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爆破基本知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7464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2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爆破基本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工程爆破基本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工程爆破基本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工程爆破基本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工程爆破基本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爆破基本知识文档格式.docx

《工程爆破基本知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爆破基本知识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爆破基本知识文档格式.docx

岩石中空隙体积与岩石所占总体积之比。

③含水率。

岩石中水的含量与岩石颗粒质量之比。

④岩石的风化程度。

岩石在地质内应力和外应力作用下发生破坏、疏松的程度。

⑤岩石的波阻抗。

岩石中纵波波速与岩石密度的乘积,它反映纵波传播的阻尼作用。

⑥硬度。

岩石抵抗工具侵入的能力。

⑦岩石坚固性系数(常用普氏系数,通常用符号f来表示)。

岩石抵抗外力挤压破坏的比例系数。

⑧可爆性。

岩石在爆炸能量作用下发生破碎的难易程度。

3.1.2爆破效果

爆破效果就是实施爆破后,使被爆体(爆破对象)形成的破坏形态、块度、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综合结果。

评价一次爆破效果的好坏,主要是评价该爆破与实施前的预期是否相符。

由于爆区周围环境的不同,对爆破对象的处理方法不同,对爆破效果的控制也不同。

通常情况下,爆破效果的控制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3.1.2.1爆破块度的控制

通过对爆破对象的了解,确定合理的孔网参数(或药包布置)、装药结构、起爆方式,实现预期的大块率、块度级配或块度大小与形状。

3.1.2.2爆堆形态的控制

根据爆破对象的形态和条件,以合理的爆破设计,实现爆堆形态的堆积符合施工要求,如爆堆适宜装载,抛掷体堆积位置和抛掷体积大小得到控制。

3.1.2.3爆破后果的控制

根据爆破对象的情况和工程要求,以合理的爆破设计方案,实现边坡稳定,开挖面平整,淤泥被挤出某区域等。

3.1.2.4爆破安全控制

根据爆区周围的环境条件和爆破对象的现状,以合理的爆破参数和警戒布置,确保人身、财产、建筑物、构筑物的绝对安全。

每次爆破不一定全部实现以上4种爆破效果的控制,但往往一次爆破需同时实现几种控制目标,以达到爆破目的。

3.1.3爆破对象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3.1,3.1岩石性质的影响

岩石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与组成岩石的矿物有关。

由于矿物成分的差异,表现其坚固性、可爆性不同,对应力波的传播、阻尼、吸收、反射作用亦不相同,对接受爆炸气体的膨胀、楔人作用也不同,因此岩石性质直接对爆破效果产生影响。

3.1.3.2地质构造的影响

常见的地质构造包括层理、断层、褶皱、节理、裂隙、片理、劈理和不同岩层的接触面。

这些地质构造对爆破的作用主要有应力集中作用、泄能作用、阻断作用、加强作用和楔人作用等。

3.1.3.3地形的影响

爆区的地形条件主要包括地面坡度、临空面个数和形态,山体高低及冲沟分布等地形特征。

通常情况下,爆破范围的大小,爆破方量,抛掷方向和距离,堆积形状,爆破后的清方工作以及施工现场布置等都直接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另外,地形条件也可能使爆破有害效应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同影响。

3.1.3.4特殊地质条件的影响

溶洞对爆破的影响:

①改变最小抵抗线方向,使爆破方量朝着溶洞的薄弱方向冲出,改变设计抛掷方向和抛掷方量;

②引起冲炮,造成爆破安全事故;

③降低爆破威力;

④影响岩石块度,造成块度不均;

⑤影响爆破施工,造成施工安全事故;

⑥影响爆破后边坡的稳定。

岩堆及滑坡对爆破的影响:

①爆轰气体容易沿着岩堆与基岩接触面或滑动面扩散而影响爆破效果;

②爆破引起岩堆及滑动面剧烈活动,爆破时应特别小心。

3.1.3.5地下水的影响

由于岩体中的空隙充填了水以后,水对应力波起了传播作用而弥补了空隙对应力波能量的吸收、反射、泄漏、楔入和应力集中等作用;

同时水会造成工程施工困难,药包应采取防水措施或采用防水炸药。

3.2爆破作用的基本概念

3.2.1爆炸现象与炸药爆炸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爆炸现象,如锅炉爆炸、轮胎爆炸、鞭炮爆炸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在发生爆炸处,周围压力突然升高,附近物体受到冲击或破坏,同时伴有声响和光的效应。

根据爆炸产生的原因及特征,爆炸现象可分为3类。

3.2.1.1物理爆炸

其特点是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没有发生改变,如锅炉爆炸、轮胎爆炸、高压气瓶爆炸等均属物理爆炸。

3.2.1.2化学爆炸

物质状态变化时发生极迅速的放热化学反应,生成高温高压的反应物,由此而引起的爆炸。

其特点是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如炸药、瓦斯、煤尘、鞭炮等的爆炸。

3.2.1.3核爆炸

某些物质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的连锁反应时,瞬间放出巨大能量,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

炸药爆炸是一种化学爆炸,炸药爆炸时应具备3个同时并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条件,称为炸药爆炸的“三要素”:

即化学反应过程大量放热,反应过程极快,生成大量的气体。

其中热是作功的能源,如果没有足够的热量放出,自身又不能供给继续变化所需的能量,化学变化就不可能自行传播,爆炸过程就不能产生。

而高速的化学反应,可忽略能量转换过程中热传导和热辐射的损失,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爆炸过程。

另外炸药爆炸时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作功的源泉,炸药爆炸对爆破对象所作的机械功就是由可压缩性和膨胀系数很大的气体产物产生的。

3.2.2爆破作用的基本原理

3.2.2.1爆破破岩理论简介

炸药在爆破对象内爆炸,形成对周围介质的作用称为爆破作用。

在药包爆破作用下,爆破对象的破碎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人们至今对于岩石爆破破坏机理仍了解得非常不够,只能通过理想的实验现象来解释。

由于药包爆炸时产生的主要能量为高温高压爆轰气体和冲击波,因此人们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爆破作用破坏理论。

(1)爆轰气体压力作用破坏理论

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绝大部分(85%)包含在爆轰气体中,于是该理论认为,岩石破碎是由于高温高压爆轰气体膨胀作功的结果。

在高温高压爆轰气体的作用下,介质质点做径向移动,由此形成剪切应力,当该剪切应力超过介质强度时,岩石被破坏。

若爆轰气体的压力足够,就会将已破坏的岩石抛掷出去。

(2)应力波反射作用破坏理论

根据爆炸动力学原理,该理论认为,炸药爆炸激起的压应力波在介质自由面上反射后形成拉应力波,由于岩石的抗拉强度很低,拉应力波的拉应力往往大于岩石的抗拉强度,于是岩石被拉断。

(3)应力波与爆轰气体综合作用破坏理论

基于实际工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该理论认为上述两种理论都是片面的,应力波与爆轰气体只能是共同存在,密切相关和互相加强的。

它们分别在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发挥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破坏岩石。

炸药爆炸时介质的破坏,首先是爆炸应力波的作用,然后是爆轰气体的准静态压力作用。

3.2.2.2爆破的内部作用

当药包埋置在地表以下很深处爆炸时,药包的爆破作用只局限于在地表以下,在地表没有显现出爆破痕迹,这种条件下的爆破作用叫做内部作用。

通常,按岩石破坏的特征,可将内部作用爆破范围内的岩石划分为3个圈(见图3—1)。

(1)压缩圈

压缩圈又称粉碎圈。

在压缩(粉碎)圈内,岩石直接受到药包爆炸的巨大压力和高温作用,如果岩石是可塑性的(如软岩和硬土),就会被压缩而形成空腔;

如果岩石是弹脆性的,就会被粉碎。

在此圈内,由于岩石遭受到压缩或粉碎性破坏,能量消耗很大,爆破作用力急剧减小,其半径一般不超过药包半径的4—7倍。

(2)破裂圈

围绕在压缩粉碎圈以外的一圈岩石,虽然受到的爆炸作用力较压缩圈中的岩石小得多,但岩石受到结构性破坏,生成纵横交错的裂隙,岩体被割裂成块,此范围叫做破裂圈。

破裂圈的范围大约为药包半径的120~150倍。

(3)振动圈

在破裂圈以外的范围内,爆破作用力已衰减到不能使岩石的结构产生破坏,而只能引起岩石颗粒产生弹性振动。

这一圈叫做振动圈,振动圈的范围很大,直到爆破作用力完全被岩土所吸收时为止。

3.2.2.3爆破的外部作用

当药包埋置深度不大、接近地表时,药包爆破除了使岩石破裂和振动外,被破裂的岩块由于碎胀而庄地表隆起,或被抛离地表并形成一个爆破坑——爆破漏斗。

爆破作用已显现在地表,这种情况叫做爆波的外部作用。

绝大多数工程爆破都是属于这种爆破作用。

有关爆破外部作用的术语分述如下。

(1)自由面

自由面又叫临空面,通常是指被爆岩石与空气的交界面,也是对爆破作用能产生影响并能使爆后岩石发生移动的岩面。

自由面的数目、自由面的大小、自由面与炮孔的夹角以及自由面的相对位置等,都对爆破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自由面越多,爆破破岩越容易,爆破效果也越好。

当岩石性质、炸药品种相同时,随着自由面的增多,炸药单耗将明显降低。

一般来说,随着自由面面积的增加,岩石爆破夹制作用将变小,这有利于岩石的爆破。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炮孔与自由面的夹角愈小,爆破效果将愈好。

炮孔方向垂直于自由面时,爆破效果最差;

炮孔方向与自由面平行时,爆破效果最好(见图3—2)。

另外,能否利用岩石的自重下落亦对爆破效果有影响。

(2)最小抵抗线与底盘抵抗线

最小抵抗线是指爆破时岩石产生抵抗力(阻力)最小的方向。

工程爆破中,通常将药包中心或重心到最近自由面的最短距离称为最小抵抗线,一般常用W表示。

最小抵抗线代表了爆破时岩石阻力最小的方向,所以在此方向上岩石运动速度最高,爆破作用最集中。

因此最小抵抗线是爆破作用的主导方向,也是岩石移动的主导方向。

底盘抵抗线是指台阶炮孔爆破时,坡底线与炮孔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它是决定前排炮孔装药量及爆破时有无根底的重要参数。

(3)爆破漏斗

爆破漏斗由下列要素构成(见图3—3)。

①爆破漏斗半径r。

表示爆破破坏在自由面上范围的大小。

②最小抵抗线W。

在自由面为水平的情况下,它近似于药包的埋置深度,

③漏斗破裂半径只。

爆破漏斗的侧向边线长,表示

爆破作用在自由面以下的破坏范围。

④漏斗可见深度户。

药包爆破后,一部分岩块被抛掷到漏斗以外,一部分又回落到漏斗内,形成一个可见漏斗。

从自由面到漏斗内岩块堆积表面的最大深度,就叫漏

斗可见深度。

⑤漏斗张开角。

即爆破漏斗的锥角,它表示漏斗的张开程度。

(4)爆破作用指数n及爆破漏斗的分类

在岩石性质和爆破条件一定,当装药量不变而改变药包的埋置深度,或药包埋置深度固定不变而改变装药量时,都可发现爆破漏斗的尺寸和爆破作用性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用爆破漏斗半径r与最小抵抗线W的比值来表示,此比值称为爆破作用指数,用n=r/W表示。

当n发生变化时,爆破作用性质,爆破漏斗的大小,破碎岩块的抛掷量和抛掷距离都将发生变化。

所以,根据n值的不同,可将爆破作用性质和爆破漏斗进行如下分类(如图3—4)。

①标准抛掷爆破漏斗。

当爆破作用指数n=1时,药包爆破后即可形成标准抛掷爆破漏斗。

此时,漏斗中的岩石不仅全部被破碎,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岩块被抛掷到漏斗以外,出现了明显的漏斗坑,且漏斗半径r等于最小抵抗线W,漏斗张开角等于90。

形成这种标准抛掷爆破漏斗的爆破作用,称为标准抛掷爆破。

②加强抛掷爆破漏斗。

当1<

n<

3时,药包爆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