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变形力学计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7569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Word文档格式.docx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塑性变形力学计算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塑性变形力学计算Word文档格式.docx

P力作用点的位移是

-R、aPabEAEA(a+b)

如b>

a则尺〉忌。

随着P的增加,

AC段

 

的应力将首先达到屈服极限。

若相应

的载荷

为片,载荷作用点的位移为由

("

)、3)

两式求得

片=Aas(a+b)

山平衡方程可知

R2=P-Abs

载荷作用点C的位移为

EA

(c)

(d)

载荷达到人后,整个杆件都已进入塑性变形。

例18.1在图15.9"

所示静不定结构中,设三杆的材料相同,横截面面积同为A。

试求使结构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载荷片、极限载荷Pp。

解:

以M和M分别表AC和AD杆的轴力,弘表曲杆的轴力。

令£

广乓,

当载荷逐渐增加时,A3杆的应力首先达到6,这时的载荷即为A。

由(e)式的第二式得

N:

=Acrs=—

1+2cos3a

由此解出

A=Acrs(l+2cos'

a)

载荷继续增加,中间杆的轴力M保持为人耳,两侧杆件仍然是弹性的。

直至两侧的杆件的轴力M也达到人6,相应的载荷即为极限载荷Pp。

这时由节点A的平衡方程知

<

=2Aascosa+=>

lcrs(2cosa+1)

加载过程中,载荷P与A点位移的关系已表示于图15.9方中。

15.4圆轴的塑性扭转

圆轴受扭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沿半径按线性规律分布,即

.TP

随着扭矩的逐渐增加,截面边缘处的最大剪应力首先达到剪切屈服极限入

(图15.10"

)。

若相应的扭矩为A,由(“)式知

r2(b)

极限扭矩7V,其值为

%十W

取dA=2npdp代入上式后完成积分,得

Tv=Z兀忙t

3(15.4)

达到极限扭矩后,轴已经丧失承载能力。

例18.2设材料受扭时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关系如图15.11"

所示,并可近似地表为

rm=B/

式中m和B皆为常量。

试导出实心圆轴扭转时应力和变形的计算公式。

根据圆轴扭转的平面假设,可以直接引用3・4中的(。

)式,求得横截面上任意点处的剪应变为

Yp=P

d(t)

lx

式中药是扭转角沿轴线的变化率,Q为横截面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汗即为该点剪应变。

(d)式表明,沿横截面半径,各点的剪应变是按直线规律变化的(图15.14)。

由"

)、(〃)两式求出

(e)

或者写成

(f)

横截面上的扭矩应为

_T3/72+\_Tr3m+1fx2兀广'

mIpAm

当〃7=1时,材料变为线弹性的,上式变为

由(£

)式知

故有

业=益=丄“3〃?

+if

dxBrBrI?

4m丿

积分求得相距为/的两个横截面的相对扭转为

当m=l,B=G时,上式化为

这就是公式(3.17)o

15.5塑性弯曲和塑性铉

15.5.1纯弯曲

根据平面假设,横截面上距中性轴为y的点的应变为

P(a)

式中。

是曲线的曲率。

静力方程:

JbdA=0

IyerclA=M

在线弹性阶段,有

My

b=———

I(d)

若以Mi表示开始出现塑性变形时的弯距,由(“)式知

ymax

载荷逐渐增加,横截面上塑性区逐渐扩大,且塑性区内的应力保持为6(图

10.12〃)。

最后,横截面上只剩下邻近中性轴的很小区域内材料是弹性的。

此时,

无论在拉应力区或压应力区,都有

如以儿和人2分别表示中性轴两侧拉应力区和压应力区的面积,则静力方程(方)化为

fadA=fasdA-[asdA=as-A2)=0JAJA|JA?

A]=A?

若整个横截面面积为A,则应有

Aj+A2=A

A,==—

(15.5)

一2

极限情况下的弯矩即为极限弯矩“卩,曲静力方程"

)得

Mp=Jya/A=crs

JA

L+WA卜込%歹2+A“2)

|2)

式中耳和冃分别是人和仏的形心到中性轴的距离。

利用公式(18.5)乂可把上

式写成

【例13.3】在纯弯曲情况下,计算矩形截面梁和圆截面梁开始出现塑性变

形时的弯矩Mi和极限弯距M%

对矩形截面梁(图15.13),III(0)式得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弯矩“I为

由公式(15.13)求得极限弯矩“卩为

Mp=丄As(牙+%)=丄肋4-+-U—

卩2SV,?

2/2(44丿4

Mi和Mp之比为

K=1-5

所以从出现塑性变形到极限情况,弯矩增加了50%o

对圆截面梁,

/crsnr

—=—crS

!

3兀3龙

从开始塑性变形到极限情况,弯矩增加70%。

15.5.2横力弯曲

横力弯曲情况下,弯矩沿梁轴线变化,横截面上除弯矩外还有剪力。

图13.14"

中阴影线的部分,为梁内形成的塑性区。

把坐标原点放在跨度中点,并将坐标为%的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悄况放大成图15.14°

在这一截面的塑性区

y

b=bs—

内,b=bs;

弹性区内,5。

〃为塑性区和弹性区的分界线到中性轴的距

离。

故截面上的弯矩应为

还可山载荷及反力算岀这一横截面上的弯矩为

令以上两式相等,得

这就是梁内塑性区边界的方程。

设开始出现塑性变形的截面的坐标为"

,在(/)

h

〃=—

式中,令x=a,2,得

山此求得塑性区的长度为

bs・

/1-

max7

式中

Pl

T

随着载荷的增加,跨度中点截面上的最大弯矩最终达到极限值Mpo

15.6梁的塑性分析

M上

对图13.14"

中的静定梁,跨度中点截面上的最大弯矩为ma'

4。

当"

max达

到极限弯矩必卩时,梁就在最大弯矩的截面上出现塑性狡。

这就是梁的极限状态,

这时的载荷

也就是极限载荷Pp。

Mp=乐

若梁的截面为矩形,4\于是极限载荷为

对其他形式的静定梁,也可按同样的方法进行塑性分析。

以图15.15"

所示静不定梁为例,说明静不定梁塑性分析的特点。

根据塑性狡上的力偶矩为旳卩,并利用平衡方程,便可求得极限载荷。

由图

15.所示极限状态为例,由BC段的平衡方程工叫=°

再曲整条梁的平衡方程工叫,得

把心的值代入上式后,解出

例15.4在均布载荷作用下的静不定梁如图15.16"

所示。

试求载荷9的极

限值彳p。

梁的极限状态一般是跨度或跨度BC变成机构。

现将上述两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要使跨变成机构,除人、3两截面形成塑性狡外,还必须在跨度内的某一截面D上形成塑性狡(图13.16°

由于对称的原因,塑性铁D—定在跨度r=r=qi

中点,且A—B_TO再由AD部分的平衡方程工%=°

将Ra代入上式,解出

16Mp

这是使43跨达到极限状态时的均布载荷。

现在讨论跨度BC。

要使它变成机构,除支座截面B要成为塑性较外,还要

在跨度内的某一截面E上形成塑性狡。

设截面E到支座C的距离为J这样可把

BC跨分成图15.16〃中的BE和EC两部分。

对这两部分分别列岀以下平衡方程:

工%=0,叭-纸2

2►

XmB=0,2MP--(Z-«

)2=0

2(b)

从以上两式中消去Mp,得

a2+2al-l2=0

a=(-1±

\[2)1

显然应取J㊁前的正号,即

n=(V2-l)I

将"

的值代入(b)式的第一式,即

2Mp

(V2-1)2/2

=11.6MP//2

这是使BC跨达到极限状态时的均布载荷。

比较(&

)、(c)两式,可见整个静不定梁的极限载荷是?

P=ll“Mp//2。

15.7残余应力的概念

载荷作用下的构件,当其某些局部的应力超过屈服极限时,这些部位将出现塑性变形,但构件的其余部分还是弹性的。

如再将载荷解除,已经发生塑性变形的部分不能恢复其原来尺寸,必将阻碍弹性部分的变形的恢复,从而引起内部相互作用的应力,这种应力称为残余应力。

例15.6在矩形截面梁形成塑性区后,将载荷卸尽,试求梁截面边缘处的应力。

设材料是理想弹塑性的。

当矩形截面梁的横截面上出现塑性区时,应力分布表示于图15.14^o根据公式(15.7),截面上的弯矩为

这时梁内的最大应力为云。

卸载过程相当于把与上列弯矩数值相等、方向相反的另一弯矩加于梁上,且它引起的应力按线弹性公式计算,即最大应力为

叠加两种情况,得截面边缘处的残余应力为

曲正弯矩引起的残余应力,在上边缘处为拉应力,下边缘处为压应力,如图

15.18〃所示。

15.8塑性条件和塑性曲面

受力构件一点处的应力状态,山它的三个主应力来表示。

按照第三强度理论,如对主应力的记号采取5»

勺》6的规定,材料开始

屈服的塑性条件为公式(15.2)o如对主应力的记号不采取的规定,即502,6中的任一个都可能是最大或最小的主应力,这时塑性条件(15.2)应写成

I"

_6|=内

02_6|=6

在二向应力状态下,6=0,以上条件变为

塑性条件(b)在66平面中是一个六角形,如图15.19所示。

在三向应力的情况下,塑性条件(a)在应力空间中是六个平面。

这就是特雷斯卡塑性条件的儿何表示。

如图15.20所示。

柱面以内的点代表不发生塑性形变的应力状态,而柱面上的点代表进入塑性形变的应力状态。

这样的柱面称为塑性曲面。

按照第四强度理论,材料的塑性条件为公式(15.3),即

(5-6F-bJ+&

-<

t,)2=2穴(c)

在二向应力状态下,6=0,以上塑性条件化为

在56平面内(图15.19),由(d)式所表示的塑性条件是上述六角形的外接椭圆①。

在三向应力状态下,(C)式即为塑性曲面的方程式,它是上述六角柱形面的外接圆柱面(图15.21,a)oIII第三强度理论和第四强度理论确定的这两个塑性曲面有共同的轴线,其方向余弦是

图15.21(①在主应力空间中的米泽斯塑性条件(①当S+b2+b3=°

时的塑性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