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8792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化学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化学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化学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化学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化学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新课标卷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则18gD2O和18gH2O的物质的量不同,所以含有的质子数不同,错误;

B、亚硫酸为弱酸,水溶液中不完全电离,所以溶液中氢离子数目小于2NA,错误;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则氧气的来源于-1价的O元素,所以生成0.1mol氧气时转移电子0.2NA,正确;

D、NO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但常温下,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存在平衡,所以产物的分子数小于2NA,错误,答案选C。

【考点定位】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与微粒数的关系判断,涉及到核素、弱电解质电离、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等知识点。

试题难度为较易等级

3.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

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

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B.2∶3C.3∶2D.2∶1

【解析】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6H12N6,根据元素守恒,则C元素来自甲醛,N元素来自氨,所以分子中的C与N原子的个数比即为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4=3∶2,答案选C。

【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有机物分子的识别、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试题难度为较易等级。

4.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1.0mol·

L-1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mol·

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ol·

L-1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答案】D

【解析】A、稀硝酸与过量的Fe分反应,则生成硝酸亚铁和NO气体、水,无铁离子生成,所以加入KSCN溶液后,不变红色,现象错误;

B、Cu与硫酸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无黑色固体出现,现象错误;

C、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铝的熔点较高,所以内部熔化的铝不会滴落,现象错误;

D、硫酸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硫酸镁足量是关键信息),再加入硫酸铜,则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沉淀的自发转化应该由溶解度小的向溶解度更小的沉淀转化,所以氢氧化铜的溶度积比氢氧化镁的溶度积小,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中学常见实验、常见反应的定性考查;

难度为一般等级

5.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中有CO2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

【答案】A

【解析】首先根据原电池反应判断出厌氧反应为负极侧,有氧反应为正极侧。

A、根据厌氧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

葡萄糖分子中碳元素平均为0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所以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氧化反应,所以在负极生成。

错误;

B、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

原电池能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故可以说微生物促进了电子的转移。

正确;

C、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D、电池的总反应实质是葡萄糖的氧化反应。

正确。

【考点定位】原电池原理;

6.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

A.单质的沸点:

W>

X

B.阴离子的还原性:

Z

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Y<

D.X与Y不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

【解析】W的L层无电子,则W是H元素;

X的L层有5个电子,则X是N元素,Y与Z的L层都是8个电子,则二者都是第三周期元素。

由“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可知Y与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2。

又因为Z的原子序数大于Y且均为主族元素,所以Y是P,Z是Cl元素。

A、氢气与氮气都是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沸点高,沸点X>

W。

B、H元素的非金属性比Cl弱,所以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W>

Z。

C、未指明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故不能判断酸性(如:

H3PO4>

HClO,但H3PO4<

HClO4)。

D、N与P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如磷酸铵。

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元素简单推断、非金属性的判据、无机物结构与性质的简单判断;

难度为较难等级。

7.浓度均为0.10mol/L、体积均为V0的MOH和R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MOH的碱性强于ROH的碱性

B.ROH的电离程度:

b点大于a点

C.若两溶液无限稀释,则它们的c(OH-)相等

D.当=2时,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增大

【解析】A、根据图像可知,0.1mol/LMOH溶液的pH=13,说明MOH完全电离,为强电解质,而ROH溶液的pH<

13,说明ROH为弱电解质,所以MOH的碱性强于ROH的碱性。

B、ROH为弱碱,溶液越稀越易电离,所以ROH的电离程度:

b点大于a点。

C、两溶液无限稀释下去,最终的pH均为7,所以它们的氢氧根离子浓度相等。

D、当=2时,MOH溶液的pH=11,ROH溶液的pH=10,MOH溶液中不存在电离平衡,升高温度,对c(M+)无影响;

而R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升高温度,电离正向移动,则c(R+)浓度增大。

综上所述,升高温度时比值减小,错误。

【考点定位】电解质强弱的判断、电离平衡移动(稀释、升温);

8.[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碳及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可用形象化描述。

在基态原子中,核外存在对自旋相反的电子。

(2)碳在形成化合物时,其键型以共价键为主,原因是。

(3)CS2分子中,共价键的类型有,C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写出两个与CS2具有相同空间构型和键合形式的分子或离子。

(4)CO能与金属Fe形成Fe(CO)5,该化合物的熔点为253K,沸点为376K,其固体属于晶体。

碳有多种同素异形体,其中石墨烯与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

①在石墨烯晶体中,每个C原子连接个六元环,每个六元环占有个C原子。

②在金刚石晶体中,C原子所连接的最小环也为六元环,每个C原子连接个六元环,六元环中最多有个C原子在同一平面。

【答案】

(1)电子云2

(2)C有4个价电子且半径较小,难以通过得或失电子达到稳定电子结构

(3)σ键和π键spCO2、SCN-

(4)分子

(5)①32

②124

【解析】

(1)电子云是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化的描述;

C原子的核外有6个电子,电子排布为1s22s22p2,其中1s、2s上的2对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而2p轨道的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同;

(2)在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小于4个的原子易失去电子,而C原子的最外层是4个电子,且C原子的半径较小,则难以通过得或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主要通过共用电子对即形成共价键的方式来达到稳定结构;

(3)CS2分子中,C与S原子形成双键,每个双键都是含有1个σ键和1个π键,分子空间构型为直线型,则含有的共价键类型为σ键和π键;

C原子的最外层形成2个σ键,无孤对电子,所以为sp杂化;

O与S同主族,所以与CS2具有相同空间构型和键合形式的分子为CO2;

与二氧化碳互为等电子体的离子有SCN-,所以SCN-的空间构型与键合方式与CS2相同;

(4)该化合物熔点为253K,沸点为376K,说明熔沸点较低,所以为分子晶体;

(5)根据均摊法来计算。

①石墨烯晶体中,每个C原子被3个6元环共有,每个六元环占有的C原子数是6×

1/3=2;

②每个C原子周围形成4个共价键,可以组合六个角,每个角延伸为两个六元环,因此每个碳原子连接有2×

6=12个六元环;

单键构成的六元环,有船式和椅式两种构象。

船式构象的船底四个原子是共面的;

椅式构象中座板部分的四个原子是共面的。

所以六元环中最多有4个C原子共面(原解:

根据数学知识,3个C原子可形成一个平面,而每个C原子都可构成1个正四面体,所以六元环中最多有4个C原子共面。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应用、化学键类型的判断、晶胞的计算;

试题难度为较难等级。

9.(14分)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K1=5.4×

10-2,K2=5.4×

10-5。

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

草酸晶体(H2C2O4·

2H2O)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

装置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_______。

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含有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A、B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可以重复选用)进行实验。

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______。

装置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

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CO的现象是_______。

(3)设计实验证明:

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_____。

②草酸为二元酸______。

(1)有气泡逸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冷凝(水蒸气、草酸等),避免草酸进入装置C反应生成沉淀,干扰CO2的检验。

(2)①F、D、G、H、D、I;

CuO(氧化铜);

②H中的粉末有黑色变为红色,其后的D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3)①向盛有少量NaH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草酸溶液,有气泡产生。

②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溶液,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草酸的两倍

【解析】首先通读这道题,合理猜测H2C2O4·

2H2O的分解产物为CO2、CO、H2O三种,然后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化合价升降)来验证猜想。

知道了反应产物,后续试验就可以顺利展开了。

(1)问考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