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362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docx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docx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教材内案例——抓牢靠]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

1.主要内容:

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2.解决问题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主要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3.水土流失

(1)概念:

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2)分布:

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易侵蚀性;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

农业生产造成的森林和草原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5.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

1.主要措施

措施

具体做法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

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等;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

农业技术措施

沟垄种植、草粮带状间作、轮作等

2.治理模式——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1)综合治理的意义:

①便于对小流域内的农、林、牧业用地进行合理安排和加强统一管理。

②利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进行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治理。

(2)综合治理的原则: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紧密结合。

[教材外案例——领悟好]

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认识荒漠化

[温馨提示]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

(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温馨提示]

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

(1)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2)现状:

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

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

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2.开发计划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雨林面临的两种前途

2.保护雨林的具体措施

三、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地球之肾”——湿地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1)自然湿地:

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

水库、稻田等。

3.共同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4.湿地的功能

功能

美称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鸟类的乐园”

5.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

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温馨提示]

(二)湿地资源问题

1.产生原因

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

2.表现

3.案例——洞庭湖萎缩

(1)原因:

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

(2)影响:

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环境问题增多。

(三)保护湿地

1.必要性

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洞庭湖区)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洞庭湖变“大”了。

[温馨提示]

湿地保护的两大原则

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协调一致;二是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要特别重视湿地的环境作用。

[循流程解题——有一套]

在解答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类题目时,可遵循以下思维流程:

以考纲为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点

(一) 水土流失

[高考怎么考]

[典例] (2015·浙江高考)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如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

完成

(1)~(3)题。

(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 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③④⑤

(3)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

(1)题,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导致自然植被破坏,使本来就疏松的土质更加疏松,一旦遭遇暴雨,水土流失就很严重,故选D。

陡坡耕地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地貌类型,也不可能影响该区域的降水量,故排除A、B、C。

(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很多:

如地形坡度大,使地表径流加快,会加剧土壤侵蚀;植被稀疏,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流失;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等。

黄土高原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距海洋较远,且夏季风受到秦岭、太行山的阻挡,因而降水量并不大;全年风大与水土流失关系小;冻融作用主要发生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

故选A。

第(3)题,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应从多方面分析,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修筑梯田等。

[答案] 

(1)D 

(2)A (3)退耕还草(林);种草植树;修筑梯田。

[考题精妙]

命题出发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陡坡耕地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命题落脚点

考查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试题评价

(1)材料源于“本”:

本试题以黄土高原为命题背景考查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环境问题,正是教材案例的浓缩,这正体现了“知识源于教材”这一理念。

(2)命题立意“新”:

本试题的考查,围绕我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展开,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具体行动中,考查考生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是“学”与“用”的完美结合。

(3)设问方式“巧”: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切口小,立足于陡坡耕地,避免传统考查方式的千篇一律;二是第(3)题是

(1)

(2)题的归纳和整合,层次性强,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实践中应用的真实体现。

[类题怎么答]

一、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人文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二、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工程技术措施: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技术措施:

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考点

(二) 荒漠化

[高考怎么考]

[典例] (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m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cm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第

(1)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

(2)题,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