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劳动者风采》一讲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8868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栏《劳动者风采》一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栏《劳动者风采》一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栏《劳动者风采》一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专栏《劳动者风采》一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专栏《劳动者风采》一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栏《劳动者风采》一讲解文档格式.docx

《专栏《劳动者风采》一讲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栏《劳动者风采》一讲解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栏《劳动者风采》一讲解文档格式.docx

为做好这份工作他处处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在普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和所属大队组织的近20次业务考核培训中,他都以优异的成绩交上满意的答卷。

平时他不仅向业务过硬的老公安交警求教,还主动向一些被他查纠过的机动车驾驶员求教,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2004年1月,缪应彪所在大队举办道路交通协管员培训班,由于思想和业务技能过硬,他被指定为培训班的负责人和教员。

缪应彪认识到,自己虽然是一名普通的交通协管员,头戴国徽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要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上严格要求自己。

他熟记各种规范的文明用语,自觉养成良好的执勤姿态和手势。

纠正交通违法行为时,他一贯坚持先敬礼后纠正,使用文明语言,耐心地指出当事人的违法行为从不耍特权抖威风。

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是他恪守的一惯准则。

干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不离不弃“严格、公正、文明、廉洁”这八个字,15年来小缪一直恪守着这一准则。

对于交通违法行为,缪应彪总是坚持以教育为主,不是一罚了之。

该处罚的,他要先告知交通违法行为的后果和法律的规定,然后在带班民警指导下实施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

1999年以前,思茅城区有800多辆营运三轮摩托车,交通秩序较为混乱,管理任务格外繁重,缪应彪把很大的精力花费在对“电三轮”的管理上。

在实施暂扣车辆和执照时,有的“电三轮”驾驶员悄悄向他腰包里塞烟,缪应彪当场拒绝并对其进行批评。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秉公执法,绝对不徇私情。

受到暂扣车和驾驶执照的人,有的四处打听小缪的家庭住址,有的把高档烟酒送到他家里去,请求缪应彪手下留情,缪应彪总是严肃地退还礼物进行宣传教育,然后照规定办事。

缪应彪执勤中文明的语言,规范的举止,严格的教育,公正的处罚,已经在思茅城区为佳话。

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他拒收当事人的礼物50余次,折合金额达万余元。

小缪说:

“只有自己的身手干净,不占人家便宜,执勤执法时腰杆才会硬,大家才会服”。

热情、善良、爱民,是他优秀品质的一惯彰显。

缪应彪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值勤中他腿脚勤快,处处留心。

车辆拥堵他迅速疏导,老人小孩过马路或腿脚不利索他马上前去搀扶,群众问路他耐心指引。

2006年普洱市举行茶叶节庆典活动,一天傍晚缪应彪正在庆典活动场所的南路口值勤。

广场的通道上挤满了人,进进出出汇成了人海。

突然人群中传来一阵哭声,小缪寻声走过去,只见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手里拿着玩具,穿着湿淋淋的裤子不顾一切的往车道上跑,当时车道内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来来往往,路面情况相当复杂,关键时刻缪应彪疾步上前一把拉住小女孩就抱入怀里,当时小孩看到是个陌生人更加放声哭叫起来,用小手撕打着缪应彪,缪应彪不慌不忙一边抱着小女孩一边哄她,买来了面包给小女孩吃,不一会小女孩终于停止了哭泣。

缪应彪缪通过对讲机和110指挥中心通报了情况。

在这期间路面上人多车多,缪应彪又不能放下手中的工作,只好一边抱着小女孩一边指挥着行人和车辆,过了半个多小时后小女孩的家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当着围观群众含着泪水真诚的向缪应彪连声道谢。

机智、勇敢、灵活是他在关键时刻的作风表现。

面对复杂多变的路面交通管理工作,小缪充分发挥机智、勇敢、灵活的一面,在关键时刻使许多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转危为安。

1999年7月的一天下午,正在振兴北路值勤点忙碌的小缪忽听有人大喊:

“车下有人”!

随着喊声小缪远远发现一辆中巴车突然停下,他随即跑向中巴车。

原来当绿灯刚亮时,一位骑自行车向左转弯的女青年与这辆直行中巴车抢行,结果连人带车一头钻到了中巴车下面。

缪应彪迅速爬到车下查看,这位女青年连人带自行车被汽车的前轴卡住了,而汽车前行和后退都将危及女青年的生命。

车上又没带千斤顶,附近也没有可以求救的吊车。

缪应彪见看热闹的人中有二十多名搬运工,他急中生智立即请来这些搬运工将中巴车的车头抬起来,又指挥两个人向外拉被卡住的女青年和自行车,人多力量大,女青年得救了,在场的所有人纷纷拍起掌来。

他所在的辖区,是普洱茶都的市中心,他负责的岗亭也处在茶城最繁忙、最拥挤的路段。

岗亭周围多是政府部门、学校、商铺,加上城区道路又是多年前修建的比较狭窄,缪应彪考虑到辖区的实际,每天带头和其他同志一起苦干12个小时守点。

每逢上下班高峰时段,他就像上满了发条的钟摆不停的疏导、喊话、纠违,天天如此,始终如一。

交通警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的窗口,维护着城市的正常运转。

缪应彪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关心群众,体贴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

“人民警察为人民”这句话也早已融入他的血液里。

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他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并在本职工作中身体力行,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从警15年来,从没有因为工作失误而受到群众投诉。

用他的话说,“对交通违法行为处罚只是一种手段。

目的就是让违法者认识到违法的危害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共同搞好交通秩序。

作为一名普通的交通管理者,他把汗水都洒向了交通管理事业,把全部爱心献给了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今年缪应彪又当上了云南省第二十届劳模。

在熟悉的红绿灯下,缪应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奉献精神书写着新的篇章,他用不懈的努力来报答养育他的这片热土和人民。

 

专栏《劳动者风采》二

从打工仔到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张宝

今天的《茶乡时讯》播出专栏《劳动者风采》,说的是江城县“养鱼大王”李应强从一个打工仔到群众致富带头人的事。

提起李应强这个名字,人们必然要把他与江城养鱼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江城李应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养鱼大王”,是江城县水产养殖业的模范人物。

近几年来,他始终坚持依靠科技走“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之路,引领当地群众共同养鱼致富,个人年获利25万余元,是当地农民的先进代表。

李应强,出身于1970年,是土生土长的江城县勐烈镇桥头村中寨组的村民,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在江城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求学路。

凭着科技致富的信念和激情,在个人致富之后,于2009年“顺时而动”在江城办起第一个农民养鱼专业合作社,这是他创业路上的又一次跨越,更为江城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0年底,李应强发现江城发展养殖业很有市场前景。

于是开始筹资养鱼,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他的养殖技术走到了同行的前列,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这使他深深认识到“致富靠的是政策,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勤劳。

”成功之后的李应强,想到了扩大养殖规模,而2004年的时候,多数的池塘都落实了承包人,想靠承包池塘是无法发展壮大这一产业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到了把自家的农田改建成鱼塘。

说干就干,当12亩农田改扩建为鱼塘之后,他在鱼塘边还建起了一个小型养猪场。

饲养了15头母猪,每年销售成鱼5-8吨,仔猪300多头,出售肥猪15-20头,年收入达4万余元。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江城市场对鲜鱼肉的需求日趋增加,2006年,李应强租用其他农户的农田投资建设较大规模的鱼池,他采取滚雪球的模式逐步扩大养殖面积,到2009年年底,总计养鱼面积达到50亩,年产成品鱼65吨,年加工、销售鱼料520吨,收入达25万元。

从一个打工仔走到现在的致富能手,李应强的事业踏上了顺风船,在多数人眼里,或许应该满足了,但他不这样想,虽说没有多高的文化,也不会讲什么深远的道理,他却始终认为“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走产业化的道路。

”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将技术毫无保留地向同行传授,发展带动了周边乡镇120余户农户从事养鱼,目前,勐烈镇的养鱼面积达到560多亩,渔业产值450万元以上,水产养殖成为江城的一大产业、当地农民增收的一大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展水产养殖业,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养鱼专业户的科技水平,拓宽流通渠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009年李应强牵头发起成立了江城县勐烈镇桥头村中寨养鱼专业合作社,当年吸纳了80余户水产养殖大户入会,合作社社员382名(其中党员17人,团员32人),会员水产养鱼面积由当初的320亩,增加到了520亩,合作社带动了一批新的水产养鱼大户,会员的养殖收益也逐年增加,而他则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当之无愧地当选为社长。

为了使更多的养殖户能富裕起来,他不仅在管理上下功夫,还义务承担起技术指导工作,无论是白天黑夜,哪里有情况就出现在哪里。

2006年以来,江城县的养鱼技术基本由他现场指导,对鱼病的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广大专业户提供药物、饲料、鱼具、鱼苗的供给,并从海南等地引进了许多新品种,促进了全县水产养殖业的大力发展。

2008年以后,江城的鲜鱼已经能够满足本县市场需求,思茅市场的鱼已不再进入江城市场。

李应强充分利用合作社广阔的市场信息和自己历年来储备的商贸关系,把合作社社员生产的成品鱼集中统一销往周边县市,部分运往老挝境内约乌县销售。

实现了产品覆盖全市并出口国外的良好局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科学,敢于开拓,大胆尝试,经过多年的养殖实践体验,李应强积累了丰富的科学养殖经验,带动全县数百个养殖户应用科学技术发展水产养殖业,为自己和周边水产养殖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共同走上了致富路,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达到了领办一个合作社、发展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效果,以点带面,服务了周边市场的需求,带动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进入市场,实现了助农增收,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李应强的先进事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06年他先后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云岭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致富示范户”、“科技养殖示范大户”、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得到了李小平市长亲切接见和慰问。

2010年荣获江城县首届“青年创业县长奖”。

被共青团江城县委和县农科部门聘请为“青年创业导师”、养鱼技术顾问等。

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技致富带头人”,云南省第二十届劳动模范。

专栏《劳动者风采》三

奉献水产业风雨拉祜山

今天的《茶乡时讯》播出专栏《劳动者风采》,为你介绍荣获云南省第二十届劳模的李万彬的先进事迹。

祖国的西南边陲,澜沧江畔的拉祜山乡,有一位被称作“老渔翁”的青年人,他叫李万彬,中共党员,现任澜沧县渔政执法大队大队长、县农业局机关党支部书记、县科协六大副主席。

1988年7月,李万彬从云南省农业学校淡水养殖专业毕业被安排到澜沧县鱼种场。

他潜心钻研,通过半年多的认真调研分析,1989年提出“加强鱼种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员工技术培训、改进亲鱼管理措施与鱼苗孵化环道滤水设备等方案”经专家论证采纳实施后,鱼种场当年鱼苗人工繁殖出苗率达78.4%,比实施新方案前提高了32%;

鱼苗培育成活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82.3%以上。

亲鱼用量比上年减少了58.7%,鱼苗生产时间缩短至20余天,当年产值和纯利润实现了翻番,创建场以来的最高纪录。

1990年,他主持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革胡子鲶繁育饲养技术开发》荣获国家星火计划三等奖。

他先后撰写了《鱼苗快速培育综合技术》、《稻田投放鱼苗须消毒》等8篇论文被省级刊物采用,其中《稻田投放鱼苗须消毒》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两次,并获得“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证书”、《中国“九五”科学技术成果选》证书、被收入《世界华人重大学术成果公报》、《中国“九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第一卷)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