蒸气;

二是卡通植物的语言“蒸腾作用让我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分”,说明只有蒸腾作用的不断进行,根才能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分。

活动中,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体会,如在树林中有什么感觉,并对为什么感到空气湿润进行科学地解释。

此部分,学生可能会谈到植物放出氧气的问题,尽管学生对光合作用还没有进行研究,教师也没有必要避开,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作为后续的探究活动的导火索。

对蒸腾作用与根吸收水分的问题,也要充分借鉴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人们在移栽植物的时候,如果根部损伤了,通常要剪掉部分枝叶,而枝叶很少的时候,通常也要剪掉部分根。

使学生在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蒸腾作用对植物的影响。

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

植物吸水的多少与叶子的大小、多少有什么关系?

目的是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进行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动手做实验的习惯和乐于做科学的兴趣,也使学生对蒸腾作用的理解更加深入。

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不在于讲解,而在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究,获得新知。

备注:

模板中备课内容统一要求为仿宋、小四号字体。

 

11.植物的叶

(二)

总第11课时

2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叶的蒸腾作用之后,进一步研究叶的光合作用。

由于叶的光合作用学生研究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采取了描述科学家进行实验的过程,让学生间接获取科学家所证实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间接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

1.在了解科学家所做的光合作用的实验中,认识到间接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

2.尊重科学家收集的实验证据,但不迷信权威。

3.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释放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

知道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

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释放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

搜集资料

叶绿体叶绿素光合作用

植物的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这告诉了我们什么?

此活动可分为三个环节:

主要让学生针对“植物的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这一事实产生思考。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的想法:

“我们把叶子的绿色去掉。

”同时呈现了去掉叶绿素的实验提示与实验装置图。

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去掉叶绿素的过程,发现绿叶与叶绿素有关,一旦去掉了叶绿素,叶子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教科书还呈现了绿叶与叶绿体的图示,直观展现了叶子中含有叶绿体的事实。

教科书还利用正文文字介绍了:

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子一般都是绿色的,如果除去叶子中的叶绿素,叶子就不再是绿色的了。

对小学生来说,认识叶绿体、叶绿素有很大难度,所以,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弄明白,只简单了解即可。

目的在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

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事实提出问题:

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此问题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可能会产生许多想法,只要学生的想法合理,教师都应予以鼓励,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设想:

可不可以把叶子的绿色去掉?

把绿色去掉会是什么样?

接着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叶子可以去除绿色的事实。

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留在酒精中的绿色是什么?

先让学生进行假设、猜想,任由学生自由想象,发散思维。

然后教师再通过资料介绍,让学生知道去除的是叶绿素就行了。

也可以配合叶子中含有叶绿体的课件,让学生了解:

叶子中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子呈现绿色是因为含有大量叶绿素的缘故。

主要介绍了科学家进行的实验及研究结果。

教科书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列举了三位科学家的实验,介绍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的一些发现。

本环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分析科学家的实验:

实验一:

1642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盆栽了一棵重2268克的柳苗,只浇雨水(雨水中几乎不含任何养料),不用任何肥料。

5年后柳苗长成柳树,增重34倍,但盆土只减少了56.7克。

此实验说明: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养料的索取不是来自于外界的供给,而只能与自身有关。

实验二: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列在钟罩里放入绿色植物和老鼠,在光照条件下,老鼠能正常生活。

此实验告诉我们:

钟罩内仅有少量空气,应该很快被老鼠用完,之后,老鼠会因缺少氧气而死掉,而事实上,老鼠却能正常生活,这充分说明老鼠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植物及光照。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

植物能在光照的情况下产生氧气。

实验三:

1782年,瑞士科学家谢尼伯发现浸入水中的叶片,在光照条件下能产生助燃的气体。

此实验也说明:

叶片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的可能是氧气,因为氧气是最好的助燃气体。

科学家的实验中,基本上证实了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可以自已制造营养并放出氧气。

在分析科学家实验的基础上,可以直接向学生揭示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并配合卡通图示让学生对光合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科书中的卡通图形象展现了叶的光合作用。

实际上,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糖类是不需要载体运输的,图中卡通小孩“搬运养料”的图示,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认识到有“养料”产生。

图中显示了叶子制造的氧气用两条管子输出,是指一部分氧气供植物体自己呼吸,另一部分氧气会散发到空气中。

卡通图中还有一个“冒气”的管子,是指蒸腾作用会散发出水蒸气。

教师在让学生利用卡通图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也可用表达式表示出光合作用的过程,如:

植物的叶(叶绿体)+水(根部吸收)+二氧化碳(气孔进入)  养料+氧气

第三个环节:

教科书利用文字及卡通图,揭示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活动中,教师应在学生充分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再将此结论展现出来,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提练实验结论的能力。

教科书用文字描述出“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氧气。

”同时配了一幅学生走在树林中感受到清新空气的卡通图,卡通人物的语言“真是天然氧吧啊!

”清晰地展现了植物放出氧气的事实。

进行本活动时,可让学生借助大量的生活经验,充分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事实。

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

如果地球上没有植物会怎么样?

通过辨析,让学生深刻理解绿色植物对生命的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并且要珍惜植物、保护植物,进一步理解“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含义。

你能设计几个实验证实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试试看。

可以说,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帮助自己进行实验设计,也可以让学生模仿他人的实验设计做一做。

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动手、动脑做科学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并能从实验现象中产生科学问题,获得相关科学知识。

因为光合作用比较抽象,最好准备相关课件,直观展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光合作用的了解。

12.植物的茎

总第12课时

3

剪取带叶的枝条放大镜,小刀等

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

此活动可分为三环节:

引导学生对茎的作用进行猜想与假设。

教科书展现了一幅卡通人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