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6828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docx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误区警示]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2.结果

(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知识点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改革是一次突破斯大林模式不成功的尝试;

勃列日涅夫改革也没有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的经济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

2.内容: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局限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仍优先发展重工业。

(3)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4.结果:

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知识点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1)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

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3.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

(1)同:

①目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

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③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异:

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

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

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造成上述不良后果的原因。

答案 不良后果:

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

玉米歉收;

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

原因:

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

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 同意。

掘墓人:

(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守墓人:

(消极影响)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其改革失败。

材料二 

(3)上述图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的什么历史信息?

答案 勃列日涅夫。

信息: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较大增长。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4)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经济在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图示法理解“赫鲁晓夫改革”

主题二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2.苏联解体的教训

(1)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

(2)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它的建立和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以遵循,所以需要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对自身的不断调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3)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4)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

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和民主的。

改革要特别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注意加强自身的建设。

 材料一 列宁晚年已深切感受到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后来……党的民主空气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度、领袖个人专权常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有财产被视为“无主人财产”,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发展生产的兴趣……

——《十月革命:

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材料二 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

乌克兰总统克拉夫·

丘克说:

“造成苏联今天局面是谁的错?

谁应该受到责难?

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

”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

“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

答案 历史原因:

缺乏有效的民主政治建设:

个人专权,党内特权阶层,干群关系恶化,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分配的不合理。

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的混乱。

(2)有人说: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这种观点对不对?

为什么?

答案 不对。

它只是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可记为

 经管指导所有租包。

“经管”指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指导”指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所有”指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租包”指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

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答案 B

解析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粮食短缺,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故B项正确。

2.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答案 A

解析 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故A项正确;

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是列宁时期,D项是斯大林时期。

3.“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共同的失败原因是(  )

A.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B.国家面临灭亡的危机

C.缺乏勇于变革的精神D.改革没有任何的效果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中国的洋务运动也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因此选A项。

4.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

“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

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情况出现在(  )

A.1925~1953年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D.1982~1991年

答案 C

解析 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家实力加强”“争夺霸权”说明了军事实力的加强,这与勃列日涅夫重视军事改革有关。

A项是斯大林时期,B项是赫鲁晓夫时期,D项主要是戈尔巴乔夫时期。

5.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

20世纪80年代,苏联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故A项正确。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上台:

1953年

1964年

下台:

198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