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Word下载.docx
《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正确的运动方向不等于动力,渐进式改革的合理性只是增长的技术原因而不是内在动因。
并且渐进式改革会导致双轨制、不公平竞争、资源配制扭曲,使进一步改革的难度加大,与经济学中的“次优定理”和“快车道定理”也是违背的,理论上并没有必然的优势。
因此,即使渐进式改革确实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其内在的原因和逻辑也需要进一步的析。
强调后发展利益的观点同样也有道理。
问题是为什么其他落后国家的后发展利益没有导致高速增长,而且不少经济落后国家的市场体制比我们完善,其他条件也比我国有利。
因此后发展利益也不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根本原因,而更是一种外在条件因素,即使用后
发展利益加渐进式改革来解释,说服力要更强一些,事实上也仍然只是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在原因,而没有解释清楚必然导致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因。
根据经济内能增长思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是较高的经济内能,在有利的增长条件下迅速释放和转化,并基本形成经济内能良性循环的结果。
首先,改革使人们长
期受到压抑的消费欲望开始释放,开放带来的新产品、生活消费方面的信息和新观念等,都对人们关于生活消费、经济经营的观念和态度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促进了人们经济努力的主观愿望,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需要的经济内能的第一个主要来源。
其次,我国采用
的渐进式改革对经济内能的维护和良性循环起了关键作用,激进式改革的特征是迅速破坏原有的社会经济秩序,很容易导致人们的思想混乱,对经济内能有很大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甚至会超过改革本身的积极影响,还会导致增长条件恶化和经济衰退,而经济衰退反过来
又使人们怀疑改革,进一步导致思想混乱,从而引发经济内能的恶性循环,渐进式改革是逐步改变原有的社会经济体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和消极影响较小,能在不造成思想混乱的前提下,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向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经济内能的产生和积累。
并
且渐进式改革在通过改革逐步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能够较好地维持生产和经济的持续运行,维护和改善增长条件,从而有利于维护经济内能的良性循环和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除了长期短缺经济形成的经济内能潜力和渐进式改革对经济内能良性循环的积极影响以
外,我国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注重思想意识的引导,在改革的政策和节奏安排方面,注意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等,也是实现经济内能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带来的外资、技术、管理经验和贸易扩展等,为经济内能转化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且也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内能的产生和提高,这些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
要原因。
不过,这些条件因素不是决定性的,如果没有产生经济内能的机制,这些条件再好也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
一方面照目前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国将在21世纪的上半叶成为世界最强的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有明显回落,1998年增长8%的目标只是勉强接近实现,虽然有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灾的原因,但经济增长本身的疲乏迹象已经出现,政府采取的财政金融政策效果不如人意,内需始终不振等可以说明这一点。
1999年的增长速度仍趋下降。
这些情况使得人们不能不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否持续下去的问题十分关心。
根据经济内能增长思想分析,中国产生和维持较高经济内能的潜力很大,只要政策适当和有其他因素的配合,完全能支持比较长期的高速增长。
理由如下:
首先,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居住、衣食、出行的条件和享受等物质和文化的消费差距仍然较大,当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更高级的生活需求方面会不断产生新的欲望,因此有形成经济内能良性循环的基础。
其次是现代科技和思想意识的加速发展变化,使产品和生活方式的创新速度加快,对经济内能的促进作用很大,只要引导人们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实现经济内能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完全是可行的。
第三,我国的多数国民目前仍处于经济努力和经济愿望的良性循环中,即通过经济努力能够满足愿望,而满足愿望的同时又导致新愿望的产生,从而推动进一步的经济努力。
这些因素保证了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有足够的内在动因潜力。
但经济内能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
因为经济内能的产生和动态循环受很多因素影响,特别是许多因素会损害经济内能和它的良性循环,例如经济秩序混乱、收入分配不合理、法制不完善、腐败现象和消极意识等,都是不利于经济内能的因素。
此外,经济内能的良性循环和持续经济增长也需要增长条件因素的稳定或不断改善。
这方面我们既
有有利的一面,如资本的进一步积累、技术的不断进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也有不利的地方,如人口、环境和资源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等:
因此,印使我国存在长期持续增长的潜力,实现的难度也是不小的,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以及主观上作出许多努力。
2009年人民银行将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节资金供求,采取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货币政策概述
狭义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
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偏中带稳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
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
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
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
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
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根据央行定义,货币政策工具库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贷款或贴现以及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从学术角度,它大体可以分为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
价格工具集中体现在利率或汇率水平的调整上。
数量工具则更加丰富,如公开市场业务的央行票据、准备金率调整等,它聚焦于货币供应量的调整。
[编辑本段]
二、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
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
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
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
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
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
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
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
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
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嗜好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
总之,在动态的经济社会里,要将物价冻结在一个绝对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能否把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允许的限度内。
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
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
有人认为,物价水平最好是不增不减,或者只能允许在1%的幅度内波动,这就是物价稳定;
也有人认为,物价水平不增不减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能把物价的上涨幅度控制在1—2%就算稳定了;
还有人认为,物价每年上涨在3%左右就可以称之为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