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钟群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33464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钟群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钟群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钟群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钟群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钟群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钟群芳.docx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钟群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钟群芳.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钟群芳.docx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钟群芳

天台小学2016年上学期一年级下册数学工作计划

钟群芳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继续任教一年级的数学。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年级1班和4班,一1班是走读班,51人。

一4班是寄宿班,48人。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数学有着很浓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

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但两个班还是有点差距,4班的班级风貌积极向上,学习氛围浓。

上课的习惯好,倾听、思考、合作、纠错、评价等很到位。

特别是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高。

而1班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注意倾听,喜欢讲小话,爱做小动作。

拖欠家庭作业。

小部分学生成绩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着重规范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补潜,使两个班教学质量尽量均衡。

二、教材分析

从2011年7月开始,实验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新颁布的《标准2011》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到六年级)》,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

三、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找规律,总复习。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

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

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

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

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4、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

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5、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6、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定如下: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结束

期末

平均错误率

10%以内

速度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平均错误率

7%以内

速度

绝大多数达到

每分钟做10题

100以内的加、减法

12%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

每分钟做8题

10%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

每分钟做4题

五、教学重难点

1、认识10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六、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七、20%后进生进步措施

备课时左右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左右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

对学生因厌学辍学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积极采取帮扶转化措施,采用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

八、课时左右安排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本册教材为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八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左右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认识图形

(二)(3课时左右)

1、例11课时左右

2、例21课时左右

3、例31课时左右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13课时左右)

1、例12课时左右

2、例21课时左右

3、例32课时左右

4、例42课时左右

5、例51课时左右

6、例62课时左右

7、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8、单元练习1课时左右

三、分类与整理(3课时左右)

1、例11课时左右

2、例21课时左右

3、单元练习1课时左右

四、100以内数的认识(9课时左右)

1、数数数的组成1课时左右

2、读数写数1课时左右

3、练习1课时左右

4、数的顺序比较大小2课时左右

5、解决问题1课时左右

6、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1课时左右

7、练习1课时左右

8、综合实践:

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左右

9、单元练习1课时左右

五、人民币的认识(5课时左右)

1、认识人民币2课时左右

2、简单的计算2课时左右

3、解决问题1课时左右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17课时左右)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左右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3课时左右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9课时左右

例1、例24课时左右

例3、例42课时左右

例4、例53课时左右

4、整理与复习3课时左右

七、找规律(6课时左右)

1、例11课时左右

2、例21课时左右

3、例31课时左右

4、例41课时左右

5、例51课时左右

6、练习1课时左右

八、总复习(4课时左右)

1、复习100以内的数1课时左右

2、加法减法1课时左右

3、认识图形1课时左右

4、分类与整理1课时左右

 

天台小学一

(1)班数学学科培优补潜辅导记录表

小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实行分类教学。

因此,我校决定大力加强教学过程的培优辅潜工作,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

引导在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拓展延伸中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帮助潜能生取得适当进步,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能力。

通过培优辅潜工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确保巩固率,使我校的教学质量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端正学习态度,充分激发好奇心,引发求知欲,引导学生掌握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

  

2、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课堂上分层教学,实行让潜能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攻破难题。

3、分层作业:

设基础题为必做题,变试题为选做题,思考题为拓展题。

4、强化小组合作,形成生生互助。

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个别辅导的质量。

学生

名单

基本

情况

分析

培优名单及基本情况分析

一、培优名单:

李熙锐、黄博涵、凌奕涵、吴熙涵、王予祥、宋亚伦、席笑谦、康静宁

二、情况分析:

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爱动脑筋,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且质量较好。

爱思考,善表达,乐于助人。

补潜名单及基本情况分析

一、补潜名单:

彭睿哲、马炫祎、伍雨桐、马菁林

二、情况分析:

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态度欠端正,家里无人管理,不动脑筋,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欠端正,作业不主动完成,数学成绩不理想。

时间

名单

内容

效果

天台小学一(4)班数学学科培优补潜辅导记录表

小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实行分类教学。

因此,我校决定大力加强教学过程的培优辅潜工作,通过抓两头、促中间,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

引导在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拓展延伸中激发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帮助潜能生取得适当进步,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能力。

通过培优辅潜工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确保巩固率,使我校的教学质量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端正学习态度,充分激发好奇心,引发求知欲,引导学生掌握灵活多样的解题方法。

  

2、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课堂上分层教学,实行让潜能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攻破难题。

3、分层作业:

设基础题为必做题,变试题为选做题,思考题为拓展题。

4、强化小组合作,形成生生互助。

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个别辅导的质量。

学生

名单

基本

情况

分析

培优名单及基本情况分析

一、培优名单:

刘家良、徐彦露、张恬、张斯博、贺瑞琪、隆依宸、

二、情况分析:

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爱动脑筋,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且质量较好。

爱思考,善表达,乐于助人。

补潜名单及基本情况分析

一、补潜名单:

杨一凡、吴奇胜、易尚宇、陈昊宇

二、情况分析:

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态度欠端正,家里无人管理,不动脑筋,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欠端正,作业不主动完成,数学成绩不理想。

时间

名单

内容

效果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

(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2—p7)。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

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要求: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并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能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剪纸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进行设计。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课时分配:

1、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2、用七巧板拼一拼………………………………………………………2课时

 

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

(二)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平面图形(P2例1)

学习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立体图形以及其特点。

2、猜一猜,老师给的图形是来自哪个立体图形的表面?

你认识它吗?

情境

导入

1、说一说老师带来的立体图形,并在同桌之间说一说它的特点

2、猜一猜老师给的图形是来自哪个立体图形,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1、画一画自己准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同桌说一说。

2、收取学生资源,贴在黑板上,编号,引导学生分类。

3、说出每一类图形的特点。

主题

探索

1、画一画自己准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并和同桌说一说,它是什么图形。

2、同桌讨论如何分类,说一说这样分类的理由。

3、学生汇报展示。

1、做一做第1题(说说身边物体的面是什么图形)

2、做一做第2题

(1)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2)评一评,各小组展示作品。

巩固

实践

1、找一找身边的物体,说一说它的面是什么平面图形,越多越好

2、用今天学习的平面图形画出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

3、说一说,我用了哪些图形拼画出了什么图案

1、练习一第1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

2、练习一第2题:

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里。

3、练习一第3题:

数一数同样的平面图形都有几个。

拓展

应用

1、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2、在书上完成填写,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3、说一说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分布在蜻蜓的哪些位置。

小组合作点:

合作点一:

1、自己准备的立体图形的表面,并和同桌说一说,它是什么图形。

2.讨论如何分类,说一说这样分类的理由

合作点二:

小组讨论合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圆形

边角

教学后记:

课题

拼一拼(P3例2)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1、出示大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的秘密。

情境

导入

1、仔细观察大三角形,寻找大三角形的秘密,和同桌说一说

1、引导学生观察大三角形的组成,放手让孩子尝试自己拼组

2、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拼组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3、同样大小的两个长方形能拼出什么图形来?

引导学生拼一拼试一试。

主题

探索

1、拼组大三角形,看谁拼的又快又好。

2、利用手中的小三角形,拼组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和同桌交流讨论,并展示汇报。

3、利用手中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一拼试一试,说一说拼成了什么平面图形。

1、至少要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猜并折一折。

2、要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需要几个小正方形呢?

巩固

实践

1、学生猜想。

2、动手操作折一折并验证。

3、猜想更大的正方形需要几个小正方形,和同桌说一说。

1、练习一第4题

(1):

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后,你能发现什么?

拓展

应用

动手探究并汇报

小组合作点:

1、想一想:

你准备用三角形拼成已学的什么图形,需要几个三角形?

2、拼一拼:

动手操作拼拼看

3、说一说:

和同桌说一说你用了几个同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板书设计:

拼一拼

教学后记:

 

课题

七巧板(P4例3)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七巧板的构成及措摆七巧板,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拼指定图形。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1、出示几幅由七巧板拼成的漂亮图片。

2、介绍七巧板的历史。

情境

导入

学生欣赏并观察其共同特点。

1、展示七巧板的制作过程,找出七巧板的特点:

(1)它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

(2)每种图形有几个?

分别是几号?

(3)看一看,比一比,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2、比一比:

拼出学过的数学图形。

哪组拼的方法和图形最多。

3、游戏环节: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利用所有的七巧析摆出一个正方形。

(1)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

(2)然后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

(3)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

主题

探索

学生按照幻灯片上的序号在自己的七巧板上标出序号。

学生观察汇报。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来拼图,并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给大家看。

学生利用自己的七巧板也跟着摆出一个正方形来。

1、出示天鹅图片。

1)你们看它像什么?

2)猜一猜,它可能是由哪几块七巧板拼成的?

3)照样子,拼一拼。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多个由七巧板拼成的作品,但不出示七巧板的序号,让学生照样子拼一拼,试一试。

巩固

实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

同桌之间先说说它像什么。

再说说它能由哪几块七巧板组成。

最后试着拼一拼。

成果展示: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把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欣赏。

拓展

应用

学生发挥想象,两人一组拼图形。

小组合作点:

1、比一比:

拼出学过的数学图形。

哪组拼的方法和图形最多。

2、同桌合作,利用七巧板拼出一幅图形。

板书设计:

七巧板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5+1+1=7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是“解决问题”,主要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操作、画图等方式,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20以内退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数学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要求: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熟练的程度,切实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20以内退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措施:

1、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基础。

2、加强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在明白数学信息的意思的基础上,提出合适的问题,也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列式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5、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6、加强高效率的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听算的能力。

7、构建开放的课堂,激活学生问题意识,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8、有效运用图画策略,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课时分配:

1、十几减9(P10例1)………………………………………………………1课时

2、十几减8(P13例2)………………………………………………………1课时

3、十几减7、6(P14例3)………………………………………………………1课时

4、十几减8、7、6练习(P15——16练习三)…………………………………1课时

5、十几减5.4.3.2(P17例4)………………………………………………………1课时

6、十几减5.4.3.2练习(P18——19练习四)……………………………………1课时

7、解决问题(P20例5)………………………………………………………1课时

8、解决问题(P21例6)………………………………………………………1课时

9、整理与复习

(一)………………………………………………………1课时

8、整理与复习

(二)………………………………………………………1课时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课题

十几减9练习

学习目标

1、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在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1、出示课件:

9加几练习

十几减9练习

2、算得这么快,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吗?

情境

导入

1、学生开火车依次口答。

举例回答计算方法。

1、P11页第1题

(1)仔细观察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