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毕业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0988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5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毕业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毕业论文.docx

《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毕业论文.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毕业论文.docx

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毕业论文

基坑变形监测设计毕业论文

1变形监测概述

1.1变形监测的意义和目的

在测量工程的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变形监测占有重要的位置。

工程建筑物的兴建,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后整个运营期间都要不断地监测,以便掌握变形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

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例如抽取地下水、采油、采矿等)会破坏地壳上部的平衡,造成地面变形。

这种变形需要长期监测监视,以便采取措施控制其发展,保证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大量抽取地下饮用水,造成地面沉陷,地面不均匀的沉陷会引起建筑物和工业设施的损坏。

地下采矿引起矿体上方岩层的移动,严重的会造成地面滑坡和塌方,危机人民生命财产,需要监测。

近年来,人们开始在城市下面、工业设施和交通干线下面,水体(河流、湖泊、海洋)下面采矿(称为三下采矿),这些对变形监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壳中地应力的长期积累,造成地震,严重地危及人类的生存,监测地壳的变形是预报地震的重要手段。

尽管地壳变形监测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但本篇讨论的监测技术,监测网设计方法,以及观测数据处理技术对地壳变形(也有书叫地壳形变)监测仍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变形监测有实用上和科学上两方面的意义。

实用上的意义主要是检查各种工程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措施。

科学上的意义包括更好地理解变形的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以及建立正确的预报变形的理论和方法。

1.2变形监测的特点

与工程建设中的测图与施工测量相比,变形监测有很多自身特点,有以下几点:

1.精度要求:

与其他测量工作相比,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高,典型的精度要求在1mm。

一般来说,如果变形监测是为了是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以确保建筑的安全,则其观测的误差小于允许值的1/10~1/20;如果是为了研究变形的过程,则其误差应比上面的数值小的多,甚至应采用目前测量手段和仪器发所能达到的最高精度。

2.重复观测:

众所周知,一般城市测量控制网,改造或补充一些点时,一般不再重复观测。

而用于变形监测的网则必须相隔一定时间进行重复观测。

只有重复观测,才能从坐标或高程值的变经中发现变形。

3.严密地进行数据处理:

一些变形体的变形大都较小,有的与测量误差有相同的数量级,故要采取一些方法从含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中分离出变形信息。

4.多学科的配合:

变形测量工作不仅需要测绘学,尚需要土木工程和土力学及岩石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5.责任重大:

变形观测责任重大,它需要一丝不苟地认真工作。

由于变形量都是微观变化,更应从带有观测误差的观测值中,找出变形规律的蛛丝马迹,及时正确预报危害变形,使人们避免灾害,减少损失。

1.3变形监测的容

变形观测的容,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与地基情况来定。

要求有明确的针对性,既要有重点,又要作全面考虑,以便能正确反映出建筑物的变化情况,达到监视建筑物的安全运营、了解其变形规律之目的。

例如:

1、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对于基础而言,主要观测容是均匀沉陷与不均匀沉陷,从而计算绝对沉陷值、平均沉陷值、相对弯曲、相对倾斜、平均沉陷速度以及绘制沉陷分布图。

对于建筑物本身来说,则主要是倾斜与裂缝观测。

对于工业企业、科学试验设施与军事设施中的各种工艺设备、导轨等,其主要观测容是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对于高大的塔式建筑物和高层房屋,还应观测其瞬时变形,可逆变形和扭转(即动态变形)。

2、土工建筑物:

以土坝为例,其观测项目主要为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透(浸润线)以及裂缝观测。

3、钢筋混凝土建筑物:

以混凝土重力坝为例,其主要观测项目为垂直位移(从而可以求得基础与坝体地转动)、水平位移(从而可以求得坝体的挠曲)以及伸缩缝的观测。

以上容通常称为外部变形观测,也就是说用测量的方法求出建筑物外形在空间位置方面的变化。

此外,由于混凝土坝是一种大型水工建筑物,其安危影响很大,设计理论也比较复杂,除了观测其外形的变化之外,还要了解其结构部的的情况。

例如混凝土应力、钢筋应力、温度等,这些容通常称为部观测。

它一般是将电学仪器(或其它仪器)埋设在坝体部,以电缆(管道)连至廊道,定期进行观测。

外部观测与部观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同时进行,以便在资料分析时可以互相补充,互相验证。

本篇所讨论的容仅艰于外部变形观测。

4、地表沉降:

对于建立在江河下游冲积层上的城市,由于工业用水需要大量地吸取地下水,而影响地下土层的结构,将使地面发生沉降现象。

例如,我国某城市地表沉降观测的结果表明地表有时沉降,有时回升,这与季节性地吸取地下水有关。

对于地下采矿地区,由于在地下大量的采掘,也会使地表发生沉降现象。

这种沉降现象严重的城市地区,暴雨以后将发生大面积的积水,影响仓库的使用与居民的生活。

有时甚至造成地下管线的破坏,危及建筑物安全。

因此,必须定期地进行观测,掌握其沉降与回升的规律,以便采取防护措施。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影响工程建筑物变形的原因及其规律,以及有些特种工程建筑物的要求,有时在其勘测阶段要进行地表形变观测,以研究地层的稳定性。

为了达到上述各项目的,通常在工程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在调查建筑物地基负载性能、研究自然因素对建筑物变形影响的同时,就应着手拟定变形观测的设计方案,并将其作为工程建筑物的一项设计容,以便在施工时,就将标志和设备埋置在设计位置上。

从建筑物开始施工就进行观测,一直持续到变形终止。

1.4变形分析的发展与应用

在变形分析中,出于实用、简便上的考虑,我们一般应用较多的是单测点模型,同时,为顾及监测点的整体空间分布特性,多测点变形监控模型也得到了发展。

但是,从现行的变形分析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都是离线的(事后的),不能进行即时预报与监控,无法在紧急关头为突发性灾害提供即时决策咨询,这与目前的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要求很不相符,为此,研究在线实时分析与监控的方法成为技术的关键。

已有研究表明,采用递推算法的贝叶斯动态模型进行大坝监测的动态分析是可行的。

在隔河岩大坝GPS自动化监测系统中,我们采用递推式卡尔曼滤波模型进行全自动在线实时数据处理起到了较好效果。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小波分析理论,是一种最新的时频局部化分析方法,被认为是自傅立叶分析方法后的突破性进展。

应用小波方法,进行时频分析,可望有效地求解变形的非线性系统问题,通过小波变换提取变形特征。

但这一研究领域才刚刚起步,在变形分析方面尚无实质性的研究成果。

第二十一届IUGG大会“小波理论及其应用”被IAG确定为大地测量新理论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1999年召开的第二十二届IUGG大会上,“小波理论及其在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再次被IAG确定为GIV分会(大地测量理论与方法)的新的研究小组。

可见,开展小波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从目前的应用研究来看,虽然小波分析要求大子样容量的时间序列数据,但是,长序列数据可从GPS、TPS等集成的自动化监测系统中得到保障。

小波分析为高精度变形特征提取提供了一种数学工具,可实现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对非平稳信号消噪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

小波理论在变形监测(尤其是动态变形监测)的数据分析方面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总之,随着变形观测技术、计算机软件和新兴数学理论的发展,变形分析的新方法研究将会不断涌现。

同时,由于变形体的不确定性和错综复杂性,各种自然灾害的突发性,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研究变形观测问题,将各种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变形观测技术

2.1变形监测的精度

工程建筑物的变形观测能否达到预定目的,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观测点的布置、观测的精度与频率,以及每次观测所进行的时间。

观测点的布置与各类工程的特点有关。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变形观测中,由于其主要观测容是基础沉陷和建筑物本身的倾斜,其观测精度应根据建筑物基础的允许沉陷值、允许倾斜度、允许相对弯矩等来决定,同时也应考虑其沉陷速度。

例如,我国建筑设计部门在研究高层建筑物的倾斜时,根据前述的观点以允许倾斜值的1/20作为观测的精度指标。

某综合勘察院在观测一幢大楼的变形时,根据设计人员提出的允许倾斜度a=4‰求得顶点的允许偏移值为120mm,以其1/20作为最后观测中误差。

即m=±6mm。

在生产实践中,求得必要的中误差以后,如果根据本单位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能够比较容易地达到精度要求,而且在不必花费很大的精力、不增加很多工作量的情况下,还能达到更高的精度时,也可以将观测精度指标提高。

例如前述的情况,在求得m=±6mm后,即按此思想将精度指标提高,取±2mm作为最后的观测中误差。

对于根据沉陷速度确定观测精度,是指沉陷延续的时间很长而沉陷量又较小的基础,其观测的精度就应当高些。

一般来讲,从实用的目的出发,对于连续生产的大型车间(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通常要求观测工作能反映出1mm的沉陷量;对于一般的厂房,没有很大的传动设备、连续性不大的车间,要求能反映出2mm的沉陷量。

因此,对于观测点高程的测定误差,应在±1mm以。

而为了科学研究的目的,往往则要求达±0.1mm的精度。

对于水工建筑物,根据其结构、形状不同,观测容和精度也有差异。

即使对于同一建筑物(如拱坝)的不同部位,其观测精度也不相同,变形大的部位(如拱冠)的观测精度可稍低于变形小的部位(如拱座)。

对于混凝土大坝,测定变形值的精度一般为±1mm;对于土工建筑物,测定其变形值的精度不低于±2mm。

2.2观测点的结构与埋设

平面基准点的标志体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亦即标志体在水平方向上是保持不动的。

1、观测墩

在基岩较浅或土体稳定的地方,常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观测墩作为平面控制点标志。

2、倒锤

倒锤是一种埋设较深、稳定性很好的平面标志。

图2-1(a)是倒锤原理图,当钻孔充满液体时,对中中心与标志中心的相对位置不变,也就是说,如果标志中心是稳定的,则对中中心也是稳定的,其平面位置不会受侧向干扰力影响。

图2-1(b)是倒锤的一种实用结构。

3、光线传递式标志

光线传递式标志是将固定在底层的中心点利用光线投射到标志顶面上来,即利用光线代替倒锤线。

玻璃片上的十字丝代表平面标志的中心,与混凝土结合在一起埋在温度变化不大的岩层中,十字丝下安置一灯泡,为更换灯泡,在标志旁设有进人孔。

2.3基坑回弹监测

工业与民用建筑物的沉陷观测是最常遇到的变形观测工作,从建筑物基础施工开始到工程交付使用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都需进行变形观测。

深埋大型基础在基坑开挖后,由于基坑上面的荷重卸除,基坑底面(地基)隆起,称为基坑回弹。

回弹量因土层不同而异,一般土层、软土层回弹量稍大,砾砂岩层回弹量稍小,弱风化岩层一般情况下回弹量较小,而基岩层基本不回弹。

基坑回弹观测的任务是测定基坑开挖后的回弹量。

其目的是为改进基础设计,确定室地坪的适宜标高提供重要资料。

图2-3基坑回弹量观测

回弹观测要点是:

基坑开挖之前先测出设计的坑底土层的准确高程。

如图2-3a中的Q点的高程为HQ,当基坑土被取出后再复测坑底土层中Q点上升Q′(图2-4b),Q′高程为HQ′,它与初始高程之差为ΔHQ就是基坑回弹量:

图2-3a中,H坪为室地坪设计标高,CD为设计的基坑底面,其标高为HQ,当土块ABCD被取走后,CD面上升到C′D′(图2-3b)。

为保持设计坑标高仍是HQ,将C′D′挖去,使原EF升至E′F′即CD高度。

当基础筑完之后,E′F′即CD高度。

当基础筑完之后,E′F′又被压回到EF(图2-3c)。

若按基础设计深度h施工室地坪,则±0降低了ΔHQ。

若按±0设计标高施工室地坪,则h增加了ΔHQ尺寸。

如果ΔHQ是在基础施工后一段时间完成,可能导致整个建筑物降低了ΔHQ尺寸。

由于坑底C、D、Q三点回弹量与下沉量也不均,可导致防水失败,对工程危害极大。

因此,回弹观测,特别是软土层深基础的回弹观测有重要意义。

回弹观测应达到一定精度,一般取预计回弹量的1/10为回弹观测高程中误差。

观测中,常将各项较差取至1mm。

所用仪器能读出0.1mm的微小量。

如图2-4所示为回弹观测示意图。

准备精密水准仪和铟瓦水准尺,准备经检定的30m或50m钢尺,以及与钢尺标准拉力相应的重锤两个和投放钢尺的支架。

其观测工作应在开挖前后各进行1次。

图2-4回弹观测方法

开挖前观测时,将平底重锤放人孔底,让锤与回弹标志顶接触,另一端用检定拉力将钢尺引。

当孔底重锤碰到标志后,用水准仪测量基准点与回弹标志的高差(要注意钢尺的零点值)。

观测时钢尺估读到0.1mm,水准尺读到0.1mm,以下凑整。

测回观测顺序如下:

①后视水准尺,调平气泡,读基本分划a′1。

②不动测微器,前视钢尺,调平气泡读钢尺读数b′1。

仍不动测微器,再重新调平气泡,再读钢尺读数三次,当较差小于1mm时,取三次平均值得b′1。

③后视水准尺辅助分划,读法同①得a″1。

④重新引钢尺,水准仪前视钢尺,读法同②得b″1。

⑤测量孔底与地面上的温度,取其中数对钢尺施加温度改正。

⑥计算高差:

式中,

分别为上、下半测回高差。

①~⑤步观测为一测回,一测回两次高差之差为:

(2-1)

不大于1mm时,取其平均值为第一测回的结果,即:

(2-2)

该项观测须进行两测回,其较差不大于1mm,取两测回平均值作为最后的观测高差值,即:

(2-3)

式中,h2为第二测回观测高差。

观测完毕,先回填白灰0.5m,拨出套管,回填素土。

基坑挖至白灰时,应仔细挖坑,以免破坏坑各观测点。

同时在基坑壁一合适的高度做一个临时水准点(设计坑底往上不超过1.5m高),按开挖前的观测方法,测量该临时水准点与地面基准点高差。

当回弹观测点被挖露出后,以临时水准点为后视,观测各回弹观测点的标高。

从而算得各观测点的回弹量。

3基坑变形监测与变形分析

3.1基坑工程概念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基坑工程愈来愈多。

基坑工程是指建(构)筑物基础工程或其它地下工程(如地铁车站、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和人防通道等)施工中所进行的基坑开挖、降水、支护(围护)和土体加固等综合性工程。

基坑开挖深度一般≥6m者称为深基坑工程。

基坑支护是指基坑开挖过程中所设置的坑壁支护结构和撑锚体系,其功能是挡土止水、节约施工用地、保护周围环境或可利用作为建筑物地下空间的外墙结构等。

支护结构的类型主要有钢板桩支护、地下连续墙、柱列式灌注桩排桩支护、支撑和锚杆支护、土钉墙支护和深层搅拌水泥土桩支护等。

在深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围护结构承受荷载并将导致围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这样将引起基坑坑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及其周围土体的沉降和侧向位移等。

一旦围护结构及土体的力、变形的量值超过容许的围,将导致基坑失稳破坏,或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基坑施工期变形监测的任务是监视围护结构以及土体的稳定状态(力和变形),其目的是:

1、监测基坑工程的变化,确保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

2、检验设计的参数和各种假设的正确性,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

3、用反分析法修正计算参数和理论公式,指导设计。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工作,对时间和空间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工作拖延或失误造成的影响往往是难以补救的。

因此,在基坑开挖前应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主要容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容、测点布置、监测方法、监测项目报警值、监测结果、信息化施工,等等。

监测对象和项目的选择,关系到基坑工程的安全施工,盲目增加监测项目是对工程费用的浪费;但任意削减监测项目,可能造成严重事故的发生。

应根据基坑工程的安全等级、地质条件和围护结构的类型确定监测对象和项目。

一般包括:

1、围护结构完整性及强度监测;

2、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变形监测;

3、围护结构应力监测;

4、支护结构外压力监测;

5、支护结构外孔隙水压力监测;

6、表层土体沉降、水平位移以及深层土体分层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

7、地下水位变化的监测;

8、邻近基坑的建筑物和管线道路等设施变形监测;

9、支撑轴力监测;

10、基坑坑底隆起的监测。

基坑监测的时段是从基坑开挖直至建筑结构体施工至地面,或土体回填。

基坑工程监测的预警值和预警机制是信息化施工的重要部分。

监测的警戒值就是设定一个定量化指标,在其容许的围认为工程是安全的,并对周围环境不产生危害,否则认为工程是非稳定或危险的,并将对周围环境产生有害影响,需调整施工工序或优化原设计方案。

因此,测试项目警戒值的确定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每个警戒值应由两部分控制,即允许的累计变化量和允许变化速率。

确定预警值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课题,没有统一的定量化计算模式和确定准则,通常都是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给定的岩性指标,基坑设计的技术参数及区域性经验来确定。

确定的原则是:

1、满足设计计算的要求,不可超出设计值;

2、满足测试对象的安全要求,达到保护目的;

3、对于相同的保护对象,应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施工因素而确定;

4、满足各保护对象的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

5、满足现行的相关规、规程的要求;

6、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程质量和经济等因素,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总之,确定的警戒值是以达到监测目的,保证基坑工程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安全,使工程能够顺利地进行为目标。

3.2工程概况

尚德国际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气候宜人,交通便利。

本项目一期高层住宅区用地面积为20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81145平方米,建筑密度11.6%,项目包括4栋高层住宅、地下停车场等;尚德国际一期高层住宅共32层。

地上建筑面积22309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为6504平方米。

该工程地下3层,地上为32层,建筑高度121.895米,建筑总高度130米。

筏板基础,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2010年8月开工,预计2011年3月底主体封顶;2011年7月竣工。

本项目建设单位为上实瑞欧置业,设计单位为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

根据GBJ202—8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的有关规定,应对该工程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和工程竣工后的一定时间进行沉降观测工作,动态的监测工程建筑过程中的沉降变化,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变化的状态,这对工程建筑的结构安全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根据设计要求及施工区段的地质、支护结构的特点和所处的周边环境条件,确定的监测项目有:

1.围护结构顶部沉降监测;

2.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3.围护桩(墙)测斜;

4.围护结构与中间桩差异沉降监测;

5.支撑轴力监测;

6.围护结构裂缝及渗水监测;

7.地下水位及孔隙水压力监测;

8.周边地表沉降观测;

9.临近建筑物变形监测;

3.3工程地质条件

3.3.1气象水文

市城阳区属华北暖温带沿海湿润季风区气候。

年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气温34.4℃,极端最低气温-16.0℃。

年均风速5.30m/s,瞬间最大风速44.20m/s。

年均降雨量711.20mm,最大年降雨量1272.70mm,最小年降雨量347.40mm;季节性冻土深度小于0.50m。

3.3.2地形、地貌

拟建场区地形较平坦,孔口标高3.20~4.80m,最大高差为1.60m;原地貌类型为滨海潮汐带。

3.3.3岩土层分层情况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①素填土(Q4ml):

红褐色,稍湿~饱和,松散,主要为泥岩风化物,局部见少量的建筑垃圾、植物根系。

层厚0.80~4.40m,层底标高-0.26~3.50m,层底埋深0.80~4.40m。

②淤泥质粉质粘土(Qm4):

灰黑色,流塑~软塑,韧性低,干强度低,有腥臭味,见贝壳残片。

层厚0.20~1.70m,层底标高0.38~2.30m,层底埋深1.80~3.80m。

③全风化泥岩(K2W):

红褐色,密实,干钻易钻进,断口有油脂光泽,干后龟裂。

层厚0.30~3.20m,层底标高-1.28~1.50m,层底埋深2.50~5.50m。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300kPa;变形模量E0=20MPa。

④强风化泥岩(K2W):

红褐色,密实,干钻不易钻进,岩芯呈土状,断口有油脂光泽,局部含少量长石风化物。

随着深度的增加强度逐渐提高,水浸后手捏有滑腻感。

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

该层未穿透,最大揭露厚度5.50。

3.4技术依据

《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GB50497-2009

3.5监测工程流程

图3-1施工监测管理流程图

3.6控制点的布设

工作基点(以下简称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根据工程的沉降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而沉降施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

依据工作经验,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2个基点,且与建筑物相距50m至100m间的围为宜。

基点可利用已有的、稳定性好的埋石点和墙脚水准点,也可以在该区域基础稳定、修建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置墙脚水准点。

若区域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可按相应要求,选在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

所布设的基点,在未确定其稳定性前,严禁使用。

因此,每次都要测定基点间的高差,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相对稳定,并且基点要定期与远离建筑物的高等级水准点联测,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

沉降观测点应依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质条件、桩形等因素综合考虑,布设在最能敏感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地点。

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

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变化情况。

并根据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图纸绘制沉降观测点布点图,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在工作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要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3.6.1变形监测点的布设

建筑场地变形监测点,宜布设基坑周围附近、滑动量大、滑动速度较快的轴线方向和滑坡前沿区部位。

结合工程地质情况沉降测点布设在围护墙顶两根水平支撑间的跨中部位,以及基坑阳角部位,测点间隔为5~15m,共埋设25个观测点(S1~S25)。

观测标志采用钻孔镶嵌φ10mm膨胀螺栓,螺栓顶面为高程测量立尺点。

每个点用红漆编号

变形监测点分布如图所示。

 

图3-2:

变形监测点平面位置分布图

3.6.2基坑变形监测基准点的布设

为了监测场地地面的滑动情况,在其滑动影响区域之外稳定地区设两个基准点K1、K2,以满足和保证基坑变形监测的需要。

基准点设置在基坑外100m稳定基础上,基坑施工对其基本无影响,为复核其稳定性,在不远处另设了一个校核水准基点。

监测基准点分为永久基点和工作基点,永久基点布设在距离基坑30米外通视良好的位置,共计布设永久基准点3个。

工作基点布设在基坑四周,相对稳定和便于观测的位置,根据现场位置实地布设。

3.6.3变形监测控制网精度要求

1、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

根据基坑工程的现场实际情况,美林项目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采用距离视准线法或小角度,监测精度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二级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

二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见表3-1所示:

表3-1: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和精度指标

变形测量级别

沉降监测

位移监测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

监测点坐标中误差(mm)

二级

0.5

±3.0

平面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统一的平面控制网,监测方法按照二级边角网的技术要求进行。

平面控制网的技术要求见表3-2所示:

表3-:

2:

平面控制网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

(m)

角度中误差

(")

边长中误差

(mm)

最弱边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