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康复及护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2830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康复及护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风康复及护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风康复及护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风康复及护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风康复及护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风康复及护理Word格式.docx

《中风康复及护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康复及护理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风康复及护理Word格式.docx

此时,医护人员应当多于患者和家属交流,对患者和家属有疑问的时候,要急事给予解答,安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院的康复治疗过程,以利于病情尽快康复。

饮食护理:

中风患者的膳食原则是:

食宜清淡、低盐低脂,根据不同病情,做到定时、定质、定量,每天摄取的总热量应略低于正常人。

饮食的护理要细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如豆浆、牛奶、果汁、混合浆等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禁忌辛辣油腻,同时应注意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给予口腔清洁,坚持每天清洗保持口腔的卫生,预防口腔感染。

所以中风患者宜清淡、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和牛奶等以防便秘,禁食过咸、过甜及辛辣油腻等食物。

康复护理肢体锻炼:

医护人员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肢体锻炼的必要性,病情的恢复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应循序渐进。

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开始的短时间到后来的较长时间,增加训练的难度,如眼球运动、头部和身体同步协调运动等功能性训练。

指导患者开始在床上做抬腿、握拳练习,继而甩臂抓物品,使患者由卧位慢慢过度到半卧位,坐位,并离床进行锻炼,循序渐进,同时要注意安全。

在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即进行部分日常生活活动,让其做力所能及的事,引导患者消除依赖心理。

语言锻炼:

解决好患者的语言障碍,要靠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努力,医护人员应该每天对患者进行对舌、唇及发音口形的训练,语言锻炼需要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应当循序渐进,由单个单词、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弄清楚他们心里的一些想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对语言的恢复有信心,跟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一些合适的语言训练计划,每天让专人陪同他们训练半小时,坚持下来,一个月之后,让病人主动进行规定时间的训练,当病人经过努力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要及时鼓励他们。

中风患者还经常出现记忆力的减退,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采取适当听音乐、收听广播等手段,提高患者的记忆力。

防止便秘的护理:

许多患者产生偏瘫之后,活动量大幅度减少,肠胃的消化功能变弱,饮食情况没有欲望,出现腹胀和便秘,经常有心情焦虑、抑郁,因此,应该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予耐心解释和指导,消除患者的排便顾虑,以利于机体尽快恢复健康。

鼓励患者多运动,卧床的患者要进行腹部运动或自我按摩腹部,按摩方向是顺时针由右下腹至右上腹,再到左上腹至左下腹,在返回右上腹。

通过按摩可以加强胃肠功能,调整气机,从而达到健脾助运动的目的。

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不管是否有便意,排便一般在早晨起床后或早晨后20分钟最适宜。

对中风的再认识:

中风-常见证型:

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

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

治宜祛风通络。

方用大秦艽汤。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

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

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

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

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

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闭证。

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

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

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

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

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脱证。

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

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

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

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

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正如《景岳全书·

非风》说:

“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

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

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

此即《丹溪心法·

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

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

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

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

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

本病属于西医学急性脑血管病范畴,有两个性质不同的类型,即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出血是脑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是中风六兄弟中最凶狠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

它多发生在四十岁以上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身上,以起病急、来势凶猛为特点。

先是剧烈头痛、频频呕吐,而后迅速转为言语不清,意识模糊,昏睡乃至昏迷不省人事。

同时,会出现一侧肢体运动失灵,继而半身不遂。

重者鼾声如雷,呼吸深大,大小便失禁,这是预后不良之征兆。

治疗脑出血,过去内科疗法领先,近年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是在CT的配合下,进行立体定位(准确查出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手术清除血肿的方法,既简便又较安全,而且疗效也较满意,挽救了许多脑出血病人的生命。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流入到蛛网膜下腔所致。

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引起的脑动脉血管破裂,以青壮年多见,其表现为起病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

此病预后比脑出血好,大多可治愈。

若反复发生可进行手术治疗。

脑血栓形成在中风六兄弟中发病率最高,占全部中风病例的半数以上。

本病多发生在55—65岁的中老年身上,男性多于女性。

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进展缓慢,逐渐出现一侧肢体失灵,但神志清楚,部分病人可有语言障碍。

脑血栓形成预后比脑出血为好,死亡率较低,但一部分病人会留有偏瘫等后遗症。

好复发是本病的一大特点。

脑栓塞是身体其他部位(多为心脏与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随血流入脑,堵塞了脑血管,引起脑组织的某部位局部组织缺血所致。

患此病者多有心脏病史、外科及妇产科手术史(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人)。

病人多表现为起病急,头痛,呕吐,意识不清,一部分病例可出现偏瘫。

发病年龄较轻,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

腔隙性脑梗塞是中风家族的新成员。

这是因为在CT问世前,很难对它确诊。

它的特点是病灶多,且病变小而深,小的病灶还不到小米粒大,一般医疗器械是很难查出的。

它是在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病变。

由于病变范围小,其临床表现多不明显或相当轻微,多数病人甚至“自我感觉正常”。

一般人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容易被忽视的症状。

因此发现此病主要是依靠脑部的CT检查。

治疗方法与治疗脑血栓形成相近,但预后更好。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

是大脑一时性缺血引起的一种局部脑微小血管的栓塞,或脑血管发生痉挛,或因阵发性心律失常,排血量的一时性降低,进而使已狭窄的脑动脉发生短暂的一时性脑缺血。

它是中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先兆。

它的病理基础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一样,也是在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只不过病变程度轻一些。

它多发生在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病史的中老年人身上。

主要表现是:

手中拿着的物品突然落地,一侧肢体不灵或瘫痪,单眼视力障碍,或有眩晕、耳鸣、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

但持续时间仅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最长不超过24小时,症状便消失,并恢复常态。

正因如此,很多人对它并不太介意,当成小病对待。

其实,它虽名为小中风,却不是什么小病。

因为其病理基础与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一样,常常是这两种严重疾病的先兆。

调查研究表明,患过小中风的人患中风的可能性,要比未患过小中风者高16倍。

每百名中风患者中,竟有25人曾患过小中风。

可见它与中风的关系何等密切。

因此,一旦发生小中风切莫大意,应及早去医院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治疗。

中风小中风的临床表现是:

1、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的手脚麻木或软弱无力,手中拿的物品有时忽然落地;

2、突然出现短暂的双目失明或复视或视物模糊;

3、突然失语或吐字不清或说话困难,但“心里明白”(意识清楚),而且很快恢复正常,不留任何痕迹;

4、时常头痛,有时甚至突然晕倒,但迅速清醒;

5、近期内出现记忆障碍,尤其是近期记忆;

6、原因不明的智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常无缘无故地“出差错”;

7、上述表现都是在无任何诱因情况下,不知不觉发生的,而且历时短暂,仅几秒甚至几分钟。

调查统计资料表明,下列6种人比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小中风,应特别注意:

1、有动脉硬化病史者;

2、血脂、血压和血液粘稠度明显增高者;

3、体胖、缺乏运动者;

4、滥用降压药的高血压病人;

5、有中风、冠心病或糖尿病家族史者;

6、长期大量吸烟或酗酒者。

特别应该提出的是,最近的研究成果还发现,小中风不仅是中风的先兆,与其它疾病的关系也密切,其中主要的有急性心肌梗死和糖尿病。

美国有关资料报道:

1982年小中风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是一般人的13倍。

有人曾对225例小中风随访了6年,结果有23%的小中风患者死于心肌梗死。

同时,又有人在调查中发现,小中风患者竟有19.3%并发了糖尿病,是一般人的7-9倍。

为什么小中风患者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糖尿病?

主要是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础和小中风是一致的,均为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液流体动力学或凝血机制的改变。

许多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的凝血机制的改变,血液流体动力学弄常,导致微血管血流变慢,因而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而发生小中风或中风。

有人统计过,糖尿病人发生中风的是一般人的3-21倍。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中风、冠心病和糖尿病是姊妹病,属于同类。

当人们认清上述道理之后,就应该特别重视小中风的发作。

中老年人更应警惕小中风。

一旦发现小中风,既不能粗心大意,也不能惊慌失措。

正确的态度是:

立即到较大的医院去做进一步检查,着重检查血脂、血粘稠度、心脑血管状况、血糖、尿糖等指标,以便及早地发现疾病,针对原发病进行认真的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