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聪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099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思聪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周思聪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周思聪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周思聪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周思聪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思聪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docx

《周思聪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思聪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思聪绚烂至极 归于平淡.docx

周思聪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周思聪|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周思聪(1939~1996),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著名女画家。

天津市宁河县人。

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195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得到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刘凌仓、李苦禅、郭味蕖等诸位名师指点,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画院(今北京画院),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周思聪受过严格的艺术训练,擅长水墨人物画,兼及花卉,偶作山水。

造型能力极强,早期作品带有一定的情节性,笔墨清新、洒脱,富有表现力。

自80年代起,她又致力于自身画风的变革与探索,在作品中引入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对笔墨加以提炼和强化,使之更为精练,并富有意趣。

代表作有《矿工图》组画、《高原风情画》组画、《荷之系列》等。

另外,她还善于油画,多表现人物风情。

出版有《卢沉、周思聪作品集》、《坑夫图——周思聪画集》、《周思聪画人体》、《周思聪水墨画》、《周思聪画集》等。

代表作品中国画《万寿山一角》1959年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人民和总理》获1979年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

1985年创作《正午》获第6届全国美展铜质奖。

 

雅俗共赏并非衡量艺术的标准。

曲高和寡才是真理。

艺术性高的作品是需要具备一定艺术修养才能欣赏的,这自然是少数。

然而,这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高标准。

儿童做画,画心中所想,而非眼中所观。

孩子不可能热衷于解剖,透视,素描关系这些技巧的搬弄,而是情感驰骋,随心所欲,“万物皆备于我”。

这正是艺术家们梦寐以求的境界。

曾经为之倾倒的形式,拿来却成了桎梏,因为那不是自己心灵的顿悟,而是别人的灵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想这是说我们与传统的关系。

“真面目”是需要从“此山中”跳出来才能识得。

今人所说的传统,是前人的创造,而今人的创造也必然是后人的传统。

传统从来是发展的。

只有踏出前所未有的足迹,道路才能继续向前延伸。

我爱水墨画,变幻无穷的黑白常令我沈醉。

《矿工图》要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所以原来的手法不足以表达,就想其他的手法,表达一种情绪,不从这里着眼,就往往会走到纯形式的死胡同里去。

一定要有感受,没有感受,形式也难出来。

皴擦也是为了形式美感,如果线的形体搞好了,线本身也很好看,就要保留下来。

要有这个概念,我画的是画,而不是对象,才不至于自己被牵着,跟对象跑。

对人的观察要注意大的感觉、整体的印象,如第一个老头,给人的印象脸部横线多,肌肉松弛,笔法上就要符合这种感觉。

如山水画的皴法,折带皴就是根据石纹的横向归纳出来的。

脸部的皴,有结构的意思,但也不全是,是为画面形式的需要。

如这边皴了,那边就不皴,如皴了,就太对称(指老人脸部)。

有时皴擦就像花鸟中的点子,是画面的需要,而不是具体说明这是什么东西。

讲究线本身的味道很重要,否则就不必用毛笔了,我现在不喜欢“率”的线,喜欢兢兢业业,喜欢毛、涩的线。

用笔慢一些易控制,可考虑到形的夸张,如过快很难出味道。

态度要很严肃,千万不能玩“率”,一笔下去,要负责任。

创作关键在于捕捉生活的深度,“意境”生活中美好的、很高情趣的东西。

要极力地表现这种感受,排除其他人的影响,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最可珍贵的是自己的感受。

画让人看后应能使人神游,这是成功的。

但是不能为了情趣而人为地去编造,只能是自己感受中的生活情趣。

搞装饰、变形,不要太外露,要朴实自然。

生活的感受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讲出来,不要通过看别人的作品来启发自己的感受,不然往往是不痛不痒。

要有真实地感受。

我主张到处有生活,要十分留心才行,不能一晃而过。

我下去时,尽量要保持住当时最强的印象,当时实在画不出来,用文字记下当时的印象,帮助自己回忆,保持这种很有诗意和趣味的印象。

视觉的感受不强烈,回来凭主观想象来编,那效果就差得多。

如曾善庆的《大海》中大公的背是强烈的视觉感受。

自己编就假。

在创作中连自己也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不要画,最好是另起炉灶。

儿童画纯真,就是视觉感受强烈。

如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特定动态、面貌,一定要想办法记牢、记住,不能只有一个模糊印象,模糊的东西是不会表达出强烈感受的。

艺术语言要自然、随意,一过分,就不舒服。

细节的真实很重要,如失去这个,就概念,就假。

真实性就是艺术的生动性。

直接的视觉感受,印象,记忆,储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种训练,才能创作。

记忆能力很重要,它能保持最初、最强烈的感受。

农民画、儿童画,感情强烈,有天趣,有雅拙感,而不是像专业画家那样是技术的表演。

形式美感最重要的是对比手法和节奏的安排。

互相衬托,对于表现人物有帮助。

对比强烈才能出味道,如儿童画中画两个碗,一个画成方的,一个画成圆的,对比强烈有趣。

这要加入自己主观的处理,不至于受对象束缚过大。

要朴素,自然,不要人为地编造。

(摘自:

《周思聪文集》)前一段时间在整理李可染遗体告别的录像带时,看到了很多画家,这些画家二十年后已有很多已不在世,其中就有新中国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画家、人物画大师周思聪、卢沉夫妇,周思聪是继即中国近现代史上任伯年、蒋兆和之后著名的人物画大师,她继承了她的老师蒋兆和的中国画传统,周思聪完全没有旧的东西,她在新的时代,推动了中国人物画,往前大大的走了一步。

周思聪70—80年代的作品,吸收了油画及素描的体块结构、明暗光线,又大胆的运用了大面积的水墨晕染,把李可染先生山水画的层层叠加技法,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开创了一代中国画的新面貌,真正是新时代中国画最杰出的人物画大师。

记得1980年的春节,好像是初三,在李可染家里碰到了周思聪,那时周思聪还很年轻,四十左右,她原来是中央美术学院蒋兆和大师人物班的学生,并不是山水班的学生,但她崇拜李可染先生的人品、画品,一直把自己称作是李可染的学生,自从那次相识之后就经常去她家中请教或是能帮他做点什么,三十年前,周思聪住在北京光华路附近,那时候光华路(即东三环,老中央工艺美院对面)还荒芜的很,印象中周思聪是住在六层还是四层,记不清楚了,房间很小,大约也就五、六十平米,卢沉先生是他的丈夫,当时不怎么在家住,周思聪带着孩子、屋里乱糟糟的,好像根本下不去脚,不能想象,周思聪怎么在这间屋子里画画,当时的北京画院还在地安门附近,是个大四合院,也很挤,根本没地方画画,周思聪家楼下一楼还住着一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弟子,以画虎著称的胡爽庵先生。

大约是在1986年前后,周思聪、卢沉搬到了老中央美院(王府井大街帅府园),那是一个新盖的红砖六层楼,好像是在三楼,80年代,因为在南方开着画廊,主要以卖自己的画为主,还卖些国内名家的作品,当时周思聪、卢沉的画,四尺三裁的,在荣宝斋也就是百八十块钱,她虽然是一代大画家,可她总是窘窘的像个家庭妇女,臧伯良曾经帮她卖过一些画,记得1985年初,给她结了一笔账,大概卖了七、八张,每次都多给她点润笔,一共800块钱,又给她留了一千块,当时一千块可以拿到周思聪十张画,那个时候,她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病魔折磨得她脸色土灰,她说:

“我这个屋子特别乱,根本没法给你画,干脆你就拿一些我参加展览的画吧。

”正好那个时候有一个北京女画家联展,展出了她三十几张画,都不太大,都是四尺三裁的和四尺对开的居多,当时她的画风正由写意的人物往变形上过度,那个时候她刚刚拿出了一批彝族少女为主的作品,画的非常精致,线条肯定,结构清晰,脸部还有她以往的傣家少女的风格,非常雅致、漂亮,臧伯良当时连忙推脱:

“不不不,这些画是您参展作品,也是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卖了就实在太可惜了,您还是随手画一些以前傣族少女的老风格的作品吧……”至今记得她眼中透着不解和有些惶恐,她右手收起画,左手急急的去拿那一千块钱,仿佛是臧伯良要拿回那一摞钱,当时没有一百元人民币的面额,那一千块钱很厚的一摞,她似乎感觉臧伯良不想要这批画,想想,都心酸得想掉眼泪,臧伯良一生都不会忘记周大姐那种期许的目光,臧伯良说:

“不不不,周大姐这个钱你先用。

”大家知道那个年代生活很拮据,她跟卢沉大哥两个人的工资才100多块钱,她身体那么不好,非常需要营养,她和孩子也需要添些衣服,她总是穿着旧旧的衣服,像个家庭妇女,又聊了一会儿,周大姐仿佛很不安,好像她不愿意白拿别人的钱,她非常希望臧伯良能高高兴兴的拿走一些作品,臧伯良心里非常难过的跟她说:

“大姐不着急,这十张画,我以后再来拿。

”从此以后,她的身体就越来越不好,王明明我们既是亲戚又是好朋友,他是周思聪的大弟子,所以有什么事,就问明明,这样,一晃就是几个月,曾经在画展和公开场合见到过周大姐,周大姐总是说:

“有时间你到我那儿去取画……”可是看到她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在公开场合我们相遇的时候,她总是主动跟你打招呼,把你拉到一边,这时候,反而更加非常不好意思,大约是在1987年左右,有一次画展上我们碰到一起,握手时,她的手直直的各个关节都肿的像个木头棒子而且冰凉,臧伯良非常惊愕的问她:

“周大姐,你身体怎么这样啊?

”她也很难过,没说什么……1989年12月5号,我们的恩师李可染先生去世,治丧期间她去了可染先生家有四、五次之多,那个时候看到她身体更加的每况愈下,连走路都气喘吁吁的,到李可染先生去世的时候,已经靠药物维持,从此以后,到她去世,再也没有去过她家,因为她那种窘窘的期许的眼神,让人异常难过,想过再去她家,给她送点钱去,但想想她一定不会要,她还会提起前面那十张画的事,从1986年离开她家,就听王明明说她根本不能画画……周思聪一位新中国培养的女画家,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画家,苍天就这样折磨她,57岁便离开了人世,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画家,走过了她57年的短短的艺术生命历程。

(摘自臧伯良回忆录)名家评价

吴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常委):

“是个真正的艺术家,她的艺术和人品在中国都是一流的。

朱乃正(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在画坛,卢沉、周思聪的“志同道合”、“和谐、默契”,是众所周知的。

是新中国时期成长的一代画家中的佼佼者。

思聪始终任职于北京画院。

周思聪作品满誉中外。

周思聪深秀于内,善于把主观情愫和心灵感应化为绘画,是一位人格高尚、追求执著、留下了诸多不朽作品的艺术天才。

王明明(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

“二位老师的作品,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智慧、自己对于新中国的热爱留给了我们,这是一份非常丰厚的遗产,我看到他们的照片想到很多,中国在像周思聪、卢沉这样的艺术家,的确是太少了。

因为我72年和他们学画。

我今天和大家要讲的是画外的东西,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东西。

一个就是说他们的人品,因为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艺术家为什么能成为大师。

艺术家之所以身后能够得到人民的思念和回顾他们的经典作品,我觉得是一个人在一生中人格的修炼。

他的这种魅力我觉得我们当代艺术家忽略了这一点。

 

这点希望朋友们去研究周思聪、卢沉,对他们这些在画外的东西。

他们创造了一个高峰,他们夫妇俩不同,可是我觉得我们回顾他们两个人作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研究他们的人。

延续在他们血液之中的就是敬老重文,他们对师长的尊重,我跟了他们20年,他们对每一件事,对他们的老师,他们夫妇俩是非常的尊重,如同父母。

对于后学,包括我们的聂欧、杨刚,所有的学生不论你什么样的,每个人都是细心的帮助,去提携。

这个就是中华民族艺术家传承的最核心的问题,他有继承,有发展,他发现人才再去提携。

在当今美术发展中是特别要提倡的。

 

他们对历史,对于传统的尊重,我在访谈和回忆文章里都在写,我到了画院以后,我钻到资料室,很多非常古典的资料里面都签着周思聪的名字,他都借阅过。

我只看过几个人借过这样的书,而且同辈的画家几乎没有借过。

我78年到画院,钻到这里面就感觉到,周思聪之所以有那么厚的积淀,就是对传统的吸收、学养。

包括卢沉,他从另外一个方面吸收,而且他吸收的对于书法,他们俩是共同这样研究的。

所以在这些,我觉得大家去研究他。

他们俩是非常好的楷模。

 

曾有人说,周思聪是自李清照以来中国最伟大的女艺术家。

在美术圈外的人听来,这种评价也许过高,但周思聪的确是公认的杰出画家,给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