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0369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⑥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好好考虑这件事!

⑦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他们,以示尊重。

⑧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2.指示代词,这,此。

表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②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二)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宾语前置之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宾语前置之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4.结构助词。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

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

5.音节助词,无义,译时应省去。

用在形容词、副词(包括时间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咚咚地敲起战鼓(填:

象声词,形容鼓声),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二、文言虚词“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蔺列传》

在朝堂上举行九宾大礼,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估计我已到了军营之中,您才能进去(见项羽)。

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但是知识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来探求得名的缘由。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您又得到了赵王的宠幸,因而燕王希望结交您。

现在您却要逃离赵国投奔燕国。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项羽于是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

②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吕氏春秋》

天下能够取胜的人众多,但是能够称霸的人只有五个。

(二)用作动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译文:

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我侯嬴不过是夷门的看门人。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伤:

害处。

没有什么大碍,这正是施行仁政的方法,因为您只看见那头牛并没有看见那只羊。

(三)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

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②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今天我给你三枝箭,(要你为我报仇,)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啊。

(四)用作连词。

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复音虚词。

1.【无乃……乎(与)】表猜测,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现在君主已经退守在会稽山上,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宾语前置。

“是”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

“过”责备。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报任安书》)

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只怕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吧?

2.【乃尔】译为“如此”“这样”。

①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殉情而死的注意就这样定了下来。

▲★三、文言虚词“因”

(一)介词。

1.依靠,乘,凭借。

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践:

登,引申为凭借、倚仗。

然后凭借华山当作城郭,依靠黄河当作护城河。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借助(或“凭借”)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2.依照,顺着,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察今》)

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译文:

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3.趁着,趁此,乘机。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秦国趁着这种极为有利的形势,宰割各国的土地,分裂诸侯的江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蔺列传》)

倒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招待他。

③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将沛公刺倒在座位上。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蔺列传》)

由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府上谢罪。

(二)连词。

1.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雁荡山》)

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所以)才有人发现这座山。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

施加恩泽,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高兴而奖赏不当。

2.因此,因而。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三)副词。

可译为“于是”“就”“便”。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当天就留沛公跟项王一块儿喝酒。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蔺列传》)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

③因拔刀斫前奏案。

孙权就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

(四)动词“沿袭”“继续”

▲★四、文言虚词“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当”“在”“由”“从”“以”等。

一般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登泰山记》)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

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西南夷传》)

现在从长沙豫章去,河流多,极难走。

③以吾观之,必不久矣。

《史记•赵世家》

由我看来,一定不能长久了。

④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治邺》

从这以后,不敢再提给河神娶妻这件事。

⑤指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表时间、地点的界限。

指明从这儿到那儿十五座城移交赵国。

(放在“上”“下”“前”“后”“来”“往”等字前,表时间、方位等,不译出。

2.介绍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条件,相当于“用”“拿”“凭”“依靠”“按照”等,既可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又可在动词、形容词前作补语。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愿意拿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时间长了,能够凭借脚步声辨别是谁。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发出响声。

⑤余船以次俱进。

其余的船只都按照次序依次前进。

⑥故以羊易之。

所以才用羊来替换它。

⑦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项伯)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沛公的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大多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相当于“因为”“由于”等。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不因为外界环境好就高兴,不因为个人失意而悲哀。

“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

它作为介词,必须与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表示各种关系;

它作为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分句与句子,用法跟“而”相近。

1.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

①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在那个时候,各诸侯因为公子贤能,宾客多,(所以)有十多年都不敢出兵谋取魏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